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汉字虽不是最古老的文字,却是人类迄今为止使用着的最古老文字,也是最经久使用的文字,使用人群最广泛的文字。汉字巧妙地将象形、声音、意义“三位一体”,将心灵精神世界与外部物质世界直接沟通,表现出独特魅力与独到优势。汉字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光芒,是中华民族恒久不变的文化基因。树是人们最常见的植物,也是最常用的材料。因而,树也是中国古人创造汉字中最常用的“材料”。与树木有关的汉字超过1000个,本文将简要分析因树而构建的汉字。 今天,人们常将树与木两个汉字合并,称之为“树木”。在古代,树、木两个字所代表的意思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别。甲骨文中,“树”字由三部分构造,即树=木(小树)+豆(荳菽)+又(抓)。可见,树字的象形意思即手持树苗或豆苗作种植状。也就是说,“树”的本意即栽植、种植,树是一个动词。而在甲骨文中,“木”字是“上有枝干下有根”的一棵树,即木指代一棵树,是一个名词。所以,古人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的信条。在汉字构件中,“木”代表了“树”,是树的通称。当提及具体的树时,常用树的名称,比如松、柏、杉、椿、榆、楸、槐等。在造字过程中,将“木”掰开了、揉碎了,构建出一系列别有趣味的汉字来。 以树造字,最简单的构建是累加,独树为木,双木为林,三木为森。必须指出,树木、林木、森林是三个很不同的概念。孤立的、单独的树,称之树,称之木,称之树木。有时,木泛指木本植物,比如“草木”。当树木呈群聚状分布时,即可称之林,称之林木。林更多指认为的,经济的形态,比如林业、林产品、林下经济。当大片林木群聚在一起,出现了森林生态群落,即以树木为主体,形成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物种生态链,体现出生物多样性,这时方可称之为森林。现在,具有完整功能的森林已经所剩无几,难得一见。 以木字为基础,在下面加一横,这一横代表地,造出一字即是“本”;在木字上面加一横,这一横代表天,造出一字即是“末”。本是根本,末是末梢,分别指树的两端,一般泛化为事物的两极,“本末”不能“倒置”,演化出“本末倒置”的成语。在木字上面加“十”,建造了“未”字,“十”是草木幼芽状,是生命之初始,是蓬勃向上的新生力量,象征着未来。在未字旁边加“日”,建造了“昧”字,表示太阳尚未升起的黎明时刻,破晓在即,半明半暗的状态。也正因为“昧”的“半明半暗”,才有冒昧、愚昧、蒙昧、暧昧等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把日字放在树木的上面,造出“杲”字,这已经是烈日高照、非常明亮的事情了。当日字放在木的下面,建造了“杳”字,即太阳落山,看不见、唤不回,有成语“杳无音讯”。太阳头天从西边落下去,次日又从东边升起来。甲骨文中,草字只有草头上面的一部分,后来“十”也常指代小草、草木的嫩芽。太阳在西边缓缓隐没,落入草丛,即是莫,莫之积久便是暮。次日清晨,红日初升,小草带露的清晨,此谓“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累的人,靠在树边短暂的歇息,此即是“休”。 人们时常会将文与字联合起来,组成“文字”。东汉许慎著作叫《说文解字》,可见,文与字是两个意思。文是字的基本单元,字可以是文,也可以是由文定型的字。比如木,既是文,也是字;而树,是字,不是文。木字的上下左右,可加许多偏旁部首,造出许多生动的汉字来。以木为基础,可以建造字,以林为基础,也可以建造字。比如,将脚丫子置于林字之下,即造出“楚”字,内涵“脚行丛林”之意。比如,将“示”字置于林字之下,便造出“禁”字,内涵“野林清修”之意。雨柱如林,写作一个字即为“淋”。久雨不停,写作一个字即为“霖”。美如玉树,写作一个字即为“琳”。大火烧林,写作一个字即为“焚”。妻妾如林,表示为一个字,即为“婪”。鹿,经常在山林脚下出没,这个地方即为“麓”。《说文解字》说,麓是守卫山林的官吏。人在登山之时,需要抓枝曳藤,此谓“樊”,继而谓之“攀”。与人不同,犬类在茂密草木丛中奔跑,谓之“莽”。 有些汉字是草木生长的情形。比如“屯”,即是种子生根的象形,上面一横代表了土地,下面是生根的部分。比如“生”,即是生根发芽之后,草木破土而出的象形,下面一横代表土地,上边是草木初生之状。比如“草”,甲骨文中是一草木嫩芽伸出之象形,后来添油加醋,越写越复杂。比如“朿”,木字中间加了一个刺,即长着刺的树木,如枣树。比如“垂”,是树枝垂向地面的象形,是不可拆分的“文”。最有意思的字莫过于“华”字,华是象形文字,甲骨文中表示了满树繁花抑或硕果累累的诗情画意。在中华民族传说中,有一个华胥国的故事,华胥国在今蓝田境内,其主人公是华胥氏,一位伟大的女性,伏羲氏和女娲氏的母亲。其实,华胥氏是采集与狩猎时代的早期代表。在华胥氏传说之前是有巢氏传说,即“构木为巢”,巢字即是树木上一鸟窝状。果是树木结实,硕果累累,树枝低垂状。“巢”与“果”貌似神异,巢是树上鸟窝,果是树上结实。相比较而言,倒是“朵”与“果”有几分关联,朵是繁华满枝的低垂状,花朵,花果,先有花,后有果,春季繁花似锦,秋季果实满枝。人们生活在花的海洋、果世界,感到很幸福,自然会载歌载舞。甲骨文中,“舞”字即是一个人手持树枝,载歌载舞的样子,后世越写越复杂,渐渐失去了最初的韵味。 有些汉字是分解树木的情形。比如“析”,一边是木头,一边是斧头,本义即是用斧头将木头劈开,后来转义为分解、分析。比如“皙”,刚刚劈开的木头,将纯净的原色暴露于外,后来转义为白净、白皙。比如“晰”,刚刚劈开的木材,其年轮、其纹理纹路,一清二楚,后转义为事物事理清楚。比如“淅”,刚劈开的木材遇水,湿漉漉的样子,后转义以水洗得干净。比如“样”,本义即树木荡漾着美丽的年轮,后来转义模样、样子。焦是干燥的意思,干燥的柴禾便是樵,从山上采集干柴的人称之樵夫。将原木劈开,所形成的细木便是新,当新用作新旧之新时,另加草头造“薪”。将薪材进一步劈成的细块,即是“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传统经济时代,柴是最基本能源。过去的柴,就是今天的电。在今人,不可一日无电;在古人,不可一日无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米无柴也万不可为炊。 有些汉字是利用树木的情形。比如“楼”,用木材建构的两层或两层以上相互勾连、像似两个女人楼抱在一起样子的房屋。当然,现在人们建筑高楼大厦,普遍用钢筋水泥,节省了木材。比如“棚”,以木材构筑的无基无墙、无栋无梁的“简易房”。现在,人们所说的“棚户区”,泛指设施功能不符合现代生活要求的“简易房”。比如“梯”,弟是顺序之意,梯的造字本义是便于攀爬的条形多级木械。比如“栋”,造字本义是房屋横梁中包裹红绸的正梁,“人字房”最上边、正中间的梁。因此,有“栋梁之才”的成语,“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俗语。后来,演化出一栋房、一栋楼,栋字似乎有了单位指向。比如“柱”,本义是支撑屋架的木材,即“顶梁柱”。整个房屋的重量由柱子撑起。有成语“中流砥柱”。楹是柱的一种,即是厅堂前部柱子,人们常将对联贴在厅堂前的柱子上,故称“楹联”。比如“极”,造字本义是柱子向上一头所能达到的顶端,后转义为事物端口、事情“另一面”。人们常说“走极端”、“物极必反”等。比如“模”,造字本义是复制土坯的木框,后转用模子、模式、模范。框字的本义是门窗木架,是条框结构,因此后引申出“条条框框”。“棂”的本义是窗户或栏杆上雕有花纹的格。木制用具有:桌、椅、杌、櫈、案、橱、箱、柜、档、楦、梳、栉等。木制器皿有:杯、樽、杓、榼、楇、椟、杅等。“节”的本义是竹制餐具,竹结为天然碗底。“棋”是小木片制作的博弈玩具。“椌”是木制打击乐器,像方匣子。“梆”是木制发声器。“柝”是巡夜打更用的梆子。“枹”是鼓槌。 古往今来,沧海桑田。今天,我们所熟悉的事情,古人无法知晓。然而,古人所熟知的事情,我们也未必一概清楚。比如,古人将凿壁架木的悬空仄道称之为“栈”。栈道之“栈”由“木”字加“浅”字构建,大概意思是,由木材构建的,在森林边缘,靠近河流处的道路。秦巴山区,高山峻岭,森林茂密,河流纵横,将关注盆地、汉中盆地、成都盆地阻隔,古人在秦巴山区建造起全球最为发达的栈道系统。这个“栈道系统”,无论其工程量还是其社会意义,均不输于今日之高速公路。古人将凌空跨沟的横木称之为“桥”,“桥”多以高大的乔木为基本构件。今天,我们还可以在山区小河流处看到这种“桥”,一根木头构建的桥便是“独木桥”。“独木桥”写成一个字即是“榷”,现在常作商榷用。搭建在河流水面上的木制小桥即是“梁”,也就是说梁是桥的一种。人们常讲水渠,其实渠的造字本义就是引水的大木槽,本来就是行水的设施。够不上渠的规模,小而灵巧的称之为“枧”,即引水的木管或竹管。“枥”也是一种槽,不是行水的设施,而是喂牛马以料的设施。早期的船是木质船,而船字不见木之痕迹。倒是驱动船的设施显示出木制特质。比如“桅”,造字本义是竖立于船的甲板上的长杆;“桨”是涂抹了肉汁的划船木片;“楫”是短的船桨。 树木也是制作刑具和丧葬用具的材料。比如“校”,这是最常见的字。交是交腿而立的人。甲骨文校是上下结构,交在木之上,木即是桎的简写。因此,校的造字本义是连锁双脚的刑具。今天,常用作学校,学校由师生组成。生是学习者,师是教育者。学校的意思大概是说,学是学习者的责任,校是教育者的责任。桎梏常被连起来作为一个词,实际上桎梏是两种刑具,桎是脚上的枷械,梏是手上的枷械。“枷”字本身就是刑具,一种加杖于柄头的刑具。更有意思的是,“榜”的本义是绑在刑犯背上、写着罪名的木牌,这比在身上、脸上刺字文明多了。后来,榜的意思发生重大变化,转义为标榜、榜样,以至“光荣榜”。“械”字的本义是双手持戈,警惕备战的一种状态。“柙”的造字本义是关兽的木笼,“甲”是草木初生时头戴甲壳的样子。“棺”的造字本义是装殓尸体的木函。“榇”的本义是梧桐木所做的空棺。“柩”的本义是装进尸体的棺。“椁”的本义是小棺外所套大棺。“葬”字上下皆是草木,本义是将尸体埋入草丛之中。过去的年代,人少草木多,要将死后之人“入土为安”,就需要在草木从中开辟出墓穴,墓穴四周草木葱笼。这与今天人们在无草木生长之地下葬死者的情形完全不同。 在汉字中,以树木为材料,最给力的造字,莫过于将木“一劈两半”,右半边为“片”,左半边为“爿”。以片、爿作为偏旁部首,构建起一组汉字。“牍”字的本义是用来写字的木片,也称木简。木简、竹简是与甲骨同时代的简便书写材料。“椠(读qiàn)”的本义是没有写字前的素牍。“版”字是指尺寸相同但方向相反的木片,现在组成版权、出版等词。“牌”字的本义是小木片制作的实物模型,现在常作牌匾、棋牌、纸牌用。“枼”字的本义是记载世代家谱的木片。“喋”字本义是滔滔不绝地讲述家世。“牒”字的本义是简札。“札”字的本义是用来书写的小木片。“册”字是用竹片或木片串成的书简。“编”字本义是用绳线将竹片穿联成简册典籍。“典”字本义是双手捧着简册。甲骨文中已出现了典、册等字,说明当时已有木质书写材料,并制作成最早的“书”。所谓“学富五车”,即是五车木简竹简。 今天常用汉字中,有些已失去了本义。比如“概念”一词,“概”字的本义是量米粟时刮平斗斛所用之木板。作为实物的概,已经难得一见,但由此引申、转用的概括、概述、概念等常常用到。与木制用具有关,意思被转用的字很多。比如“权”,本义是木头做的秤杆,引伸出权衡、权利等,以至于政权、权力、权柄。“柄”字的本义是穿越石器孔洞的木手把。“柯”字的本义即乐器木柄。“标”字的本义是竖在地面用以提示的题字木牌,后又转义目标、标准、标的物等。“枪”字的本义是刺击或投击的木制长柄武器,后又转指各类能够发射子弹的枪械。“柔”字的本义是有弹性宜作枪柄之木。“横”字的本义是把弓身平放在弓架上,后转义与“竖”字对立。“机”字的本义是制作凳子的条木,现在多做机制、机构、机关用。“构”字的本义是架木造屋,多做建构、构造用。“枢”字的本义是门轴的承臼,现转作枢密、中枢用。“格”字的本义是以械攻击,比如“格斗”。现多做资格使用,比如合格、够格等。“枉”字的本义是树枝弯曲,病态生长之状,有成语“矫枉过正”。“檄”字的本义是声讨谴责的木简文书,“檄文”是征讨文书。“检”字的本义是标明简册内容以便查索的木片,比如检索、检讨。“策”字的本义是带刺马鞭,有成语“策马扬鞭”。后转义策略、政策等。“枯”字的本义是丧失生机的树木,成语“枯木逢春”。“朽”字的本义是枯萎、腐烂的树木,俗语“朽木不可雕也”。有时,上年岁的人也自谦是“老朽”。 有的汉字看似与树木无关,实则不然,其基本构造是树木。比如“束”,甲骨文在木字中间加一圆圈,木是木棍,圆圈是行囊。束的造字本义是出行时系扎在木棍上的行囊。“柬”是束字中间加“八”字,“八”是分开的意思。柬的造字本义是从困扎好的行囊中遴选出物品来。“阑”字是将柬置于门中,本义是关闭的门将月光遮挡。“东”字与“束”字同源,即出行时系挂在木棍上的行囊。古代男子常常在外出行,因此男子常肩扛行囊,久而久之,“东”成为男子的代称。如今时一样,旧时女子也常手提网兜状行囊,这便是“西”。“南”字的本义是闽越一带用棍棒敲击的鼓形乐器,后来转指南方。“北”字由两人站立的方向相反人构成,是背的本字,后与南相对。建筑之“筑”,在筑之下尚有一木字,本义是用竹木夹板垒墙。下面没有木字的筑,本是竹子制作的乐器。“乐”看似与树木无关,其实“乐”是五声拔音的总称,繁体“乐”字由两部分构建,上半部是丝弦,下半部是木制琴架。“困”字的本义是废弃宅院生长起树木,被围困限制在墙院之中。“才”字的本义是立柱架梁,开始建造,比如刚才、方才,后转作才华之意。“制”字的本义是用刀具修剪果树新梢,约束树的长势,比如限制,后转作制约、制度等。“辛”字的本义是给奴隶或罪犯刺字的尖刀,引伸出辛辣、辛苦等。“亲”字与“辛”字有关。繁体“亲”字由三部分建构,即左上方是“辛”字顶,左下方是“木”字底,右偏旁是“见”字,本义是探视狱中受监的家人。后来,亲字转义很大,比如亲戚、亲近、亲爱的、亲吻、亲手等等。“黄”字的本义是用赤碣色泥浆涂抹醒目的靶心,延伸出“广”字,繁体“广”字下面有一“黄”字,意思是练习射箭的中心场地。“帝”字的本义是带利刃的木柄武器,善于使用武器的人称作“帝”。善于以火为武器的头人称之“炎帝”,善于以箭为武器的头人称之“黄帝”。 有的汉字,以现在的眼光看非常简单,但在造字当初,其结构比较复杂,其含义较为深邃。比如“农”,在金文中至少有三种写法,但每一种写法似乎都在告诉人们:农业脱胎于树木草丛之中,人们从中开垦出田地,在田地荷锄而作。“夏”字比“农”字更复杂,也更有意味。甲骨文中,“夏”字像是一个赤脚人,手持尖锄下地劳动,字形结构突出了人的头、手、脚(趾)和工具。金文“夏”字由六部分构成,“页”即头,表思虑琢磨,“爪”即抓,“执”即持,“刀”即垦荒工具,“卜”即占卜,表观天象,“耒”即翻地农具,似乎是观天象以劳作。有的金文省去了“刀”和“耒”。可见,“夏”的造字本义,即手持“刀”,脚踩“耒”,观测天象,应季农忙。篆文省去了“刀”、“耒”,隶书简化为“夏”。“夏”字的本义似乎在告诉人们:夏人创造性地建立起中国传统农业——知识经验和历法。今日之中国,常自称“华夏”。华与夏是两个古老的汉字,也是中华民族的两个历史时期。“华”是华胥氏代表的传说时代的“华胥国”的简称,传说黄帝曾梦游华胥国,以从中汲取治理国家之良方。“夏”是黄帝以下尧舜禹及其子孙所开创的夏王朝,其代表人物是夏启。由此可见,五千年中华文明“一脉相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