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在《诗经·国风·桧风》中有一首诗歌,叫《隰有苌楚》。这“苌楚”即羊桃,也是猕猴桃。诗中“猗傩”则是说猕猴桃的柔美、茂盛。爱屋及乌。在诗人眼中,猕猴桃的花美,枝美,果实美,一切皆美,美的令人羡慕不已。 猕猴桃是原生于秦岭地区的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诗经是最早记载猕猴桃的典籍。在两千六七百年前,猕猴桃尚未经过栽培驯化,全处在野生状态,在大自然中漫无边际,自由自在的生长。诗作者羡慕猕猴桃无牵无挂,无忧无虑,漫无边际生长的天性。在乱世之中,自在是一种“奢侈品”。已经厌倦世俗之气的人,对自在向而往之,在情理之中啊!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全诗三章,每章二、四句各换一字,重复诉述一个意思,可见对自由自在的猕猴桃感念之深。首两句起兴,先写猕猴桃枝自由伸展,婀娜多姿,一个字“美”;再写猕猴桃花之“美”;最后写猕猴桃果实之美。将你回头枝、花、实分各一章,即同一事物分开来说,合起来则是整体。诗人眼见猕猴桃藤柔美多姿,叶色光润,花开果结,生机蓬勃,心有所动,触景生情,心情沉重。此时,诗人与猕猴桃之间的距离消失了。三、四句脱口而出,既似是自语,又像是与猕猴桃对话。第三句赞叹猕猴桃充满生机,第四句直呼猕猴桃为“子”,以物为人,以人为物,人物合一,已经进入了逍遥之境。 诗人自叹不如猕猴桃!对猕猴桃“无知”、“无家”、“无室”羡慕至极。也许,诗人羡慕猕猴桃,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有着沉重牵挂,经受着痛苦折磨。这牵挂,这折磨,恰恰来自“有知”、“有家”、“有室”。人是万物灵长,全在“有知”,男女室家,夫妇之道,人伦之基,诗人却彻底否定。这首诗对后世影响巨大,唐元结《寿翁兴》:“借问多寿翁,何方自修育。唯云顺所然,忘情学草木。”宋姜夔《长亭怨》:“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 对于此诗,我以为不必作过度解读。须知,此后不久,中国儒家与中国道家横空出世。此诗所言,此种大自然向往,颇有几分道家思想。如果将其解读为“道家先声”,也未尝不可。诗经收录的诗作超越儒道两家,而后世的人们,总习惯站在儒家角度解读诗经,不断掀起纷争也就在所难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