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相信大家知道“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在周代,周室以沣镐为中心,占据关中肥美之地。关中是天下人羡慕的“天府之国”。周室是诸侯共主,当周室遭遇战事之难时,将点燃烽火,呼唤诸侯前来相助。可见,点燃烽火是关系国家社稷安危的大事。然而,在公元前779年的一天,周幽王为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在出游骊山之际,采用佞臣虢石父之计,竟然升起了烽火。诸侯看见烽火燃烧,真以为周室有难,纷纷派兵前来相助。不料,这只是“一场儿戏”。美丽的冷面人褒姒终于笑了,而诸侯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怒而不言。周幽王戏弄了诸侯,诸侯对周室仅存的一丝信任丧失殆尽。褒姒有倾城倾国之美,为了褒姒开心,周幽王干了不少蠢事。褒姒为周幽王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伯服。公元前774年,幽王废了申王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同时,用虢石父为上卿,祭公为司徒,尹球为大夫。正是这一系列讨好褒姒的人事任免,使西周万劫不复。 须知,申王后也不是一般人物,她的父亲是处在陕西、山西交汇地带的申侯。也就是说,申侯曾是周室的“国丈”。女儿的后位和外孙子的太子位被废,自然激怒了申侯。申侯一时无奈,表面上奉劝幽王不要听信谗言,不要重用奸臣,暗地里“磨刀霍霍”,秘密联合缯侯和犬戎准备进攻幽王。而在此时,周幽王仍不知时势变化,继续听信奸佞虢石父谗言,准备兴兵伐申。公元前771年,申侯“先下手为强”,兵临城下,镐京告急。幽王大难临头,匆忙升起了烽火,因前次“烽火戏诸侯”的前车之鉴,诸侯们不知真假,便采取了按兵不动,以观虚实的策略。幽王急忙携众逃到骊山,在骊山下被戎所杀。申侯、鲁侯、许文公等诸侯拥立故太子宜臼为王,即是周平王。此时,实际上等同于申侯“引狼入室”,富庶的关中平原已布满了戎人,富有的周室也被洗劫一空,宗周镐京,几乎成为废都。此时,在镐京王畿,周平王已无安全感,遂产生东迁雒邑,以避戎寇的意念。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平王东迁,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它标志着西周终结,东周开始。洛邑是西周时期的东都,东周时期的国都,现在的洛阳王城公园一带。镐京被称之宗周,洛邑被称之成周。平王东迁之后,周室失去了富饶的关中,只剩下区区600里土地,因此也就失去了往日“天下共主”的荣光,周代进入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周室对诸侯的影响力日益衰退,在大多数时候,在重大问题上,已经失去了最终决定权。 “平王东迁”最大的受益者是秦。此时,秦还不是一个诸侯之国。秦的大本营在甘肃天水,秦与西戎曾进行过多次生与死的较量。公元前827年,周宣王任秦仲为大夫,在一次与西戎作战时秦仲战死。后秦仲的儿子秦庄公打败了西戎,周宣王命其为“西垂大夫”。在“幽王之难”中,秦庄公的儿子秦襄公领兵相救,力战犬戎,后又率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周平王始封秦襄公为诸侯。当秦襄公要离开洛阳时,周平王对秦襄公说:我封你为侯,赐你歧西之地(今陕西歧山、扶风一带),但歧西之地已被犬戎占领,你若能收回,这些地方就是你的,作为你的永久封地。将岐西之土赏赐秦国,并将秦封为诸侯,从此秦国与其他诸侯国可以“平起平坐”,因此秦襄公被视为大秦帝国的奠基人。周室东迁,以及周平王的许诺,等于是为秦国向关中腹地发展开拓了空间。周王室的衰落,恰是秦国崛起的机遇,大秦帝国的崛起宣告了周的终结。公元前762年,秦国终于夺得平王所赐之地。岐山是周人崛起之地,秦人获得岐西之地,也许意味着秦国崛起已经获得坚实基础。经过80多年杀伐征战,秦国在关中西部的凤翔定都,为日后迁都咸阳奠定基础。此时,秦国已经是以关中为中心,西至甘肃天水东至陕西华阴的强大国家,同时也锻造出一支强大的秦军。至此,再也没有人敢小觑秦国,秦国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在《诗经·国风·秦风》中收录一首诗歌,即《无衣》。这首诗歌创作于“幽王之难”后,秦为夺取平王所赐“岐西之地”,实行全国总动员。《无衣》即是秦在全国造势的诗歌,是秦军的军歌,也是大秦帝国崛起之歌。诗歌“王于兴师”中“王”即是周王,秦襄公“兴师有名”,这个名便是周王赐予“岐西之地”之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