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在《诗经·国风·召南》中有一首《摽有梅》,这是成语“摽梅之年”典故出处。梅是时令水果,果实保质期特别短。稍有不慎,就会烂掉。烂掉的梅子,就像是现在过期食品,自然也就失去了食用价值,成为将要淘汰的废品。这一点,周人也已非常清楚。人们以梅来点化和象征着女孩子青春已逝,逝去的青春不再回来。《摽有梅》短小精湛,质朴清新,明朗深情,诗歌仅用45字,就向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荡气回肠的情感世界。此诗堪称“千古思春第一诗”,“春思求爱的祖诗”。如果能用陕西话,边读边唱,翻来覆去,别有味道。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摽:果子从树上掉落下来撞击地面时所发出的声音。如今,在陕西西府地区方言中仍在用这个“摽”字。“摽,不小心掉在地上了。”七:古人以七表示多,三以下表示少。庶:众多。士:未婚男子。迨:及,趁。吉:好日子。倾筐:斜口浅筐,犹今之簸箕。塈(jì既):取或给。谓:开口。龚橙《诗本义》说“《摽有梅》,急婿也。”一个“急”字是此篇情感基调,也揭示了诗的旋律节奏。陈奂《诗毛氏传疏》:“梅由盛而衰,犹男女之年齿也。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 现在,我试图将诗经中“摽有梅”的故事进行复原。两千七百多年前,在召公治下,姑娘到了嫁人的年龄,就像是梅子到了成熟季节。第一章,开门见山:摽,有梅子掉下来了,向树上看看,大部分梅子尚在。这时,姑娘尚无意中人,心中未免有所荡漾,但依然有所矜持。她娇滴滴向潜在求爱者说,不要耽搁了良辰吉日。第二章,摽,摽,又有梅子掉落在地,再看看树上,梅子已经不多了。此时,姑娘焦急之心由暗转明。她急切地向潜在求爱者说,你还等啥呢,就是今个儿了。第三章,摽,摽,摽,树上的梅子全掉地下了,可以装一箩筐了。此时,姑娘已经把持不住了,直接向求爱者说,你倒是说个话些,真要把人急死了! 青春无价,流光易逝。梅子黄熟,嫁期将尽。青春流逝,摽梅为比。三章重唱,一层紧逼一层,生动表现待嫁女情急意迫心理过程。诗经是诗乐的歌词,就像现在歌曲的歌词一样。设想在乐曲伴奏声中,将“摽有梅”吟唱起来,将会是什么效果。“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由繁至衰,一遍遍提醒:“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