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丝路来客,果中元老。 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一粒葡萄籽,万颗葡萄果。 葡萄,别名蒲桃、蒲陶、草龙珠、赐紫樱桃、菩提子、山葫芦等。 青葡萄,紫葡萄。 有一个《吃葡萄》的绕口令,这大概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葡萄文化。青葡萄,紫葡萄,青葡萄没紫葡萄紫;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若要不吃葡萄非吐皮,就得先吃葡萄不吐皮。绕来绕去,就是吐不吐葡萄皮。 狐狸与葡萄。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伊索讲述了“狐狸与葡萄”的寓言故事。在一个炎热的夏日,狐狸走过一个果园,停在一大串熟透而多汁的葡萄前。这时狐狸正口渴呢。于是,狐狸后退几步向前一冲,跳了起来,仍无法够到葡萄。狐狸后退又试,一次,两次,三次,始终没有成功。最终决定放弃,边走边说:“我敢肯定它是酸的。”这时,正想摘葡萄的孔雀心想“既然是酸的,就不吃了。”孔雀告诉了准备摘葡萄的长颈鹿,长颈鹿又告诉树上的猴子。猴子说:“我才不信呢,我种的葡萄我不知道吗?肯定是甜的。”说着,摘了一串,猴子吃了起来。这则寓言故事反映了一种极为普遍的心理现象,老百姓说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心理学家说是“酸葡萄心理”。对得不到的东西就贬低它,以实现心理平衡,避免自我伤害,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 在中国文化中,狐狸以聪明狡猾和善于伪装著名。《战国策·楚策》中就有一则“狐假虎威”的故事:“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有如此智慧,相信狐狸一定知道葡萄的味道。也许,这一次狐狸没有骗人,树上的葡萄,大部分时间带酸味。 果中元老。 伊索狐狸和葡萄的寓言故事还告诉人们,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认识和利用葡萄了。在果品家族,葡萄资历最老,堪称“果中元老”。古生物学家考证,在新生代第三地层内发现葡萄叶、种的化石。距今650万年前已有葡萄。有学者认为,2.3亿年前就有类似葡萄的植物。如今的葡萄,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在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栽培葡萄。在全球范围内,葡萄也是分布最广的水果,其他地方栽植的葡萄全部来自上述地区。 在水果世界,柑橘排行第一,葡萄排行第二。全球葡萄产量接近果品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全球葡萄产量中的85%用于酿制葡萄酒。除作为生产树栽植外,葡萄树还是重要的园林棚架植物,在庭院、公园、疗养避暑地以及风景名胜区栽植,既是观赏树又是遮阴乘凉树,还结合有生产功能。 葡萄,干、汁、酒、酱。 全球葡萄品种超过2000个,在用途上分为酿酒葡萄和食用葡萄两大类;在品系上分为欧洲品系和美洲品系两大系;在地域上分为东方品种群和欧洲品种群两大群。粒大、皮厚、汁少、皮肉难分离、耐贮运的欧亚种葡萄,中国人称之为“提子”,红色的称之“红提子”、黑色的称之“黑提子”。由葡萄果肉榨出的葡萄汁,有“植物奶”之称。鲜食葡萄,因各地口味差异,区域特色鲜明。作者所在的西安,户太八号独领风骚。新鲜葡萄上市季节,可谓“城里城外,尽是户太”。户太八号葡萄果粒大,近圆形,紫黑色或紫红色,果粉厚,果皮中厚,果皮与果肉易分离,果肉细脆,酸甜可口,真是难得的人间美食也。因鲜葡萄保存期短,由葡萄制作的产品丰富,如葡萄干、葡萄汁、葡萄酒和葡萄酱等。 葡萄汁是葡萄酒的原料,经发酵后制作葡萄酒。葡萄酒分三种: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红葡萄酒一般用红葡萄品种酿制,白葡萄酒用白葡萄品种或者脱皮红葡萄品种酿制,桃红葡萄酒用红葡萄品种酿制,但浸皮期较短。多数历史学家相信,波斯(即伊朗)在最早酿造出葡萄酒。希腊则是在欧洲最早种植葡萄,也第一个酿造出葡萄酒。阿拉伯世界信奉伊斯兰教,提倡禁酒律,由此酿酒行业日渐衰微。葡萄酒酿造方法和消费习惯传播至希腊、罗马、高卢(即法国),进而传遍欧洲大陆。欧洲人信奉基督教,面包和葡萄酒被视作上帝的肉和血,葡萄酒成为不可缺少的饮料。由此,葡萄酒在欧洲发展起来,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成为世界葡萄酒“湖泊”。全欧洲葡萄酒产量占全球的80%以上。 葡萄干,在日光下晒干或在阴影下晾干的葡萄的果实。而日光下晒干的葡萄干容易发酸,最好质量的葡萄干是阴干的葡萄干。中国新疆吐鲁番气候炎热而干燥,用砖搭成的阴干房四面墙上有许多墙洞,中间是木棍搭成的支架,将成熟的无核葡萄搭上,经过热风的吹,很快就能得到高质量的葡萄干。新疆吐鲁番的无核葡萄干,是全球质量最佳的葡萄干。将葡萄干与粳米、少量白砂糖一起,可制作葡萄干粥;与适量苹果,大米,冰糖一起,可制作葡萄干苹果粥,皆滋补佳品。 丝路来贵客。 中国早期典籍《诗经·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诗经·国风·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绵绵葛藟,在河之漘。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至三国时,曹植《种葛篇》:“种葛南山下,葛幕自成阴。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欢爱在枕席,宿昔同衣衾。”据此,有人认为,殷商时代,中国人已经学会采集食用“葛藟”,而葛藟究竟为何物?一般认为是“葡萄的亲戚”,也有解释为野葡萄。这有点像是核桃和野核桃的关系。 西汉王朝,张骞两次往来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畅通欧亚贸易,并将葡萄、石榴等西域特产引入中原。《史记》记载,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发现新疆和中亚地区广种葡萄,“蒲陶为酒,富人藏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年不败”,因而从大宛引进葡萄,招来酿酒艺人。“得其种还……中国始有。”司马相如《上林赋》谈到上林苑把葡萄作为“奇树异草”栽植。《汉书》言:“张骞使西域还,始得此种,而《神农本草》已有葡萄,则汉前陇西旧有,但未入关耳。”李时珍《本草纲目》曰∶“葡萄,《汉书》作蒲桃,可以造酒,人饮之,则然而醉,故有是名。其圆者名草龙珠,长者名马乳葡萄,白者名水晶葡萄,黑者名紫葡萄。” 自西汉算起,中国栽培葡萄2000多年历史。中国长江流域以北各地均有栽植,主产区是新疆、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山东。 千年奢侈品。 葡萄传入后,受到了上流社会的极力追捧。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对葡萄情有独钟。在《诏群医》中,魏文帝写道:“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魏文帝不仅谈吃饭穿衣,也谈对葡萄和葡萄酒,特别是只要说起葡萄酒,就让人垂涎三尺,恐怕是爱之到家,空前绝后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讲述,中国的蒸馏白酒出现在版图最大的元代。从中亚波斯地区引入,逐步普及开来。也就是说,在此以前,中国人普遍饮用低度酒,而非蒸馏白酒。其他低度酒,无论色、香、味,难与葡萄酒媲美。隋唐以前,葡萄和葡萄酒是奢侈品,也是稀罕之物。西晋陆机《饮酒乐》:“蒲萄四时劳醇,琉璃千钟旧宾。夜饮舞迟销烛,朝醒弦促催人。春风秋月桓好,欢醉日月言新。”贵族宴请宾客,蒲萄酒、琉璃杯,显然是一种奢侈生活。南梁庚信《燕歌行》:“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定取金丹作几服,能令华表得千年。”一杯葡萄酒,换来千日醉,好似炼就长生丹。取得金丹服几次,如同华表享天年。饮用葡萄酒与服长生不老金丹相提并论,可见葡萄酒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据记载,东汉末年,有一个叫孟佗的钻营者,因为给张让送了一斛葡萄酒,便得了一个凉州刺史的官。当时“一斛”相当于现在二十升,也就是四十瓶葡萄酒。南北朝时,有人向北齐皇帝贡献了一盘葡萄,居然得到一百匹绢的重赏。这足可说明葡萄酒在当时何等珍贵。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葡萄酒爱好者。他在征讨高昌(今吐鲁番)获得胜利后,得到一个新品种葡萄,即马奶子葡萄,也喝到了这种葡萄酿制的美酒,将这一新品种带回中原种植。他亲自动手,试着用马奶子葡萄酿造葡萄酒。《太平御览》称:唐太宗酿的葡萄酒“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醍盎”。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由此,葡萄种植及文化传播空前繁荣。 诗,酒,美人。 李白是诗仙,也是酒仙。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好酒,《对酒》:“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襄阳歌》:“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以蒲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千金骏马换小妾,醉坐雕鞍歌《落梅》。车旁侧挂一壶酒,风笙龙管行相催。”读完这两首诗,我觉得李白不仅是诗仙、酒仙,也是花仙,将诗词、美酒、美人“无缝对接”。 自居易“诗二千八百,言饮者九百首。”诗的数量,饮酒诗数量首屈一指。自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带襭紫蒲萄,袴花红石竹。”《房家夜宴喜雪戏赠主人》:“酒钩送盏推莲子,烛泪黏盘垒蒲萄。”《寄献北郡留守裴令公》:“羌管吹杨柳,燕姬酌蒲萄。” 种葡萄,赠葡萄。 与李白相比,韩愈像是一个素人。韩愈《蒲萄》:“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薛添竹引龙须。”这里描述了诗人栽植葡萄的情形,因葡萄架破旧而支离,不能满足葡萄藤攀缘需要,需要将倒下的葡萄藤扶好,反复多次后,韩愈自说自话,想在秋天获得马乳葡萄丰收,赶紧在已破旧的葡萄架上添些竹子,让葡萄藤更好攀缘。 韩愈种葡萄,刘禹锡种葡萄,而且酿制葡萄酒。刘禹锡《葡萄歌》:“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分岐浩繁缛,修蔓蟠诘曲。扬翘向庭柯,意思如有属。为之立长檠,布濩当轩绿。米液溉其根,理疏看渗漉。繁葩组绶结,悬实珠玑蹙。马乳带轻霜,龙鳞曜初旭。有客汾阴至,临堂瞪双目。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 刘禹锡的葡萄知识和技能不止于此,在《和令狐相公谢太原李侍中寄蒲桃》中有进一步展示:“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方。昔年随汉使,今日寄梁王。上相芳缄至,行台绮席张。鱼鳞含宿润,马乳带残霜。染指铅粉腻,满喉甘露香。酝成十日酒,味敌五云浆。咀嚼停金盏,称嗟响画堂。惭非末至客,不得一枝尝。” 看来,葡萄是不错的礼物。苏东坡被贬后,门庭冷落,故人好友送葡萄,苏东坡即作《谢张太守送蒲桃》:“冷官门户日萧条,亲旧音书半寂寥。惟有太原张县令,年年专遣送蒲桃。”人间冷暖,尽在其中,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沙场葡萄酒。 古今中外,人们喜爱葡萄酒,葡萄酒香味醇和,色彩艳丽,养颜美容、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光鲜美丽的葡萄酒已经升华为健康、时尚、高雅的象征。 然而,有一种酒,没有这么轻松自在。这就是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对于此诗,《唐诗三百首》编者“蘅塘退士”孙洙的批语是:“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八个字批语,道出诗中意蕴。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乐,乐中有诗。诗作中的琵琶和马上是两种乐器,琵琶是助酒乐器,而“马上”是“马上乐”的简称。“马上乐”是融会西域音乐后形成的“鼓角横吹”,是军乐的专有名词。据此,可将《凉州词》译为白话:葡萄美酒,直向夜光玉杯里倾来,琵琶悠曲,助我们痛饮开怀。忽听得,马上乐已高奏催征,将士们赶快喝。醇浆急饮,一阵头晕,诸君别笑,即令醉倒也不足怪,这足下是千古沙场,没几个人可活下来。可谓大气磅礴,给人以丰富而壮美的情感体验。 古树、古园。 历史上新疆盛产葡萄,如今的新疆仍是中国最重要的葡萄产区。 新疆新和县龟兹发现200多亩唐代葡萄园遗址,这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种植遗迹。古葡萄藤枝从沙丘露出地面,高约60厘米。 新疆洛浦县杭桂乡斯坦乌其村阿依木汗家院内院外全是葡萄架,汽车行驶在葡萄架下,仿佛穿越密林,其中有一株称之“葡萄树王”。1982年林业部门鉴定为132岁,冠幅1.2亩,算是最长寿葡萄树,在当地与800岁核桃树王、500岁无花果树王齐名。 新疆和田县“千里葡萄长廊”闻名遐迩,已达1500公里,且仍在延伸,相当于北京到长沙的距离,实属世界罕见。 手牵手,心连心。 一串串绚丽多彩的葡萄,令人憧憬丰收的景象,憧憬甜蜜的生活。一枝枝葡萄藤蔓和龙须如同手足相连,令人憧憬手牵手、心连心的意境。一瓶瓶灵动血红的葡萄美酒,蕴藏着珍贵的历史记忆。在当今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在历朝历代的艺术作品里,人与葡萄的心灵对话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一粒葡萄籽,万颗葡萄果,寓意“一本万利”。葡萄果实成串多粒,表意为“多子多福”,寓示“人丁兴旺”。古往今来,葡萄是吉祥、美满和幸福的象征,石雕、玉雕和工艺品多采用葡萄图案和纹饰。在民俗中,以葡萄制作吉祥图案,用于刺绣、剪纸。 在画家笔下,葡萄长藤结果,也被赋予吉祥、美满之意。明代徐渭在《墨葡萄图》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在官清廉,失官落魄,生动传神,恰如其分。20世纪中国最著名画家大师、书法篆刻巨匠齐白石1937年创作《松鼠葡萄》,1960年代印制成邮票发行。齐白石喜欢画葡萄松鼠,是因为他常怀念起星塘老屋葡萄架下的情景。 提起葡萄,不由得想起《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克里木参军去到边哨,临行时种下了一棵葡萄,果园的姑娘哦阿娜尔罕哟,精心培育这绿色的小苗,啊!引来了雪水把它浇灌,搭起那藤架让阳光照耀。葡萄根儿扎根在沃土,长长蔓儿在心头缠绕,长长蔓儿在心头缠绕,葡萄园几度春风秋雨,小苗儿已长得又壮又高,当枝头结满了果实的时候,传来克里木立功的喜报,啊!姑娘啊遥望着雪山哨卡,捎去了一串串甜美的葡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心儿醉了”。 通过种葡萄、送葡萄,浓浓的爱国之情、爱人之情,交织融合在一起。以葡萄传情的歌曲很多,如《葡萄成熟时》等。以葡萄酒为歌者更多,如《葡萄美酒》等。以葡萄和葡萄酒为题材的小说、散文、雕塑等文学艺术作品俯拾皆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