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杨柳是兄妹,原本一家亲。 杨树是“伟岸男子”,柳树是“温柔女子”。 杨柳万千条。 1957年2月,杨开慧当年的好友、柳直荀烈士的夫人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请求抄寄1920年毛泽东写给杨开慧的那首《虞美人·枕上》。李淑一的来信,勾起了毛泽东内心世界难以平息的情感波澜,他满怀深情地写下感天动地之绝唱《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虽然,在这首词中杨、柳,分别指代两位烈士,但也引发人们对杨树和柳树的联想。 1958年“大跃进”刚刚启动,毛泽东写作了《七律·送瘟神》:“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以“春风杨柳”展示意气风发建设新中国的时代风貌。 世代一家亲。 杨柳名释之一:杨,由木+昜组成,昜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陽”的本字,表示日照。柳,由木+卯组成,卯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留”的省略,是水沟两边的储水池。《说文》:“柳,小杨木。”古人将喜阳耐旱的树,称之为“杨”,以杨喻男子;将喜阴耐湿的树,称之为“柳”,以柳喻女子。这是将杨柳联系在一起的原因之一。 杨柳名释之二:在树木学中,杨树与柳树同居一科,叫杨柳科。一科两属,杨树与柳树是一家两兄妹。杨树为兄,柳树为妹。杨树有著名“五兄弟”,即白杨、大叶杨、青杨、黒杨和胡杨,可谓“个个俊郎”。柳树有知名“三姐妹”,即垂柳、旱柳、银芽柳,可谓“个个靓妹”。这是将杨柳联系在一起的原因之二。 杨柳名释之三:杨树与柳树均是中国北方重要防护林、用材林、绿化美化和水土保持树种。杨树与柳树,一阳一阴,足迹所至,无论风雨,相依相伴,不离不弃。杨树与柳树,在风沙前沿,在工厂庭院,在房前屋后、在渠系水岸,在道路两旁,杨树与柳树相伴永远。无论何时何地,总能见到昂首挺胸,精神十足的杨树,婆娑多姿,温柔梦乡的柳树。柳条可作编织材料,山杨树萌条也是编织材料。这是人们将杨柳联系在一起的原因之三。 杨柳名释之四:隋唐以来,人们传颂着“柳树姓杨”的典故。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杨广(569-618年),国政抱负恢宏,并戮力付诸实践。杨广执政期间,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城,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等。尤其是修建大运河,密切了这个南北方联系,为后世中国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大运河开凿通渠后,杨广决定在大运河两岸栽植柳树,并亲赴植树现场。为带动大运河两岸植树,杨广赐柳树姓杨,让柳树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至此,柳树便有了一个皇姓——杨。这是人们将杨柳联系在一起的原因之四。 杨柳,可指杨树和柳树,也可专指柳树。 兄妹竞风流。 柳,历来为中国人所喜爱。柳树的文化价值,主要在于其姿态婆娑,清丽潇洒,微风摇曳的动感,给人以亲切、阴柔、优美之感,令人展开无限想象。柳树之美,集中在春夏两季。在春日里,嫩芽初上,微风吹动,柳枝扭捏,恰似含苞待放之时害羞的小姑娘,分外迷人。这时,挺拔高大的杨树挂满了正在伸展的小片叶子,恰似懵懂稚嫩,萌发阳刚之气的男子。 在夏日里,柳叶伸展,柳枝低垂,风摆杨柳,婀娜婆娑,飘逸洒脱,恰似曼妙靓丽的大姑娘。这时,杨树也已郁郁葱葱,叶片肥大,昂首挺胸,英姿飒爽。盛夏过后,精明的杨树提早为过冬打算,营养回缩,叶片由厚变薄,由重变轻,由深绿变浅绿,再由绿色变黄色。 秋高气爽,由后而薄的杨树叶子,在风力作用下,会发出沙沙的清脆响声,所以称之为“响杨”。颜色发黄的杨树叶子,如同银杏树叶一般,金黄金黄,远远望去,一大片杨树林被染成金黄色,甚是好看。进入冬季,杨树早早换上了冬装,在阳光照射下,高大的树冠,以及灰白色的枝干,非耀眼夺目。 比较而言,杨树精明,春季发叶迟,秋季落叶早;柳树贤惠,春季发叶早,深冬方落叶。 旱柳配胡杨。 胡杨是杨树家族古老珍奇树种之一。在维语中,称胡杨为“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胡杨的树干通直,树叶奇特,一生三变叶,幼树时呈柳叶状,中树时呈圆叶状,大树时呈枫叶状,人们叫“三叶杨”。其实,也就是“叶三变”,或者“三变叶”。即使同一棵大树,生长在嫩枝上的叶片狭长如柳,老枝条上的叶圆有缺口如枫叶,所以又称它“异叶杨”。胡杨常年生长在沙漠,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人们常以为杨树的寿命短,岂不知胡杨的寿命却很长。“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烂。”这“三个一千年”使胡杨得来“沙漠英雄树”的美名。胡杨是新疆荒漠沙地唯一能天然成林的树种,集中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以塔里木河、叶尔羌河,以及和田河两岸、塔里木盆地南缘许多河流下游地区,这便是美丽的“千里胡杨走廊”。在朝日、夕阳的照耀下,胡杨千姿百态,彰显文雅之美。 旱柳没有胡杨那样“沙漠化”,但也是“女中豪杰”,沙中“女英雄”。顾名思义,旱柳耐寒耐旱。大家所熟知的馒头柳、龙爪柳、龙须柳等,其实是旱柳的栽培变种。每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宁夏旱柳柳枝嫩黄,袅娜多姿,成为沙区报春使者。身处沙区的文人墨客以旱柳为题抒发情思。宋代张舜民感叹“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司砍作薪。他日玉关归去路,将何攀折赠行人?”在沙漠绿洲,每逢端阳节,家家户户总要门前插柳挂杨,以兆兴旺。回族妇女擅长“口弦”,以柳叶或柳枝管皮作簧片,吹奏动听曲调,表达美的追求。 柳絮、杨花、杨白花。 相传,北魏灵太后胡氏,守寡之后,颇不安分,不仅与大臣暧昧不清,还爱上侍卫杨白花。后来,杨白花离她而去,胡太后为其赋《杨白花歌》:“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春去秋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哀叹埋怨,凄婉动人。这里的杨白花是指一个人,一个男人。唐代柳宗元(字子厚)几分感慨,也作《杨白花》:“杨白花,风吹渡江水。坐令宫树无颜色,摇荡春光千万里。茫茫晓日下长秋,哀歌未断城鸦起。”杨白花被风吹走了,吹到了江南。风吹走的不仅是杨花,是宫中春光。人去楼空,宫树凋落,春无春意。宋代许顗《彦周诗话》赞曰:“子厚乐府杨白花,言婉而情深,古今绝唱也。”明代高启《杨白花》诗:“杨白花,太轻薄,不向宫中飞,却度江南落。” 因“杨花”飘忽不定,人们常用“水性杨花”来比喻作风轻浮,感情不专的女子。其实,这里的“杨花”并非专指“杨树的花”,而更多指“柳絮”。《辞源》“杨花”解释为“柳絮”。 南北朝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落满飞”。杜甫《丽人行》也有“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的名句。古诗词中“杨柳”意象不是指杨树和柳树,而是指柳树,一般是指垂柳。秦汉上林苑有“长杨宫”,此处长杨也不是杨树,而是柳树。《三辅黄图》记载:“长杨宫在今周至县东南三十里,本秦旧宫,至汉修饰之以备行幸。宫中有垂杨数亩,因为宫名。”《水经注》“东有漏水,出南山赤谷,东北流经长杨宫东,宫有长杨榭,因以为名。”这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原因在于杨树花与柳树花结构甚为相似。根据花的构造,将花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俱全叫完全花,如白菜花、桃花。缺少1-3部分叫不完全花,如南瓜花、黄瓜花,缺雄蕊或雌蕊;桑树花、栗树花,缺花瓣、雄蕊或雌蕊;而杨树花、柳树花缺大了,缺萼片、花瓣、雄蕊或雌蕊。柳絮是柳树的种子和种子上附生的茸毛,不能简单认为柳絮是柳花。 韩愈《晚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明代沈周《杨花曲》:“江上杨花撩乱飞,随郎马蹄点郎衣。杨花飞多还堕地,郎去遥遥何日归。郎归不归任郎意,但是家书无寄处。愿栽杨树绕天涯,明年见花郎忆家。”这两首诗歌,根据所述季节和栽杨树分析,似乎又是在说杨树的花。 章质夫《水龙吟·咏杨花》:“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标题说的是咏杨花,而词中说“正堤上柳花飘坠”。显然,此处杨花指柳絮。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首词将杨花的精魂描写得淋漓尽致,把杨花与思妇的形象处理得不即不离、若即若离,表现出极其缠绵悱恻的情思,达到了物与神游的境界,堪称极品。 “树中的伟丈夫”。 1941年,矛盾先生在《白杨礼赞》中写道:“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0世纪80年代,一首朴素的《小白杨》,唱响大江南北,表达边防军人对祖国边疆的火热情怀,赞美边关战士的精神风貌。“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响罗喂,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小白杨小白杨,也穿绿军装,同我一起守边防。当初呀离家乡,告别杨树庄,妈妈送树苗,对我轻轻讲,带着它,亲人嘱托记心上罗喂,栽下它,就当故乡在身旁。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2007年,依树而建的“中国杨树博物馆”在泗阳农场原址建成。这是全球唯一以杨树为主题的博物馆。在这里,杨树是一棵树、一片林、一个产业,更是坚韧、顽强、充满生机和青春活力的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柳堤、柳岸、柳景观。 柳树栽培历史悠久,先秦名著《山海经》已有明确记载。柳树的适应性强,适宜多种园艺要求。人们将柳树植于池边湖岸,间植花桃,桃红柳绿,绿丝婀娜,红枝招展,这是园林造景常用手法。昔日长安“灞桥烟柳”,今日西湖“柳浪闻莺”,以及贵阳之绵溪“桃溪柳岸”,皆以堤岸、垂柳、水面为元素,构建起醒目灵动的景观图案。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传旨,“驿道栽柳树以荫行旅”。随之,大唐驿道柳树成荫。在西藏拉萨大昭寺前,有棵“唐柳”,又叫“公主柳”。相传是公元7世纪文成公主特地从长安所带之柳树苗,以示对柳树成荫的故乡怀念之情。晚清名将左宗棠出任西北,倡导军民驿道沿途植柳,从潼关至新疆绵延数千里。现在仍保留那时栽植的柳树,人称“左公柳”。 陕西省凤翔县城内有一景区,名曰“东湖”。在古时,曾叫“饮凤池”。相传,周文王时代,有凤凰在此池饮水。周人以为祥瑞之兆,故名“饮凤池”。苏东坡曾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他看重“饮凤池”的文化意涵,便积极扩建,植细柳,栽莲藕,建君子亭、宛在亭、喜雨亭等秀丽的亭台楼榭。因此,后世将“饮凤池”后改名“东坡湖”,简称“东湖”。修筑凤翔“东湖”20年后,苏东坡在杭州修建了“西湖”。因而,东湖与西湖有“姊妹湖”之称。人言“西湖的水,东湖的柳”。西湖以水唯美,东湖以柳唯美。东湖“风绕微波绿满池,倚风杨柳舞频欹”。后人称凤翔有“三宝”,即东湖柳、柳林酒、姑娘手。凤翔三宝皆与柳树有关,东湖的柳树,柳林镇的西凤酒,以柳编为基础的手工产品。时过境迁,东坡所栽植柳树已经故去,宗棠所栽植柳树今安在?可在“东坡湖”欣赏“左公柳”。 柳眼、柳眉、杨柳腰。 柳叶初生,似睡眼刚展,故称“柳眼”。元稹《生春》诗之九:“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周邦彦《蝶恋花·柳》词:“爱日轻明新雪后,柳眼星星,渐欲穿窗牖。”《南宫词纪·皂罗袍·闺怨》套曲:“柳眼新青浮动,渐千丝万缕,染画春工。”《红楼梦》第七八回:“惊柳眼之贪眠,释莲心之味苦。”陈三立《寓园春集和伯纯》:“枿根释雪痕,柳眼碎烟缬。”李商隐《二月二日诗》:“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李清照的“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女子秀眉细长为柳叶,喻为“柳眉”。赵鸾鸾《柳眉》:“弯弯柳叶愁边戏,湛湛菱花照处频。妩媚不烦螺子黛,春山画出自精神。”成语“柳眉星眼”,形容女子细长的眉和明亮的眼。语出《全元散曲·斗鹌鹑·元宵》:“正当年,柳眉星眼芙蓉面,绛衣缥缈,麝兰琼树,花里遇神仙。”成语“柳眉倒竖”,形容女子发怒时耸眉之状。语出《儿女英雄传》第五回:“那女子不听犹可,听了之话,只见她柳眉倒竖,杏眼圆睁;腮边烘两朵红云,面上现一团煞气。” 女子身腰若柳条柔软,故称“柳腰”。成语“柳腰莲脸”,用腰似柳、脸如莲来形容女子之美,出处韩偓《频访卢秀才》:“药诀棋经思致论,柳腰莲脸本忘情”。韩偓《春尽日》:“柳腰入户风斜倚,榆荚堆墙水半淹。”北周庾信《和春日晚景宴昆明池》:“上林柳腰细,新丰酒径多。”张可久《四块玉·春情》曲:“杏脸香销玉粧台,柳腰宽褪罗裙带。”《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旗装打扮的妇女走道儿却合那汉装的探雁脖儿,摆柳腰儿,低眼皮儿,瞅脚尖儿走的走法不同。” 柳絮散落为絮绵,又称“柳绵”。李商隐《临发崇让宅紫薇》诗:“桃绶含情依露井,柳绵相忆隔章台。”杜甫《漫兴》:“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晏殊《寓意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钱霖《清江引》:“蛛丝挂柳棉,燕嘴粘花片,啼莺一声春去远。” 春光、春游、春风柳。 柳是报春的使者。杜甫《腊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苏东坡《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晓。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春天有柳,春色更风流。春游踏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看柳。《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玉,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白居易《杨柳枝》:“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古代寒食节、清明节,家家门前插柳枝。宋时,这种习俗更盛,门前插柳枝,头上戴柳条,坐插满柳条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俗语“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含有将春色长留人间,永葆青春的意思。至今,清明扫墓插柳条以示纪念。 折柳送客,惜别怀远。 中国人喜聚不喜散,相别之际,情意绵绵,依依不舍,柳枝最能代表这种意境。 “折柳”一词,最早见于《三辅黄图》。《三辅黄图》记载:“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遂以“霸陵折柳”为送客作别之辞。李白《忆秦娥》词:“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霸陵是汉文帝与窦太后合葬陵墓,在白鹿原东北角,因临近灞河、灞桥而得名。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修桥称“灞桥”。在唐朝,灞桥设立驿站,送别亲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并折柳相赠。《西安府志》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春意盎然、春风扑面之际,柳絮漫天飞扬。“大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灞柳风雪”是关中八景之一。 人们常说“汉唐雄风”。汉唐是两个伟大的时代,既金戈铁马,又温情似水。“折柳送客”正反映了汉唐温情的一面。汉唐都城东面的灞桥,是送别的终止点,也是离别的起点。“折柳送客”,包含三层深刻寓意: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二是纤柔细软的柳丝,象征着情意绵绵不断;三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可见,“折柳送客”也是“惜别怀远”。 唐代诗人的折柳诗,可谓“汗牛充栋”。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施肩吾《折柳枝》:“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白居易《青门柳》:“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孟郊《古离别》:“春芳役双眼,春色柔四支。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戴叔伦《赋得长亭柳》:“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之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许浑《重别》:“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这种诗风延续至宋代。宋代韩琦《新柳》:“驿路行人东复西,等闲攀折损芳枝;有生自是无根物,忍向东风赠别离。”欧阳修《咏柳》:“长亭送客兼迎雨,费尽春条赠别离。”明代晏铎也有《咏柳》:“河桥杨柳半无枝,多为行人赠别离”。 在折柳诗中,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另辟新径,彰显惜别怀远。其一:“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其二:“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显然,这是李商隐在灞桥“离亭”写给“愁眉与细腰”的诗作。第一首名义为“惜柳”,实际为“惜别”;第二首无可奈何,“以退为进”,宛言杨柳“依依送别”,实言“依依盼归”。由“折柳送客”转而“柳下迎客”,将“惜别怀远”之意跃然纸上,妙趣横生。 当代歌星张咪的《灞桥柳》,也别有味道:“灞桥柳,灞桥柳,拂不去烟尘系不住愁。我人在阳春,心在那深秋。你可知无奈的风霜,它怎样在我脸上流。灞桥柳,灞桥柳,遮得住泪眼牵不住手。我人在梦中,心在那别后。你可知古老的秦腔,它并非只是一杯酒。”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