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有香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 牡丹以“花中之王”,列“中国十大名花”之首。 牡丹花独树一帜,所有特点集中为一个字,这就是“美”。 大唐盛世,陕西是全球牡丹“首府”,长安牡丹盛极一时。 牡丹是中国特有木本名贵花卉,花色艳丽,富丽堂皇,玉笑珠香,风流潇洒,素有“花中之王”美誉,“国色天香”称谓。牡丹花以黄、绿、肉红、深红、银红为上品,尤其黄、绿为贵。牡丹花与梅花、菊花、兰花、月季、杜鹃、茶花、荷花、桂花、水仙一并列为“中国十大名花”。姹紫嫣红的花卉世界,十大名花各具特色,不同文化底蕴、历史内涵和象征意义。牡丹花独树一帜,所有特点集中为一个字,这就是“美”。“天上有香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 中国牡丹文化,其实就是将“美”演绎到极致,演绎到永远的文化。 因为美,人们不相信牡丹是凡间俗物,传为仙女下凡。 说来蹊跷,牡丹花竟与吕洞宾吹牛、说大话,以及风流韵事扯上了关系。吕洞宾是八仙之一,自然逍遥自在。一天,吕洞宾来到了山色奇秀,九峰回环,号称金庭洞天的桐柏山,感觉大地抖动,九峰欲崩。原来,这是穿山甲作怪。吕洞宾召集各路山神商讨擒拿之计。众山神怯怯道:此怪五千年道行,有翻山倒海之术,我们敌它不过,望禀告玉帝,速派天兵天将捉拿。吕洞宾狂傲,嘿嘿一笑:小小穿山甲作怪,不必惊动天兵天将,我来治服! 其实,吕洞宾能耐也不足以擒住穿山甲,但大话“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众神走后,吕洞宾觉得自己牛吹大了,得好好想办法收场。沉思之际,太白金星驾到,向吕洞宾开出了“方子”:降服穿山甲,非定山神针不可!这神针便是王母娘娘一根玉簪。吕洞宾说:如何得来这宝物?太白金星道:王母娘娘身边有一侍女,叫牡丹仙子,早有下凡之意,她若动心,必能办妥。 次日,应王母娘娘之邀,吕洞宾和太白金星共赴蟠桃会。琴声悠扬,舞姿翩翩,大仙痛饮,王母娘娘命牡丹仙子斟酒。趁接酒杯之机,吕洞宾使坏,轻捏牡丹仙子之手,牡丹仙子心动脸红。王母娘娘再命牡丹仙子,向客人赐赠蟠桃。吕洞宾故伎重演,将桃盘重重一按,牡丹仙子手一软,面如桃花,含羞而退,径直走向瑶池,凝视牡丹花。吕洞宾紧随其后,轻声细语:牡丹仙子在赏花吗?牡丹仙子拂袖掩面道:你可知晓仙规?吕洞宾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大说起人间好来:苏杭美景,泰山奇峰,蓬箂仙境,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年轻夫妇欢乐耕种,情侣自由自在赏花。吕洞宾这么一忽悠,牡丹仙子动了心,呆望凡间一对情人。吕洞宾见时机已到,于是说:你若有意,我愿助一臂之力。不过,也请你帮个忙。牡丹仙子说:帮什么?吕洞宾便如此这般一番,牡丹仙子依计而行。 次日清晨,王母娘娘沐浴完毕,牡丹仙子趁机调换了玉簪,交给吕洞宾。有了定山神针,擒拿穿山甲不在话下。惩处穿山甲之后,吕洞宾和太白金星赴西天瑶台归还定山神针,并请王母娘娘宽恕牡丹仙子盗玉簪之罪。王母娘娘见二位大仙讲情,便说:“仙规难容,可免牡丹仙子一死,但要赶出西天瑶池,降为凡俗!”从此,人间便有这美若天仙的牡丹。 因为美,牡丹遭妒忌,被贬谪,从“正都”降“副都”。 有一则关于牡丹被贬的故事流传深广。一年冬天,武则天兴起,饮酒赏雪。假山、凉亭、小桥、长廊,皆银装素裹,银枝玉花,格外美丽。偶而飞来小鸟,枝条轻轻一掸,撒下团团白絮,好似飞舞的蝴蝶。雪景如此壮丽,武则天入迷如痴。雪堆中朵朵红梅,如点点燃烧跳跃的火苗,美丽至极。兴奋之极,奇想突发:为何一花独开,何不百花齐放?回到宫里,令宫女拿来文房四宝,佯装武则天写下“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放,莫待晓风吹。”宫女到上苑焚烧,这可吓坏了百花仙子。桃花仙子胆小,瑟瑟缩缩。几个小花仙也怯生生。唯有牡丹仙子骨硬志坚,骂武则天霸道,宣称不干违心之事。 次日,百鸟啾啾,晨曦初露。武则天醉意全消,穿衣起床,镜前梳妆打扮。正在这时,宫女推门而入,欣喜地禀报:万岁,上苑百花全开了!武则天来到上苑,举目望去,桃花、李花、玉兰、海棠、芙蓉、丁香怒放,一丛丛,一簇族,绚丽多彩,争芳斗艳。朝霞映着花朵,白雪衬着绿叶,随风摇曳,时俯时仰,婀娜多姿,妩媚动人。唯有牡丹没有开放,一股怒火油然而升。武则天命人“放火焚烧,一株不留!”待牡丹花圃化成一片焦灰,内侍禀报万岁。武则天怒气未消,再命“连根铲除,贬出长安。”武士立马挥起铁镢,把牡丹连根掘出,装车送住洛阳,扔到邙山岭上。 谁知,牡丹一入新土,又扎下根。来年春天,满山翠绿。后来城里人听说,纷纷跑来移栽。牡丹仙子看洛阳人喜爱牡丹,非常高兴。一到谷雨,株株怒放,千姿百态。观赏牡丹的人,扶老携幼,朝暮不断,人海花海,盛况非凡。因这种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刚,人们赞为“焦骨牡丹”。洛阳人精心培育,花儿更红更艳了,人称“洛阳红”。 武则天贬谪牡丹的事情,并非纯粹瞎编乱造。在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一书有这样的记载:“武后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意思是说,武后不喜欢,将其从长安贬至洛阳。当时,长安是大唐帝国的都城,洛阳是东都。也可以这样说,当时长安是“正都”,洛阳是“副都”。武则天将牡丹由“正都”贬至“副都”去了。 武则天贬谪牡丹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因为牡丹花期迟。这个理由,其实很勉强。要知道,武则天也是姿色相貌俱佳的女人,她14岁入宫,先为唐太宗才人,获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将其从感业寺接到宫里,初为昭仪,35岁做得皇后,67岁做得皇上,82岁退位。中国历史上还有谁是67岁当皇上?我不知道67岁的女人还有什么姿色丽质可言?武则天拥有至高权贵之时,已经失去了青春美貌。而牡丹花期虽迟,却惊艳开放,光彩流溢,赢得了整个长安城欣赏的目光,赞美的语言。用现在的话说,武则天面对此情此景,不免“五味杂陈”,“羡慕嫉妒恨”,由爱而恨,将牡丹逐出长安,贬至洛阳,也不为过。 0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认为自己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因此,自造一字,自定名“曌”。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因为秦始皇开创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帝业。其实,武则天也可称之为“千古一帝”,因为在中国两千年帝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在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似乎男人当皇帝“无可厚非”,女人当皇帝则“大逆不道”。向大逆不道之人泼脏水、坏名声是中国文化中最阴暗、最丑陋的事情。也许,牡丹因被贬谪而增色。但是,武则天不会因贬谪牡丹而失色。 1 因为美,牡丹全也富贵残也富贵,全也是爱残也是爱。 有这么一则故事,令人颇为受益。说是一位老员外喜欢牡丹花,在庭内庭外种满了牡丹。每当牡丹花开放,老员外便采几朵赠与他人。一次,老员外将牡丹花送给临近的一位老翁。老翁也是爱花之人,便将牡丹花插在自家花瓶。隔天,老翁的邻居来赏花,这是已有牡丹花瓣脱落,邻居有话直说:你这牡丹花已残缺了几瓣,这岂不是富贵不全?老翁觉得也是这个理儿,硬是要将牡丹花还给老员外。并且,一五一十告诉老员外这“富贵不全”的事情。老员外听罢,忍不住笑了,说道:“花缺几瓣,岂不是富贵无边?”老翁听闻此话,也觉得很有同感。“富贵无边”比之“大富大贵”还要好,于是又加要了些已经残缺的牡丹花。 2 苏轼是文学大家,向后世矗立一座又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苏轼《吉祥寺赏牡丹》,通过短短两句,向人们构筑出一幅无比生动有趣的美丽画卷。写作这首牡丹诗时,苏轼自视已是一位老人。因牡丹花实在美,老人将其戴在了头上。虽然戴在了头上,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因此有了上句“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牡丹花之美,让苏轼如痴如醉。苏轼真的醉了,头戴牡丹花,晃悠在十里长安街,人见人笑,即是在房子里的人也挑起帘子来看戴花老人的“西洋景”。此便是“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3 牡丹花美,而花期短。观牡丹多年,难得一见满园花开全盛之貌。也许这更增加了爱恋之情。2014年春季,我在大明宫遗址公园牡丹园,巧遇满园牡丹盛开极致景色,满心欢喜。等次日再看之时,已不及前日赏心。前一日,令人爱惜;此一日,令人怜惜。爱之愈深,怜之愈甚。牡丹之美,沁人肺腑。牡丹之残,撕心裂肺。这不由得令人为白居易的牡丹诗叫绝,其一:“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其二:“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4 因为美,牡丹花盛开时节,“一城之人皆若狂”。 当人们发现牡丹观赏价值后,开启了栽培的历史。从南北朝“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至今,中国牡丹已经有1500年栽培史。在栽培过程中,牡丹变异神速,出现了许多花大色艳的品种,人们愈发喜爱。隋代,牡丹的栽培数量和范围开始逐渐扩大,当时皇家园林和达官显贵花园中已引种牡丹,初步形成观赏场面。唐《海山记》记载:“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今洛阳西苑公园一带),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赫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软条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 5 唐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长安牡丹也与时俱进,水涨船高,迅速发展。当时,已出现了职业化的牡丹花师。用现在的话说,唐代有位叫“宋单父”的人是“首席牡丹专家”。柳宗元《龙城录》记载:“洛人宋单父,善种牡丹,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唐皇李隆基召至骊山,植牡丹万本,色样各不同。”因受社会所限,生活所迫,“首席牡丹专家”所掌握的“绝技”不外传。所以,宋单父种植牡丹的“绝技”使“人不能知其术”。但是,从“植牡丹一万本,色样各不同”来看,牡丹栽培技术已达相当水平。唐代宫廷寺观,富豪家院,以及民间种植牡丹十分普遍。苏鄂《杜阳杂记》记载:“高宗宴群臣赏双头牡丹。”段成式笔记小说《酉阳杂俎》描述:“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唐代康传奇小说《剧谈录》描述道:“慈恩寺浴堂院有花两丛,每开五六百花,繁艳芬馥,绝少伦比。”当时,人们喜爱牡丹,种植观赏牡丹已经能带来不菲收入。《唐国史补》载:“人种以求利,本有值数万者。”唐代繁育出众多品种,花型花色增多。“看牡丹”已成为唐长安城流行的风俗时尚。 6 在百花之中,大小而论,牡丹为最,最大者直径盈尺,容华绝世,极富生气和活力,显示着“百脉畅通,气不可遏”的生命精神,人称“生命之花”。每当牡丹花盛开之际,可谓“天下倾动”,人如潮水。农历三月上旬,在慈恩寺观赏早开的牡丹;三月中旬,在太真院观赏迟开的牡丹。刘禹锡在《赏牡丹》中写道:“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是咏花高手,在《买花》一诗中写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在长诗《牡丹芳》中,白居易深情写道:“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无人知,可叹息。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诗人用一贯平实悠扬的笔调,将胸怀天下,心忧百姓的情怀跃然纸上,也向我们描绘出了牡丹花之华美。以及欣赏牡丹花的滚滚人潮,“一城之人皆若狂”。 7 因为美,牡丹入诗入画,歌响神州,传唱千古。 牡丹以爱情信物见诸于《诗经》,以药用植物入编《神农本草经》。在南北朝时,出现了杨子华的牡丹画。隋炀帝建洛阳西苑,牡丹入皇家园林。唐代,牡丹与牡丹诗空前繁荣。宋代,出现牡丹专著,欧阳修《洛阳牡丹记》、陆游《天彭牡丹谱》、丘浚《牡丹荣辱志》、张邦基《陈州牡丹记》等。元代姚遂《序牡丹》,明代高濂《牡丹花谱》、王象晋《群芳谱》、薛凤翔《亳州牡丹史》,清代汪灏《广群芳谱》、苏毓眉《曹南牡丹谱》、余鹏《曹州牡丹谱》等。人们爱花、赏花、宴花、结花、拜花,种花、插花、写花,与牡丹结下了不解之缘。历代诗人、画家、艺术家钟情牡丹,以牡丹为题材的诗词书画广为流传。以牡丹命名产品、商标以及各种生活用具上的牡丹装饰图案更是不胜枚举,形成了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诗歌、服饰起居等极为繁盛的牡丹文化现象。 8 在《历代咏牡丹诗词四百首》中,收录唐五代125首,宋代167首,金元27首,明代37首,清代67首,共计419首,作者共203人。从各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牡丹风情和爱好。牡丹诗作汗牛充栋,无法一一列举。唐代画家“边鸾所画牡丹,妙得生意,不失润泽。”五代南唐徐熙《牡丹图》用笔清秀,意趣生动,堪称一绝。明代徐渭用泼墨法画牡丹,泼辣豪放。清代恽寿平画牡丹,润秀清雅,自成一体。近代画家王雪涛牡丹画,幅幅神态各异,生机勃勃。齐白石牡丹画,用笔简练,聊聊数笔,生机盎然。自宋代以来,牡丹图案瓷器比比皆是。宋代“牡丹梅花瓶”,明代“牡丹双鹤盘”,清代“雄鸡牡丹瓶”,近代“牡丹孔雀凤凰盘”、“青花牡丹孔雀盘”、“青花牡丹凤凰盘”、“青龙牡丹唐草盘”、“剔红牡丹孔雀盘”,是生活用品也是艺术珍品。 9 中国地域辽阔,各族风俗不同,种牡丹、赏牡丹、唱牡丹各具特色。湖北、贵州土家族,云南白族,甘肃、青海、宁夏少数民族庭院种牡丹,少者三五株,多者上百株,用来象征吉祥富贵。甘肃陇西“浪山”观牡丹,云南大理“赶山”观牡丹,安徽巢湖朝拜神牡丹,甘肃临夏“花儿”唱牡丹,洛阳、菏泽、杭州牡丹花会和灯会。“花儿”流行于青海、宁夏,浩如烟海的民歌词曲中牡丹是美的化身,爱情的象征。“花儿会”季节叫“牡丹月”或“浪牡丹会”。“花儿”曲牌中《白牡丹令》、《绿牡丹令》、《十朵牡丹九朵开》,以花喻人,生动感人。“四月里,四月八,牡丹开花刺底下,想要不摘爱惜她,想要折去刺儿扎。我早起害怕霜杀下,我晚上害怕羊糟踏,买个蒲篮扣一下,看她开花不开花”。我自写作中国树文化以来,一直想写牡丹文化,但迟迟未敢动笔,只因为写作牡丹的人实在多,自己力不从心,唯恐写不好,招人笑。 0 因为美,人们只记得花中牡丹,不记得实用牡丹。 诗仙李白《清平调》词三首:(一)云想衣裳花想客,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长期以来,国人的牡丹记忆,如此这般,美轮美奂,如梦如幻。其实,美是牡丹文化的突出特色,但不是牡丹文化的全部。牡丹还具食用药用、园林应用、插花盆景等多种用途和文化含义。 1 牡丹根皮入药,名曰“丹皮”。《神农本草经》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在甘肃省武威县发掘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发现医学简数十枚,其中有牡丹治疗血瘀病的记载。牡丹花美,就连牡丹做药的传说也很美。相传,很早以前,在洛阳邙山住着一对夫妻,丈夫挖药砍柴,妻子纺纱织布,日子快活。四十岁那年,他们的孩子英哥出生。英哥九岁时,爹爹不幸而亡。后来,妈妈也得了怪病,夜晚发热,白天发冷,面黄饥瘦,四肢无力。英哥请医生看病抓药,跑遍九乡十八镇,也没把妈病治好。一天,英哥听说山顶有灵芝,可起死回生除百病。于是,便偷偷上山采灵芝,当爬上山顶时,不小心摔下来。醒来时,身边坐着一白胡子老头,此人便是南极仙翁。仙翁告诉英哥:王母娘娘花园里有一小房子,里面有仙丹能治好你妈的病。按照仙翁指点,英哥“急行军”来到瑶池,只见一大片亭台楼阁,在五彩云中时隐时现,阵阵仙乐随风飘来。花园里奇花簇簇,异草铺地,“丹房”二字金光四射。英哥进得门去,脱下布衫,包裹仙丹。这时,“镗镗镗”一阵锣响,英哥拔腿就跑。背得仙丹多,英哥跑不快。快到邙山,急中生智,英哥将仙丹悉数洒落人间。见状,王母娘娘举剑砍来,不料被拂尘挡住,原来南极仙翁赶来援助。南极仙翁对英哥说:你撒下去的仙丹已入土化作仙花,仙花根皮剥下煎汤,一喝便好。英哥回到家,房前屋后,溪边路旁,长满鲜花,千姿百态,鲜艳无比。知道这是仙丹所化,挖一棵,取其根皮,煎汤妈喝。果然灵验,病好了。 2 因为是王母娘娘仙丹所化,人们叫它“母丹”。因有仙丹灵气,花儿异常美丽,香气四溢,世称“天香国色”。后来,人们发现花分雌雄,雌称“牝”,雄称“牡”。雌的演变成芍药,雄的改名“牡丹”。如今,牡丹、芍药被称为“姊妹花”。这当然是传说。不过,药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道: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意即可无性繁殖),其花红故谓“丹”。这大概是取名“牡丹”的真正原因。 3 牡丹“四贵”。牡丹花贵可赏,根贵入药,籽贵可油,叶贵可茶。牡丹花、叶可加工成牡丹花蕊茶;牡丹籽可压榨牡丹油,加工牡丹精油化妆品等系列产品。进入21世纪以来,以风丹、紫斑引领的油用牡丹产业高速成长,推动中国牡丹产业呈现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态势。 4 因为美,从中国走向世界,牡丹也不失花王气派。 牡丹原产中国西部秦岭和巴山一带,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陕西是牡丹重要原产地。大唐盛世,陕西是中国牡丹“首府”,也是世界牡丹“首府”,长安牡丹盛极一时。至宋代,中国牡丹中心由长安移至洛阳,洛阳牡丹规模空前,洛阳人爱花种花培育花。牡丹“不接则不佳”,宋人用嫁接方法固定芽变及优良品种。南宋时,牡丹中心由洛阳、开封转向四川彭县、成都,以及杭州等南方城市。这些栽培地引种北方品种,与当地品种杂交,从中选出适宜南方生态型品种。明清时,中国牡丹栽培范围扩大到安徽亳州、山东曹州、广西思恩、北京、黑龙江河州等地。清代熏花已十分普及。《曹州牡丹-附记七则》载:“右安门外草桥,其北土近泉居人以种花为业,冬则温火煊之,十月中旬,牡丹进御矣”。明代笔记著作《五杂俎》载:“朝迁进御常有应时之花,然皆藏之窖中,四周以火逼之,隆冬时即有牡丹花,道其工力,一本数十金”。这时催花技术己达相当水平。毛泽东喜牡丹,1935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在延安万花山赏牡丹。在牡丹丛中对身边人说:“这里是一幅天然牡丹图,一定要好好保护,等到全国解放了,可以在这里修建一座人民公园。”新中国以来,洛阳、荷泽等成立牡丹科研机构——牡丹研究所。牡丹也走上现代化之路。 5 牡丹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不仅受到中国人喜爱,也受到世界人的喜爱。日本、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朝鲜、荷兰、德国、加拿大等二十多个国家均栽培牡丹,其中日、法、英、美等国的牡丹园艺品种和栽培数量多。海外牡丹园艺品种,最初均来自中国。公元724-749年,中国牡丹由空海和尚带去日本。1330年至1850年间,法国引进中国牡丹,培育了许多园艺品种。1656年,荷兰和东印度公司将中国牡丹引入荷兰,1789年英国引进中国牡丹,从而使中国牡丹欧洲传播开来,园艺品种达100多个。1820年至1830年,美国从中国引进牡丹品种和野生种,后来培育一种黑色花的牡丹品种。在《牡丹花》一书中,喻衡先生写道:“牡丹在国外也用于庭园栽植,植株高度可达2米,花径达20-30厘米,暮春时节,花朵盛开,硕大无比,清香四溢,冠居群芳,虽远离故国,也大有一副花王的气派。”
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