人类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智慧并非神秘力量,并非“空中楼阁”,而具有现实物质基础。所有智慧,所有聪明,必然有其存在的现实物质基础。
聪明也好,智慧也好,说穿了就是“脑袋好使”,“脑袋灵光”。聪明也罢,愚笨也罢,功过是非,一切皆源自大脑。聪明的大脑与愚笨的大脑,之所以如此不同,并不简单地因为先天大脑资源禀赋不同,而主要取决于后天所经历的学习与教育不同,在大脑内形成的记忆和贮存不同。聪明的大脑比之愚笨的大脑,其优越性在于,经过学习,大脑内形成的知识、信息和技能存量更大,结构更卓越。
创造、创新是思维结出的甜美果实。思维是人类大脑的独特功能。思考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因应现实情境的需要,将大脑所记忆贮存的知识、信息和技能,进行提取、连接、重组,由此产生新的知识、信息和技能。思维就像是一台加工的“机器”,知识、信息和技能就是这台机器所使用的“原料”,创造、创新则是这台机器加工的“产品”。
人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人类个体出生的时候,具有思维和记忆贮存功能的大脑随之而来。但是,如果个体离开人群,离开人文环境,比如回归自然,“与狼为伍”,就会变成“狼孩”,其所具有的思维和记忆、贮存能力处在“封闭状态”,得不到开发。当身体发育成熟之后,其大脑的思维、记忆、贮存能力难以“启封”,发展滞缓。
思维、记忆、贮存能力,无一不是学习所得。大脑中的知识、信息和技能,要么来自课堂、书本,来自教师的教育,要么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来自潜移默化,要么来自工作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处处留心皆学问”。“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习的过程,说到底就是大脑获取、记忆、贮存知识、信息和技能的过程。只不过,在学习能力形成过程中,有人习惯于在课堂受讲,有人习惯于书本纸堆,有人习惯于实践摸索,有人习惯于察颜观色。总之,每个人在获取知识、信息和技能的渠道上“各有千秋”。可以说,在学习的道路上,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闻某某人是“小聪明”一类的说法。仔细想一想,与“小聪明”对应,一定有“大聪明”、“大智慧”。我理解,“小聪明”就是在大脑中知识、信息和技能非常贫乏的情况下,思维的原材料短缺,只能进行简单而有限的连接、重组。这时,思维的结果,一定是幼稚、生涩的果实。也许思维幼稚者自己还觉得这个果实的味道不错,甚至沾沾自喜,但对于思维成熟者而言,这一切都显得滑稽、可笑,甚至让人哭笑不得。在我的生活经历中所碰见的“小聪明”,几乎都是那些学力不高,交友不深,经见不少的人。什么都多少知道一些,知道的什么都是皮毛。可谓“嘴尖皮厚腹中空”。
其实,“小聪明”也就是只能打出“小算盘”,进行简单地数据处理,能够算计出眼下的利益,算不出长远的利益。经常会抓住了“芝麻”丢掉了“西瓜”。“大聪明”、“大智慧”则不同,不仅能够打出“小算盘”;也能够打出“大算盘”,不仅能够算计出眼前利益,也能算计出长远利益;不仅能够算计出各种利益,还能够在各种利益之间进行科学比较;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冲突时,进行反复算计,精确进位,合理取舍,始终抓住“西瓜”。也就是说,“大聪明”、“大智慧”,必然具有精于算计的能力,深思熟虑的能力。这样的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所得。“大聪明”、“大智慧”就是有聪明的脑袋,智慧的脑袋。这脑袋进行了深度思维开发,记忆、贮存了充足的知识、信息和技能,足以支持大脑进行精密计算。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人不是神灵,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精算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万事万物。形势比人强。万事万物的复杂程度超过人的算计程度,也在情理之中。因此,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事物,大脑记忆、贮存的知识、信息和技能“短缺”,在所难免。这时,聪明的人,不会止步不前,而是知难而进,不是盲目“结果”,而是挺进新的学习进程,一次获取更加精密思维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和技能。所以,“大聪明”、“大智慧”的人,无疑都具有谦逊好学的可贵品质。由此,才有学以治愚,大智若愚,难得糊涂的名言警句。
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人类灵性创造的果实。创造力是人类灵性力量,创造力来自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考的能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来自创造性学习能力。创造力、思考力和学习力是紧密关联的灵性力量。思考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学习力是思考力的基础,可谓是“基础的基础”。智慧是创造之根,学习是智慧之根,是一切人类文明之根。
在这里,也可以打个比方。我们可以将文明看作是“树冠”,那么创造力、思考力就是“树干”,学习力则是“树根”。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就是通过学习,不断开发思考力、创造力的社会。可以预言,未来社会是智者的社会,脑力革命的社会,也是学习力革命的社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