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雪域圣树——雪松 雪松又称喜马拉雅松,也有“番柏”、“香柏”、“宝塔松”的别名。由于球果形状相似,与杉树最为接近。雪松树高达80米,树干雄伟挺拔,树冠呈坐地尖塔形,终年苍翠,姿态既雄伟而又柔美。雪松主要分布于中国西藏南部、印度、阿富汗。在印度民间,一般将雪松视为“圣树”。《圣经》中称之为“植物之王”或“神树”。自1920年中国内地开始引种雪松,现如今中国城乡园林栽植非常广泛。每当冬雪来临,皎洁的雪片集落在翠绿枝叶,恰似银色的金字塔,极其壮观,引人入胜,有“树之皇后”、“雪中皇后”的美称。在城市公园或社区中心,如高塔一般的雪松,往往是一个地域的标志。在公众视野,最易识别的松树即是雪松,可见其受欢迎程度。在中国树文化之松树文化中,雪松可谓“后来居上”。雪松是南京、青岛、三门峡、晋城、蚌埠、淮安市树,黎巴嫩国树。雪松与日本金松、南洋杉合称“世界三大著名观赏树”,雪松与金钱松、日本金松、南洋杉和巨杉合称为“世界五大公园树”。 诗情画意——黄山松 黄山松,又称台湾松。中国特有树种,分布于黄山、庐山、衡山以及福建、台湾自然风景区。黄山松生长在山峰之顶、悬崖峭壁、深壑幽谷,每一棵黄山松,在长相、姿容、气韵上各具特色,有奇特之美。玲珑剔透的怪石,虬枝斜出的黄山松,浩瀚无边的云海,冬暖夏凉的温泉和美丽的冬季雪景,合称黄山美景“五绝”。黄山松以“奇”闻名于世,有立有卧,有俯有仰,千姿百态,让人目不暇接。清代黄山慈光寺僧人海岳《黄山赋》写道:“黄山奇松多矣!有负石绝出,干大如胫,而根盘以亩计者;有以石为土,其身与皮干皆石者;有卧而起,起而复卧者;有横而断,断面复横者;有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不一而足”。玉屏楼上举世闻名的“迎客松”,独伸一枝的“送客松”,始信峰霸气十足的“黑虎松”,天都峰探询云海的“探海松”。黄山松独长也成林,山风吹过,如排浪拍岸之潮汐。在安徽九华山有一棵中外闻名的“凤凰松”,主干扁平翘首,如同凤冠,两股枝干一高一低,状似凤尾,根部绿草如茵,松尾下有园石,人称“凤凰蛋”。“凤凰松”史载南北朝,距今1400年,如今仍然枝挺、枝繁叶茂、苍翠。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将“凤凰松”誉为“天下第一松”。“凤凰松”以其雄姿和传奇故事成为古今众多诗人、画家、摄影家的赞美诗和优美画幅中的主角。黄山松是黄山市树。 西岳灵秀——华山松 华山松,又名胡芦松、五须松、果松。因集中分布于大秦岭西岳华山得名华山松。华山松分布以秦岭为中心,包括陕西、甘肃、河南、山西,四川西部、湖北西南部、贵州西北部、云南北部、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黄山松是伞形树冠,华山松是圆锥形树冠,华山松的块头比黄山松要大,且笔直挺拔。《西山经》云:“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五代史·一行转》载:“郑遨闻华山有五粒松,因徙居华阴求之”。《寰宇记》曰:“唐时华州贡五粒松”。华山松高大挺拔,姿态奇特,冠形优美,针叶苍翠,是点缀庭院、公园、校园的珍品。黄山闻名于世,黄山松名声大振,令人欣喜。华山是中华民族的祖山,仅存古松50余棵。华山松深受病虫之害,呈衰微之势,这是一种尴尬,一种遗憾,一种心酸!山因了树,平凡中透出刚劲;树因了山,添几许妩媚灵秀;山滋养树,树肥沃山;山树相依,树在山的怀抱里风姿绰约;山在树的陪伴下伟岸坚韧。没有树的山平淡乏味;离开山的树羸弱孤独。山树相依风景历历,气象万千连理天成。期望中华祖山古松岑天。保护华山松刻不容缓! 寺门烟雨——白皮松 白皮松,也称虎皮松、白骨松、蛇皮松、盘龙松、三针松等,古时曾称“栝子松”。中国特产珍贵常绿树种,东亚唯一的三针松,也是著名的长寿松树。林学家认为,白皮松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树种之一,称其为“花边树皮松”。古人视白皮松为“白龙”、“银龙”或“神龙”。历代多有赞美白皮松的诗词,唐代张著《白松》诗云“叶坠银杈细,花飞香粉干。寺门烟雨中,混作白龙看”。白皮松常培植在宫廷、寺院和名园中,是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绝品。白干绿冠与黄瓦红墙交相辉映,古香古色。古人云“松骨苍,宜高山,宜幽洞,宜怪石一片,宜修竹万竿,宜曲涧粼粼,宜塞烟漠漠。”北京天安门东西两侧红墙前种植的松树就是白皮松。北海团城两棵白皮松,高矗承光殿东侧,为金代所植。它们就像两位威武的将军守卫着承光殿,乾隆御封“白袍将军”。并写下《栝歌行》“五针为松三为栝,名虽稍异皆其齐。牙嵯数株依睥睨,树古不识何人栽”。戒台寺的“九龙松”的形体硕大、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因构成巨冠的九个大干犹如九条银龙凌空飞舞,又好比是九条神龙守护着戒台,得名“九龙松”。这棵千岁爷、老寿星,虽身经数朝、历经沧桑,但没有丝毫衰老之意,苍翠青葱。中国最著名的两棵白皮松,一棵是山东曲阜颜庙唐代白皮松,有“古白皮松之最”的称誉;另一棵在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温国寺,也是唐代白皮松。据传说,这树是净土宗祖师善导大师所植。早先古树枝上挂有铜质风铃45枚,口径25厘米,大小一致,均有铭文。风起时,松涛阵阵,铃声悠悠,引人入胜。白皮松是宝鸡市市树。 栋梁才具——红松 红松,也称之海松、果松、红果松、朝鲜松。因心边材区分明显,边材浅驼色带黄白,常见青皮;心材黄褐色微带肉红,故称之红松。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小兴安岭到长白山一带,以及俄罗斯、日本、朝鲜部分区域。天然红松林经过几亿年更替演化形成,被称为“第三纪森林”。红松树干粗壮,树高入云,伟岸挺拔,树高50米,胸径1-1.5米,是天赐“栋梁之材”。不论是古代楼宇宫殿,还是如今人民大会堂,在中国著名建筑中,红松是无可争议的“脊梁”。红松生长缓慢,树龄很长,是长寿的象征。红松一般可活六、七百年,四百年红松为壮年。红松是古老而珍贵的树种,因古老,开发时间长,因珍贵人们争相掠夺。清代黑龙江志曾对小兴安岭红松原始森林记载“参天巨木、郁郁苍苍、枝干相连、遮天蔽日,绵延三百余里不绝”。从1948年小兴安岭开发至今,天然红松林已从120万公顷锐减为不足5万公顷,成熟林木只剩300万株。目前,红松是中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伊春被誉为“红松故乡”。红松是伊春市市树。 涛声依旧——油松 油松,也称豆叶马尾松、东北黑松。原产中国,长江以北均有分布。油松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贫瘠,是著名先锋树种,也是飞播造林首选树种。油松树干挺拔苍劲,树冠展开,年龄愈大姿态逾奇,老枝斜展,枝叶婆娑,每当微风吹佛,犹如千军万马,如同大海波涛,俗称“松涛”。早在秦代,油松就用作行道树,黄河、长江流域的驿道每隔3丈栽一株松树。在古典园林中,油松作造景树。《洛阳名园记》中载有“松岛”之境,承德避暑山庄有“万壑松”景区。一株成景者甚多,北京戒坛寺的“卧龙松”就是一例。在名山古刹中,可见数百年油松古树。泰山有3棵“五大夫”松,传说秦始皇登山时避雨,被封官爵。北京北海团城一株800年古松,被乾隆皇帝封为“遮阴侯”。油松是沈阳、呼和浩特、赤峰、大同的市树。 天下为公——松树文化品格之一 松字为左右结构,松=木+公。木,指示树,公为何意?《说文》曰:“公,平分也。”松树的枝条和针叶均匀分布,恰应公之平分之意。此外,公还有无私、正义,大家的、共同的意思,以及对男子的尊称,如某公、公婆、老公等。松树没有争奇斗艳的花朵,也没有硕大多彩的叶片,寒来暑往,四季如春,一身整洁绿色“外套”,加上笔直挺拔的躯干,令人肃然起敬。王安石《字说》云,“松为百木之长,犹公也。故字从公”;“柏犹伯也,故字从白”。松为“公”,柏为“伯”,于公侯伯子男五爵中,松居首,柏居三。《礼记》载:“尊者丘高而树多,卑者封下而树少。天子坟高三刃,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在这里,以树种代表了尊卑等级。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经典著述中宣扬的等级观念,以及与之配套的礼仪受到推崇。从此以后,天子、达官贵人、豪绅地主、平头百姓墓地所植之树就有严格规范了,松是天子身份象征。 南山松寿——松树文化品格之二 松树松龄长久,经冬不凋,实为仙物,常用以祝福长长久久。这种象征意义为道家所接受,后成为道教长生不老的重要原型。道教神话中的松,往往是不死之象征。道士服食松叶、松根,以期长生不死。松常与鹤为伍。鹤是山世之物,高洁清雅,有飘然仙气。仙物自然长生,松鹤延年顺理成章。传统绘画领域,《松鹤延年》是重要题材。其中,唐代僧人虚谷之作尤为著名。画面奇峭隽雅,意境清筛萧森,情调新奇冷逸,以偏侧方折之笔写出松针与丹鹤,线条生动,笔断气连,极具福寿康宁之美感,体现松鹤延年高雅旨趣,散发着潇洒出尘之飘逸情怀。玉雕作品亦多有此类题材,往往设计成孤松一株指云天,仙鹤长啸款款来,松静鹤动,松刚鹤柔,加之质地细腻,剔透玲珑,寓指大妻长寿百岁。直到当今,“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仍是最为常见的贺寿佳联。 傲雪凌霜——松树文化品格之三 冰凌霜欺,松不改其姿。松树体现了正直之美,朴素之美,坚强之美。松树在幼小的时候,与不起眼的小草并无二致,不会引起人的注意。杜荀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李商隐《题小松》“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更多人称颂之松,则是成年之松。陆惠心《咏松》“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荀子《大略》“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至此,松柏与君子并列。至宋代,文人雅士将松与竹、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宋人楼钥《题徐圣可知县所藏杨补之画》诗曰“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见此三人。”在中国人文精神中,赋予松树以崇高品质的象征。东晋的陶渊明因官场黑暗,弃官归田,躬耕隐居,其《饮酒》诗写道:“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云:“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八高,岂为微飙折。桃李卖阳艳,路人行目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梁范云《咏寒松诗》:“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陈毅同志在赣南山区遭受敌人围困时,曾留下诗作名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松风傲骨——松树文化品格之四 松树常生长在立地条件比较差的环境当中,高山深谷抑或悬崖峭壁,这里包含着“险境生存”的隐喻。因此,松树成为人们抒发内心怀才不遇情感之对象。恃才傲物的唐代诗人王勃,在游历蜀中茅溪途中,看到松树冒霜挺雪,苍然万丈,遂作《涧底寒松赋》:“惟松之植,於涧之幽,盘柯跨险,沓柢凭流。寓天地兮何日?沾雨露兮几秋?见时革之屡变,知态俗之多浮。故其磊落殊状,森梢峻节,紫叶吟风,苍条振雪。嗟英鉴之希遇,保贞容之未缺。攀翠崿而形疲,指丹霄而望绝。已矣哉!盖用轻则资众,器宏则施寡,信栋梁之已成,非榱桷之相假,徒志远而心屈,遂才高而位下。斯在物而有焉,余何为而悲者?”显然,诗人睹松思己,以写松来抒发自己仕途坎坷壮志未酬之意,将怀才不遇之感伤情思跃然纸上。白居易的《涧底松》更直白:“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谁谕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金张世禄黄宪贤,牛衣寒贱貂禅贵。貂禅与牛衣,高下虽有殊;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君不见:沈沈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历代名家以松树抒情之作不计其数,柳宗元《孤松》:“孤松停翠盖,托根临广路。不以险自防,遂为明所误。幸逢仁惠意,重此藩篱护。犹有半心存,时将承雨露。”李商隐《高松》“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客散初晴后,僧来不语时。有风传雅韵,无雪试幽姿。上药终相待,他年访伏龟。” 深情厚意——松树文化品格之五 松历风雨雪霜,隐喻人之忍受磨难,象征忠贞,相伴追思。宋代文豪苏东坡一生爱松,据《东坡杂记》记载“少年颇知种松,手植数万株,皆中梁柱矣”。当结发妻子王弗病逝后,在其坟茔四周亲手植松苗万株。经寒历暑,沐雨栉风,万株幼苗长成了常青之树,岁岁年年,生生世世,伴随在爱妻身旁。辗转十年之后,他写下了摧心扼腕、痛断肝肠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生时十年相伴,死后十年相思。苏东坡极其深情地写下这传诵千载的爱情绝唱“不思量,自难忘”,“年年肠断”!尤其是“明月夜,短松冈”之句,每每读之,不禁怆然。南朝乐府民歌《冬歌》唱道:“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果树结金兰,但看松柏林,经霜不坠地,岁寒无异心。” 阅读链接:松与衫的纠结 杉树与松树有着同样巨大的名声,且将松与杉区别开来,需要略费口舌。松树与杉树皆为裸子植物,也是针叶树种。令人纠结的是,在松科植物中,有叫“杉”的树,比如冷杉、油杉、云杉、银杉等。在杉科植物中,有叫“松”的树,比如金松、水松等。可谓“松中有杉,杉中有松”。不仅如此,而且“松外有松,杉外有杉”。在松科之外,还有一个罗汉松科,在杉科之外,还有南洋杉科、三尖杉科、红豆杉科。更为纠结的是,有些树,既可叫“松”,又可叫“杉”。比如,罗汉松也叫罗汉杉、土杉,臭冷杉又叫白果松、臭松、白松,红皮云杉也叫虎尾松等等。这似乎让人思绪难得齐整,甚至有点乱。约定成俗,在树文化中,所言之松,皆为松科之松,是中国原产而常见的松。 松科10属230种,中国有10属117种,其中引入栽培24种。在松科10属中,以杉命名6属,以松命名4属。4个以松命名的属分别是:落叶松属、金线松属、雪松属和松属。金钱松属仅金钱松一种,为中国特产,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线松也是落叶乔木,树姿优美,树干通直,短枝之叶辐射平展成圆盘状,圆如铜钱,秋叶金黄,得名金钱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