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丝绸之路”闻名世界。丝绸当然是“丝绸之路”贸易的当家货品。丝绸贸易的起点是生产,丝绸生产的起点是采自桑树之叶。因此,是桑树奠定了丝绸之路的基础。归根结底,丝绸之路是“桑之路”。一片叶,一条路,一个光荣梦想。关于桑,我有一首小诗《赞桑》:“上下五千载,东南西北桑。绫罗绸缎情,锦绣中华梦”。 低调务实桑之道。 桑树有家桑、黄桑、荆桑、桑葚树等别名。桑树与橡皮树、榕树、菩提树等知名树木同在一科——桑科。桑树不与橡皮树比光亮,不与榕树比身躯比冠阔,更不与菩提树比“思想”。默默奉献,乃桑树本色。桑树敢于所有树比奉献:奉献桑叶、奉献桑葚、奉献枝条、奉献桑皮、奉献桑材,以至奉献全部生命。桑树寿命长,可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桑葚酸甜,可生食、酿酒、制作果汁、果酒、果酱。桑条可编织,桑皮可造纸,根、径皮、枝叶、果实皆可入药。桑木淡黄色,坚韧,弹性好,自古即是制弓良材,制作家俱、农具、小建筑之材,亦为制作工艺品、乐器、雕刻的材料。 桑之柔美与沃若。 在春季,桑树尽显母爱,嫩叶滴绿,将蚕宝宝供养的肥肥胖胖,也可供人享受桑叶美食。桑之花朵,蜂蜜喜爱。而当树上挂满桑葚,宛若满天星斗,闪闪烁烁,采而食之,一如琼浆玉液。在夏季,桑树尽显温柔,树姿婆娑,枝叶茂盛,郁郁葱葱,树下纳凉,清丽飘逸。在秋季,桑树风韵犹存,桑叶由绿变黄,素洁优雅,鸟儿嬉戏,好似一幅圣灵画卷,好比是夕阳黄昏,精神除尘。至冬季,桑树义无反顾,换上冬装,展示筋骨之美。宋代一不知名人士写下一剪梅:“漠漠春阴酒半酣。风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先自离怀百不堪。樯燕呢喃,梁燕呢喃。篝灯强把锦书看。人在江南,心在江南”。这是在外游子写给家乡妻子的家书,文笔生动传神,故乡养蚕季节之美景绘声绘色,当下思念故乡之深情溢于言表。 梦幻奇妙桑之叶。 约在五千年前,先民在中原大地开始栽树植桑。甲骨文中,“桑”是桑树整体形状。后来,篆文将上半部桑叶之形演化为手形,桑字由整体象形演化为上下结构,下面是树形,上面是“三只手”。这“三只手”是采摘桑叶之手。《说文》:“桑,蚕所食叶木。”《诗经》、《山海经》、《礼记》、《淮南子》等典籍记述桑树的文字比比皆是。《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礼记•内则》:“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吕氏春秋》:“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后汉书 • 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出土文物中,将桑树定形展现。起初,桑叶是野蚕的“食物”,后来人们驯化了蚕,桑叶就成为家蚕的食物。再后来,人们发现了桑叶的药用价值,桑叶也就成为“药物”。20世纪90年代,中国卫生部确定,桑叶既是食品又是药品。桑叶,如此神奇,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也含有天然活性物质。每100g干桑叶蛋白质15--30g、粗脂肪4--10g、粗纤维8--15g、粗灰分8--12g、维生素E30--40mg、维生素B1 0.5--0.8mg、维生素B2 0.8--1.5mg、维生素E 30--40mg、维生素B11 0.5--0.6mg、维生素B5 3--5mg、β-胡萝卜素2--3mg。桑叶中的天然活性物质有黄酮类物质、v-氨基丁酸、1-脱氧野尻霉素等。不仅有传统药用价值,还有抗应激、抗衰老、增强机体耐力、降低血清胆固醇、调节肾上腺功能、降血脂、降血糖、抑制癌细胞生长等特殊功效。目前,国内外已研制开发了以桑叶为原料制作的药品、食品、保健品以及桑叶茶等产品。在网络世界,不仅可找到桑叶生产技术,也可找到桑叶加工技术;不仅可看到其制药功效,也可看到其食品功效和制作方法。 独领风骚“高科技”。 中国开创了植桑养蚕缫丝“高新技术”,这是辉煌灿烂的中华传统文明的奠基之作。《诗经》载有:“蚕月条桑,取彼斧斨(音qiang)”。“攘之剔之,其檿其柘(檿,音yǎn,山桑)”。这告诉人们,采桑养蚕已是周代常见农活。春秋战国时代,桑树已成片栽植。桑蚕由栖息桑树上的原始蚕驯化而来,形态和习性与今天食害桑叶的野桑蚕十分相似。人类最初从桑林采集原始野生蚕茧取丝利用,之后在室内养蚕。经过长期培育,野生蚕逐渐驯化成家养蚕种。原始社会,中国先民学会了对野蚕茧、家蚕茧人工缫丝。出土的商代丝织物经纬丝均经并捻,当时已有装锭轮的手摇纺车雏形,缎丝技术已达较高水平。商周时已用壬字形缫丝丝架。江西贵溪崖墓中出土春秋时期纺织工具,其中缫丝器3件和陶制锭轮(今线轴)2件。周代索绪靠振动茧子,从温水中引出丝绪而缎制。所谓“夫人缥,三盆手”,是说三淹时用手振之,以引绪缴丝。所谓“扩为茧,组为袍”,是说西周时已用茧衣制作丝绵袍。在辽宁朝阳已出土绵袍实物。周代已有选茧、剥茧、缎丝等工序之分,缎丝茧粒数10-21粒,少有50粒茧的粗丝。商周选茧,剔去霉烂和小茧,剥去茧衣作丝绵,茧成及时生缴,三淹而出绪,或用浮缴法或煮茧,然后索绪、集绪缴丝。秦汉时期,缀丝技术发展,沸水煮茧已很普遍。魏晋南北朝时,手摇纺丝车安装了纺锭,固定卷绕并捻。络丝车则由络架、调丝小渡组成。当时缀丝情景是“兆民咸趋缎事”,对丝品质标准是“柔顺如凝有,白如伊雪”。 南朝永嘉太守谢灵运作《种桑》:“诗人陈条柯,亦有美攘剔。前修为谁故,后事资纺绩。常佩知方诫,愧微富教益。浮阳骛嘉月,艺桑迨间隙。疏栏发近郛,长行达广埸。旷流始毖泉,湎途犹跬迹。俾此将长成,慰我海外役”。诗人上任伊始,劝导农桑,殷殷之情。这很像是当今中国发展现代农业,以此作为治理“三农”重要举措。现在看来,这些传统技术好像是“小儿科”,但在过去那个时代,地球上独有中国人掌握了这些技术。全球范围内,在长达上千年时间,植桑、养蚕、缫丝,作为“高新技术”,完全掌握在中国人手中。周秦汉唐,以至元宋明清,中国上层社会早就享受了“绫罗绸缎”的奢华生活。 国人心中的祖树。 在乡村,常在房前屋后栽植桑树和梓树,“桑梓”因此成为家乡的代称。为家乡造福,自然就是“功在桑梓”。陆游“恭敬桑梓,爱其人及其木,自古已然”。王维惟妙惟肖抒发爱家乡之情节:“谢病始告归,依依入桑梓”。15世纪前后,桑树曾是“生产的象征”,幽静的桑树林曾是人们向往的爱情圣地。青年男女常在桑树林约会,“桑中”、“桑间”便指代相约见面的地方。男孩出生后,用桑木弓,蓬梗箭,射向天地四方,象征四方之志,用“桑弧蓬矢”指男子的远大志向。“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桑榆是日落处,太阳在桑树与榆树之间落下,多用以比喻人到晚年。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患眼疾、足疾,读书、行路不便。白居易以消极、悲观情绪写诗给同病相怜的刘禹锡(字“梦得”)《咏老赠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刘禹锡似乎没有白居易(字“乐天”)悲观,以《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来一往,道尽人间沧桑,顺其自然。说道“沧桑”,不得不说“沧海桑田”。出自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后来,国人常用“沧海”变“桑田”来比喻人生短暂或世故变化之大。 神州处处桑传奇。 河北涿鹿是中华民族三大始祖黄帝、炎帝、蚩尤征战之地,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之地。史书有“千古文明开涿鹿”之说。涿鹿镇潭庄村生长着一棵古桑树,依山崖而生,因山势而长,虽然树干中空,却依然枝繁叶茂,姿态万千。河南新郑是黄帝故里,新郑有很多桑树。“轩辕宫里试新妆,缥缈连枝入帝乡。玉骨不缘能化石,冰肌那得更生香……。”河南新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新野县有两座“汉桑城”,两座“汉桑城”为姊妹城。这称“城”的地方,实际是两处长宽不过数米的建筑古迹。两处建筑内各有一棵古桑,一棵名曰“关植桑”,一棵名曰“关宿桑”。这两棵富有传奇色彩的古桑,被当地奉为“神树”,它承载着三国名将关羽爱民助民故事。千百年来,凡来新野从政为官、为文、为商的名流贤仕,多要来拜会这古桑,以示尊重和关爱。福建省泉州开元寺古桑树,盘根错节、三叉同根,虽饱经风雨雷电,老干抽新枝,繁茂依旧。《温陵开元寺志》记载,1300多年前此处原有百亩桑园,庄主黄守与佛教结缘,“桑开白莲,舍地建寺”。西藏林芝县林芝镇帮纳村有一株生长了1600多年的古桑树。中国农科院西藏作物品种资源考察队1980年代发现这棵古桑,胸径13米,主干高3.3米,无病无虫,生长健壮。这是迄今发现最大古桑,堪称“桑树之王”。它是西藏灿烂文明史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蚕业史上的一颗明珠。 奠基欧亚大商贸。 凭借植桑、养蚕、缫丝的高新技术,中国丝绸称雄世界,并走出了“世界强国之路”。中国开创并长期控制着联系欧亚大陆(也称“世界岛”)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中国——我的旅行成果》提出的新概念。“茶马古道”是联系欧亚大陆的南部通道;“丝绸之路是”联系欧亚大陆的北部通道。“茶马古道”的根基是茶树的叶子——茶叶;“丝绸之路”的根基是桑树的叶子——桑叶。以桑叶为“粮食”,养蚕缫丝,制作丝绸。“丝绸之路”从首都长安直达古罗马帝国,遥遥上万里,持续上千年。 英国地理学家与地缘政治家哈尔福德·约翰·麦金德,在1919 年把他的思想归纳为三句名言:“谁统治了东欧,谁就统治了大陆腹地;谁统治了大陆腹地,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世界。”中国曾是“世界岛”的主人,中国人不仅开创了陆地“丝绸之路”,而且也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古老海上航线。在隋唐时期,海上通道运送的货物主要是丝绸,所以称之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期,瓷器出口渐成主要货物,人们也称之“海上陶瓷之路”。由于回头货物主要是香料,也称之“海上香料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起点,包括徐闻、合浦、临海、广州和泉州等。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古港,公元3世纪30年代广州取代徐闻、合浦成为海丝主港,宋末至元代泉州超越广州。明初海禁,加之战乱影响,泉州港逐渐衰落,漳州月港兴起。“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联通“世界岛”,成为当时全球贸易的黄金线路,全球经济的大动脉,联系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古文明的桥梁和枢纽。毫无疑问,从汉代开始直至唐代,“丝绸之路”都是“世界级”的通商之路、文化之路、友好之路。与丝绸交换的回头商品,主要是皮毛、珠宝、玉石、香料,所以“丝绸之路”也称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香料之路。隋唐年代(589-896年),“丝绸之路”空前繁荣,胡商云集京师长安,定居者数以万计。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丝绸之路”密切关联。比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七下西洋的郑和等等。 桑叶、茶叶,两种树的叶子。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两片树叶,走向世界,造福中国,也造福世界。中国桑文化与中国茶文化是最具全球影响力的两大中国树文化。 阅读链接:扶桑 扶桑树,虽占一“桑”字,但并非桑科桑属植物,而是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扶桑树,又称为朱槿、佛桑。在汉语言中,扶桑是神树。《说文》云“桑,神木,日所出也。”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晋代郭璞《玄中记》“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清代颜光敏《望华山》“天鸡晓彻扶桑涌,石马宵鸣翠辇过。”有时候,扶桑还是指传说中的东方古国。王安石《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扶桑花色鲜艳,花大形美,品种繁多,四季开花不绝,也常用于道路两侧及延、庭院绿化。扶桑花是马来西亚、苏丹、斐济的国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