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秦始皇建造的上林苑,已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大哥大”。然而,大秦“短命”。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大军沿着蓝关古道开进了灞河西岸的白鹿原。这里与秦咸阳城咫尺之遥。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举起白旗,降了刘邦。由此,大秦覆灭,开启汉纪元。 刘邦垂涎咸阳,但兵力仅有10万,忌惮手握40万精兵的项羽,终究不敢造次。于是,刘邦在接受子婴降书,封存秦朝府库之后,没敢在咸阳城停留,而是退守白鹿原。12月,项羽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关中,驻扎在灞河东岸的新丰鸿门。在这里,举行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国文化气质的“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因有人暗中相助,刘邦躲过一劫。“鸿门宴”之后,性情暴躁、行事鲁莽的项羽,仓促率军挺进咸阳,诛杀秦王子婴,大肆焚烧抢掠,财物美女劫掠一空,一把大火将咸阳城烧成一片灰烬。渭河南岸的上林苑也未能幸免,大部分土木建筑灰飞烟灭,不复存在。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是一介莽夫,也是战争狂人。公元前209年,项羽举事,仅用两年时间,就捣毁了大秦帝国。然而,兵锋所指,一片狼藉。项羽有捣毁一个旧帝国的本领,却没有建设一个新国家的能力。烧掉了咸阳城,也烧掉了项羽的前程。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自立“西楚霸王”,以“天下共主”姿态大肆封王。为防野心,将刘邦封在秦巴之间的偏僻之地,是为“汉中王”。将关中富庶之地,分封给秦国的三位降将,司马欣为塞王、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即陕西称“三秦”的来历)。其中,塞王司马欣占据关中腹地,都城在秦故都栎阳。在封王之后,项羽以为大功告成,弃关中而去,忙着“衣锦还乡”,最后因却落得“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项羽分封,不能服众,加之其暗中杀害了义帝楚怀王,激起愤怒,各地相继兵变。同年八月,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可谓“旗开得胜”,刘邦很快占据关中,并以栎阳为新的“根据地”。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大获全胜。公元前202年2月,在一番精心设计的“假意推辞”后,刘邦在今山东定陶汜水之阳登极,定国号为汉。 刘邦称帝后,定都关中。汉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娄敬力陈:“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众可立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故地可全而有也。”这时,因秦代建筑已多毁于项羽之手,汉代都城建造从重修秦上林苑中的兴乐宫起步,后将其更名长乐宫。汉高祖七年,以长乐宫为基础,建成了未央宫。惠帝元年(前194年)修筑长安城墙,惠帝五年城墙修筑完工。 刘邦是不善读书的粗人,早年放荡不羁,轻视儒生,称帝后仍认为读书无用。但刘邦体恤下属,知人善用,且机敏过人。入咸阳时,约法三章,封存府库,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得民心。得天下后,取消秦之严刑峻罚,废除连坐法及夷三族,奉行“德主刑辅”,宽柔相济。命萧何参照秦朝法律“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即“汉律九章”,在李悝《法经》六篇基础上补充了户律、兴律和厩律。刘邦重用叔孙通整理朝纲,制定政治礼仪制度,编撰《汉仪十二篇》、《汉礼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仪法法令,皆是“治国理政”的重要遗产。 资料显示,上林苑也是刘邦的最爱。为了保住皇室享有上林苑,刘邦不惜与萧何翻脸。《汉书·萧何传》云:“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陿,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乃下何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侍,前问曰:‘相国胡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予。今相国多受贾竖金,为请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可见,萧何建议开放上林苑,让百姓来耕作,而刘邦坚决不答应。这件事从一个侧面说明,刘邦对上林苑爱之有加,舍不得让老百姓耕种。于是,西汉皇室一直保有秦上林苑地盘。只不过,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没有力量建设上林苑。公元前195年刘邦亡,汉惠帝即位。刘邦之后,“号令皆出太后”。吕太后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吕后临朝16年,因处理后宫不择手段,虽政绩不小,而名声不佳。吕后当政,“萧规曹随”,皇权争斗和后宫整治不及社会。吕后奉行黄老之学,从民之欲,从不劳民,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这为之后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此一时期,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 在今兴平城西30里兴建了“黄山宫”,这是史料记载汉代上林苑建设的“第一笔”,也彰显了“黄老之学”的突出地位。后来,汉武帝曾多次光顾过黄山宫。《东方朔传记》载,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着便服出游,北至池阳,西到黄山宫。《三辅黄图》记载:“武帝微行西至黄山宫也”。传说,汉武帝躬行孝道,其母有病,则亲赴黄山宫求药。 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后,即爆发了宫廷政变,刘邦四子刘恒即位,是为文帝。刘恒是刘邦八个儿子中最不起眼的一位,逃过了吕后迫害,幸运地登上皇位。刘恒母亲薄姬遭刘邦冷落,一直未能由“姬”提升为“夫人”。刘恒跟随母亲,谨小慎微,不敢惹是生非。刘恒是“大孝子”,也是唯一入选“二十四孝”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以节俭著称。标志是多年未曾添置新衣裳,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刘恒执掌政权后,继续信奉黄老之学,偃武兴文,无为而治。文帝二年、十二年,两次“除田租税之半”,租率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即纳1∕30的土地税。自此以后,三十税一成为汉代定制,其“轻徭薄赋”创历史之最。不仅如此,文帝还下令开放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开发渔盐资源。由此,国民走上富裕之路,“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节俭是大事,培养太子也是大事。此一时期,汉文帝在上林苑为太子建了一个“园中园”。《西京杂记》载:“文帝为太子立思贤苑以招宾客。苑中有堂隍六所。客馆皆广庑高轩,屏风帷褥甚丽”。 公元前157年,汉景帝刘启即位。汉景帝秉承文帝遗风,继续奉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将“清静恭俭”推向了新阶段。“清”,即为政少事;“静”,即安定百姓;“恭”,即善待臣民;“俭”,即节省汰用。文景两帝合力,共同创造了被后世推崇备至的“文景之治”。《汉书·景帝纪》:“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此一时期,汉景帝在上林苑建设上无所作为,只是偶尔在上林苑游玩。《史记·梁孝王世家》:“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可见,与皇帝一起在上林苑中游玩,已经是非常高级的待遇。 公元前141年3月21日,16岁的汉武帝刘彻强势登基。汉武帝的爷爷文帝刘恒在位23年,汉文帝的爸爸景帝刘启在位16年,这39年史称“文景之治”。汉武帝在位54年,史称“汉武盛世”。汉武帝的儿子昭帝刘弗陵在位13年,汉武帝的曾孙宣帝刘询在位26年,这39年史称“昭宣中兴”。“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三者加起来132年,这是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也是因为“最值得骄傲”,我们以汉冠名,大汉、汉代、汉人、汉族、汉字、汉文化。史家公认“功莫大于秦皇汉武”。汉武帝在位期间,击匈奴、并朝鲜、使西域,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光耀千秋。 这里,不得不说一代女政治家窦猗房,人称“窦太后”。窦太后是汉文帝的老婆,汉景帝的母亲,汉武帝的奶奶,是辅佐文、景、武三位帝王治理大汉江山的伟大女性。窦太后13岁时,成为吕后宫中侍女,耳濡目染了“黄老学说”,“无为而治”,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15岁时,吕后赐其予代王刘恒。21岁时,受封为王后。27岁时,母仪天下。49岁时,尊皇太后。65岁时,尊太皇太后。窦太后极力推动了“文景之治”。经“文景之治”,西汉国力蒸蒸日上。公元前139年,窦太后强力干预,汉武帝“建元新政”受挫。公元前138年,“任性的”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同年决定扩建上林苑,成为“新儒家”治国思想付诸行动的一个重要标志。公元前135年,71岁的窦太后去世。失去了“道家”思想束缚,汉武帝愈加“任性”。此后,儒家力量强势崛起,在思想领域迅速占据了上风。公元前134年,董仲舒“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此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用大历史尺度看,秦孝公迁都咸阳,重用商鞅,实行“变法”,“法家”治国,秦惠王以“纵横家”张仪为相11年,对内“法家”与对外“纵横家”结合,经历150余年而得天下。后来,汉室汲取秦国覆亡教训,推行“黄老之学”,“道家”理念主导治国70余年,方有“文景之治”。汉武帝执掌天下后,逐步调整治国方略,“新儒家”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所谓“新儒家”是“升级版的儒家”,她以春秋时代的儒家思想为核心,广泛吸收和深度融合了法家、道家、纵横家、阴阳家的思想精髓,成为与时俱进、海纳百川的儒家。后世的中国儒家,具有非凡的生命力,根源就在于“包容性”,随着世事变迁,吸纳各门各派精髓,不断推出儒家“新版本”。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定都咸阳并启动上林苑建设,到公元23年王莽政权垮台,上林苑毁于战乱,期间上林苑存续370余年。这370年是上林苑的370年,是中国历史最为气势恢宏,最为波澜壮阔的370年,也是最为史家称道的370年。其中,秦皇汉武是创造这段辉煌历史的绝代帝王,也是将上林苑推向历史巅峰的两个关键人物。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也是最具有树文化影响力的皇帝之一。其中,有两棵古柏树的影响颇为深远。一棵古柏树是“挂甲柏”。去过黄帝陵的人都知道,桥山轩辕庙正殿的右前方有一棵古柏,名叫“挂甲柏”,也称作“将军树”。树前木牌记述,汉武帝北巡朔方还,挂甲于此树。经历两千余载,“挂甲柏”树干遒劲,树体斑驳,树形高大,似一巨伞矗立。“挂甲柏”的周身上下,斑痕密布,纵横成行,柏液中出,似有断钉在内。另一棵古柏树是“将军柏”,在河南省登封市嵩阳书院。“将军柏”本是古老的“原始柏”,赵朴初诗赞“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据传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嵩山,见二柏高大无比,封其为“将军”。民间传说,汉武帝先看到一棵大柏树,封为“大将军”,但随后又看到一棵柏树更大,而金口玉言,只好将这棵更大的柏树封为“二将军”。如今,“大将军”半伏于石墙之上,“二将军”树干已中裂。 “挂甲柏”、“将军柏”的故事,虚构的成分、传说的成分居多。而汉武帝扩建上林苑,却是园林艺术史上值得称道的“大手笔”。汉武帝16岁登上帝位,因窦太后坚持奉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年轻的汉武帝也就没有多少事情可做。处在无所事事状态的汉武帝,喜欢召集年轻壮士在上林苑骑马射猎。《汉书·东方朔传》记载道:“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微行始出,北至池阳,西至黄山,南猎长杨,东游宜春。微行常用饮酎已。八九月中,与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陇西北地良家子能骑射者期诸殿门,故有期门之号自此始。微行以夜漏下十刻乃出,常称平阳侯。旦明,入山下驰射鹿豕狐兔,手格熊罴,驰骛禾稼稻粳之地。民皆号呼骂詈,相聚会,自言鄠杜令。令往,欲谒平阳侯,诸骑欲击鞭之。令大怒。使吏呵止,猎者数骑见留,乃示以乘舆物,久之乃得去。时夜出夕还,后赍五日粮,会朝长信官,上大欢乐之。是后,南山下乃知微行数出也,然尚迫于太后,未敢远出。丞相御史知指,乃使右辅都尉徼循长杨以东,右内史发小民共待会所。后乃私置更衣,从宣曲以南十二所,中休更衣,投宿诸宫,长杨、五柞、倍阳、宣曲尤幸。”可见,此时的上林苑虽说面积不小,但汉武帝猎游兴致极高,每次都会超出边界,常践踏周围百姓田园。且迫于窦太后压力,不敢走得太远。老百姓不安宁,汉武帝也不“过瘾”。有鉴于此,汉武帝便开始扩建上林苑计划。“于是,上以为道远劳苦,又为百姓所患,乃使太中大夫吾丘寿王与待诏能用算者二人,举籍阿城以南,周至以东,宜春以西,提封顷亩,乃其贾直,欲除以为上林苑,属之南山。又诏中尉、左右内史表属县草田,欲以偿鄠杜之民。吾丘寿王奏事,上大说称善。”其实,这个时候计划扩建上林苑的范围,远不及后来实际建设的大。但是,在东方朔的眼里,这已经是太大了。因此,东方朔进谏道:“臣闻谦逊静悫(què),天表之应,应之以福;骄溢靡丽,天表之应,应之以异。今陛下累郎台,恐其不高也;弋猎之处,恐其不广也。如天不为变,则三辅之地尽可以为苑,何必盩厔、鄠、杜乎!奢侈越制,天为之变,上林虽小,臣尚以为大也。”东方朔说的对,汉武帝也听了个明白。为了堵住东方朔的嘴,汉武帝为东方朔升了官,也赐黄金。然而,皇上心中有主意,“揣着明白装糊涂”之后,坚持“我行我素”。“上乃拜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赐黄金百斤。然遂起上林苑,如寿王所奏云。” 经过汉武帝时期扩建,上林苑进入了鼎盛时代。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秦始皇时期的上林苑,已算是“大哥大”,而汉武帝时期的上林苑,堪称是“巨无霸”。上林苑的鼎盛时代,其规模究竟是多大,范围界限如何?似乎向来说法不一,争论不休,缺少权威之说。司马相如《上林赋》、杨雄《羽猎赋》、班固《西都赋》、张衡《西京赋》和《三辅黄图》为人们提供了基本史料依据。关于上林苑的记述,相信人们最最熟悉的文字,莫过于司马相如《上林赋》:“终始灞浐、出入泾渭。沣镐涝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不少史家认为,司马相如《上林赋》辞藻华丽,有所夸张,不可全信。我以为,虽然汉武帝好大喜功,而作为在当世朝堂上宣读的辞赋文章一定有所遵循,特别是关于上林苑的规模大小不可“信口开河”。司马相如以水系为依据,大体描绘了上林苑的地理范围。大体来说,灞、浐两条河流自始至终在上林苑内,泾、渭两条河流流入苑内然后又从苑内流出;沣、镐、涝、潏四条河流纡回曲折,周旋于上林苑之中。据此,人们后来常将灞、浐、泾、渭、涝、沣、镐、潏合起来,称之为“长安八水”,也叫“八水绕长安”。其实,这原本为“上林八水”。 以渭河为主干,“上林八水”流向、姿态各异。流淌的河水,生生不息,喋喋不休,向人们诉说着过往的历史,曾经的辉煌。渭河由西向东穿越关中腹地,而后注入黄河,成为黄河最大支流。“上林八水”有“六水”在渭河南岸,皆源出秦岭,自西向东,分别是:(1)涝河,由南向北注入渭河;(2)沣河,由南向北注入渭河,中途接纳东岸的潏河之水。沣河承载着周王室,承载着周代文明,也承载着秦代“大咸阳”渭河南岸的主体部分;(3)潏河,唐代以前,潏河经樊川沿今皂河流向渭河,即是说皂河是潏河故道。古潏河与沣河之间,是上林苑核心地带,她承载着大汉文明。后来,潏河改道流向西北,与镐河汇流后注入沣河;(4)镐河,由南向北与潏河汇流后注入沣河;(5)浐河,由南向北注入灞河;(6)灞河,自东南流向西北,注入渭河。灞河人文深邃,从蓝田猿人,到古华胥国,再到半坡遗址,一直到灞柳风雪。“上林八水”唯一一水在渭河北岸,即是泾水。泾河由西北流向东南,在灞河入渭口一下注入渭河。泾河源自六盘山,穿越了黄土高原腹地。历史上黄土高原森林茂密,经水清澈。而渭水相对浑浊,故有“泾渭分明”的成语。出自《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将泾河扯进上林苑,说明上林苑的地界决不限于渭河南岸,也包括渭河北岸一部分。 后来,杨雄在《羽猎赋》中写道:“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滨渭而东。周袤数百里。”问题的关键是“北绕黄山,滨渭而东”,不知究竟沿渭河之滨“东”到何处?“周袤数百里”的确数几何?再后来,张衡《西京赋》写道:“上林禁苑,跨谷弥阜。东至鼎湖,邪界细柳。掩长杨而联五柞,绕黄山而款牛首。缭垣绵联,四百余里。”《后汉书》载到:“林麓薮泽陂池连乎蜀汉,缭以周墙,四百余里。”《西都赋》也载道:“西郊则有上囿禁苑,林麓薮泽,陂池连乎蜀汉,缭以周墙,四百余里。”好像问题解决了,其实不然。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理解《上林赋》中“出入泾渭”?上述记载似乎全忘记了泾河也在其中。从自然地理看,由黄山宫向东即是五陵原,秦咸阳城在五陵原,西汉9座帝陵在五陵原,而五陵原之东便是泾河。结合史料,我以为全盛时期的上林苑,其地理范围大体是:南以秦岭北麓为自然边界,西以田峪河为自然边界,东以灞河为自然边界,北以五陵原为自然边界。东西长约100公里,南北宽约30公里,总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 上林苑不仅水多,而且“原”也多。 “原”本作“塬”,为“土之源”,是黄土高原特有地形,因河流冲刷切割而形成的中部高地。上林诸“原”,(1)龙首原,位于渭河之南,东西夹于灞水、沣河之间,与渭河北岸的五陵原隔河相望。相传,秦时有一条黑龙从秦岭来渭河饮水,所经之地形成一条土山,形状如龙,龙首原由此得名。汉长安城、唐大明宫即坐落在龙首原上。(2)白鹿原,位于灞河与浐河之间,相传周平王东迁时,曾有一群白鹿在此聚集,因此得名白鹿原。刘邦当年曾在此驻扎军队。汉文帝的霸陵即在白鹿原东北,当地人称“凤凰嘴”。《史记·孝文本纪》:“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霸陵“因山为陵,不复起坟”,即依山凿挖墓室,无封土可寻。(3)少陵原,汉代称之鸿固原,位于浐河、潏河之间。北望长安,南接秦岭,地势高亢,视野开阔。后来汉宣帝在此修筑杜陵,亦称杜陵原。汉宣帝许皇后葬杜陵南,陵墓较小,也称少陵塬。(4)神禾原,位于潏水(古樊川)、滈水(御宿川)之间,景色秀美,风物宜人,文人雅士,高僧骚客,会集吟咏之处。传说远古时炎帝神农氏治天下,教稼百谷,有仙鹤衔谷穗降于此地,后人传称为神鹤原。(5)乐游原,得名于汉代,实际上是河流侵蚀残留的梁状高地,西南有大雁塔、曲江池。汉宣帝曾在此建构乐游苑,唐长安城的最高点。李商隐《乐游原》久享盛名,赞美黄昏前原野风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6)细柳原,夹处潏、沣二河之间,在汉昆明池南侧。汉文帝时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原,文帝入营慰劳,文帝称周亚夫“此真将军矣”,周亚夫得“细柳将军”雅号。汉上林苑中细柳观在此。司马相如《上林赋》:“登龙台,掩细柳。”《史记·孝文本纪》注引张揖曰:细柳“在昆明池南,今有柳市是也。”(7)五陵原,位于渭河北岸,夹于渭水、经水之间,南邻渭河北接泾阳,西起兴平东到高陵,秦都咸阳、咸阳宫、六国宫、兰池宫、望夷宫,西汉9位皇帝葬于此。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个陵设邑建县,故名“五陵原”。可见,上林苑的每一个“原”,都承载着厚重的人文记忆。 上林苑内河流纵横,游荡于原间谷地的河道,在低洼处、交汇处,形成了数量众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湿地池沼,可谓是“水润上林”,也是“水润长安”。据《西京杂记》、《三辅黄图》记载,上林苑天然湿地和人工挖掘的池沼多达30余处。目前已考证出13个。包括西周时代的灵沼、镐池、滮池,秦代的曲江池、樊川池,在周代镐池旧址上汉代挖掘的昆明池,建章宫内的太液池、影娥池、唐中池,建章宫西侧的琳池、百子池,沣河河畔的牛首池、西陂池。秦代上林苑,“曲江池”是一片天然池沼,称为“隑洲”( 隑qí,古同“碕”,曲岸),建有著名离宫——宜春宫。汉武帝时,因其水波浩渺,池岸曲折,“形似广陵之江”,取名“曲江”。除天然湖泊池沼外,人工开挖了不少池沼。汉武帝时,在建章宫内挖太液池,又称泰液池、蓬莱池,占地10顷,渠引昆明池水形成人工湖。《史记·孝武本纪》:“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太液池内,湖光水色,山水相映,景色宜人,是建章宫中著名的风景区。池中置有鸣鹤舟、容与舟、清旷舟、采菱舟、越女舟等各种游船。池边水草繁茂,平沙上禽鸟成群,风景优美。在秋高气爽之季,汉成帝常与后妃赵飞燕泛舟戏游于湖中。汉武帝派使者通西南夷,寻找通西域捷径,被滇国所阻。汉武帝开昆明池,练习水军。昆明池方圆20公里,占地332顷,有战船几十艘,有楼船百艘,夜间灯火辉煌。大船中有宫殿,可载万人。池中有3丈长大鲸鱼,织女、牛郎石像。其中,天泉池有连楼阁道,建构有紫宫。毛泽东曾写道:“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三辅黄图》对琳池有比较详细记载:“琳池,昭帝始元元年,穿琳池,广千步,池南起桂台以望远,东引太液之水。池中植分枝荷,一茎四叶,状如骈盖,日照则叶低荫根茎,若葵之为足,名日低光荷。实如玄珠。可以饰佩。花叶难萎,芬馥之气,彻十余里。食之令人口气常香,益脉饰佩。宫人贵之,每游宴出入,必皆含嚼。或剪以为衣,或折以蔽日,以为戏弄。”可见,皇帝喜欢琳池,后宫女眷亦常在此游玩。在挖掘池沼时,将土起出,顺势就堆成了“台”。上林苑内有不少“台”,最著名的是周文王时期的“灵台”,也是我国最早的天文观测台。有专门用作通神明、查符瑞、侯灾变的神明台。建章宫北侧的凉风台。用作避风的避风台,以及用作眺望的眺瞻台、望鹄台、桂台、商台等。 离宫别馆是上林苑的最主要建筑。见诸文献记载的上林苑离宫,其名称多达26个。其中,有秦惠文王时期开始建设的阿房宫,秦昭王时期建设的长杨宫,秦始皇时期建设的钟宫、宜春宫、兰池宫,汉惠帝时期建设的黄山宫,汉武帝时期建设的建章宫、鼎湖宫、长门宫、太乙宫、宣曲宫、犬台宫,扶荔宫、葡萄宫、五柞宫、望仙宫、神光宫、昭台宫、储元宫、荣宫等。见诸于典籍的上林苑别馆,名称多达56处,比较有名的有白鹿观、上兰观、龙台观、宜春观,以及附属于昆明池池中豫章观、池南细柳观、池东白杨观,附属于长杨宫的射熊观、长杨谢,附属于犬台宫的走狗观,附属于鼎湖宫的昆吾亭,附属于五柞宫的青梧观等。上林“苑中有苑”,也即“园中园”。《关中记》记载的上林“苑中有苑”36苑。一般是在风景优美之处建置的游憩之所。以曲江池为依托,建设了宜春苑。孝文帝为太子建设了思贤苑,以招宾客。汉武帝为自己建造了御宿苑,为培养太子政治资源,建造了博望苑。汉宣帝在乐游原建设了乐游苑。 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上林苑最精彩部分,依然是由山水与动植物构成的自然画卷,以及美丽的田园风光。上林苑之南是巍峨秦岭,随之而来的是山川原水,上林苑中的动植物接续了秦岭野生动植物。上林苑中的动植物维持了野性世界特色。整个汉长安城就坐落在这个野性世界构筑的上林苑之中。在野性基础上,点缀了人工建筑,培植了景观园林、生产园林和动物圈舍。 上林苑是“皇家游乐园”,名果异卉,数不胜数。《西京杂记》载,上林苑栽植奇花异木2000余种。《三辅黄图》则说是3000余种。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介绍,《西京杂记》作者葛洪曾从上林令处抄录出这些植物的全部名录,后因人借阅而丢失。冯广平等《秦汉上林苑植物图考》一书介绍,现存各种文献载有上林苑植物名称264个,从中释出61科94属116种植物。上林苑中的飞禽走兽不在少数,也不乏珍禽异兽。这些满足不了狩猎需要,还要养“百兽”。一般的野兽放养各处林中,供射猎之用,凶猛而大型的野兽,要圈养起来,以供观赏之用。上林苑有“虎圈”、“狼圈”、“狮圈”、“象圈”等,动物养殖场所是帝王行幸之地。汉文帝登上林苑虎圈,虎圈啬夫因“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于是“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汉元帝“尝幸上林,后宫冯贵人从临兽圈。猛兽惊出,贵人前当之,元帝嘉美其义,赐钱五万。”其他一些以动物为主角的娱乐活动也很流行,甚至令皇帝流连忘返。汉成帝“常从为微行出游,北至甘泉,南至长杨,五莋,斗鸡走马长安中,积数年。”苑中还有赛马活动,汉武帝“常从游戏北宫,驰逐平乐,观鸡鞠之会,角狗马之足,上大欢乐之。” 上林苑是“皇家林场”,是生产性“经济实体”,承担着产品供给的经济功能。《史记·成帝纪》记载:“武帝时,使上林苑中官奴婢,及天下贫民赀不满五千,徙置苑中养鹿”。《汉官仪》记载:“上林苑中以养百兽禽鹿,尝祭祠祀宾客,用鹿千枚,麕兔无数。佽飞具缯缴,以射凫雁,应给祭祀置酒,每射收得万头以上,给太官。上林苑中,天子遇秋冬射猎,取禽兽无数实其中。”扬雄《羽猎赋》记载:“宫馆台榭,池沼苑囿,林麓薮泽,财用足以奉郊庙,御宾客,充庖厨而已,不夺百姓膏腴榖土桑柘之地。”张衡《西京赋》云:“其中则有鼋鼍巨鳖,鳢鲤锲鲴。鲔鲵鳞鲨,修额短项。大口折鼻,诡类殊种。”《三辅故事》记载:“武帝作昆明池以习水战。后昭帝小,不能复征讨,于池中养鱼以给诸陵祠,余付长安市,鱼乃贱。”可见,上林苑渔业产量不可小觑。《三辅黄图》记载:“《汉书阙疏》云:‘上林苑有茧馆。’盖蚕茧之所也。”《汉旧仪》云:“皇后春桑,皆衣青,手采桑,以缫三盆茧,示群臣妾从,春桑生而皇后亲桑,於苑中蚕室,养蚕千箔以上,群臣妾从桑还,献茧於馆。……凡蚕丝絮,织室以作祭服。祭服者,冕服也。天地宗庙群神五时之服。皇帝得以作缕缝衣,皇后得以作巾絮而已。”这里有劝课桑农、率先垂范的味道。上林苑有“柘馆”,因种植柘树得名,柘树叶是蚕饲料,柘木是印染黄色原料。产自茧馆的被服原料以此染色,进行深加工。汉代席地而坐,《三辅黄图》云:“上林苑‘蒯池生蒯草以织席’。”上林苑的生产项目,几乎涵盖了所有农事活动。 上林苑是“皇家试验农场”。汉武帝向西用兵,“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向南用兵,征服了南越。从西域、南越引进的动植物资源也在上林苑栽培饲养,这成为西汉上林苑的重要特色之一。《三辅黄图》云:“扶荔宫,在上林苑中。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留求子十本;桂百本;密香、指甲花百本;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柑橘皆百余本。”也就是说,在破南越之后,将南方果木引进上林苑种植。张骞通西域以后,苜蓿、葡萄等域外果蔬也大量引入上林苑,种在葡萄宫。《史记》卷123《大宛列传》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 上林苑“气象万千”,不可而一。综合概括,上林苑的功能,可以归结为八个方面:(1)皇家通神。除有周代的灵台,汉武帝时期还建设了神明台。(2)皇家游园。上林苑一直是秦汉两朝皇家游憩的主要场所。(3)皇家狩猎场,汉武帝扩建上林苑的初衷,就是满足射猎的需要。(4)皇家庄园,在上林苑内设有多处作坊,生产各类手工艺品和日用器物,以应宫廷和皇室用度。(5)皇家实验农场,试验种植、养殖从西域和南方来的植物和动物。(6)皇家练兵基地,修筑昆明池的起因是为征战昆明国训练水兵,上林苑诸马厩也是为军事行动提供了战马。上林苑“天子六厩,未央、承华、騊駼、骑马、辂軨、大厩也,马皆万匹。”(7)皇家宾客会所,不仅皇帝子在上林苑接见宾客,太子也在上林苑结交官员。(8)皇家陵寝,西汉11座帝陵全部安置在上林苑。其中,东南方向少陵塬汉宣帝杜陵、白鹿原汉文帝灞陵,其余9座帝王陵寝在渭河北岸的五陵原,与都城长安隔河相望。 在《西都赋》中,班固写到了这样的优美文字:“其阳,则崇山隐天,幽林穹谷,陆海珍藏,蓝田美玉。商洛缘其隈,鄯杜滨其足,源泉灌注,陂池交属。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为近蜀。其阴,则冠以九嵕,陪以甘泉,乃有灵宫起乎其中。秦汉之所以极观,渊云之所颂叹,于是乎存焉。下有郑、白之沃,衣食之源。提封五万,疆埸绮分,沟塍刻缕,原隰龙鳞,决渠降雨,荷臿成云。五谷垂颖,桑麻铺棻。东郊,则有通沟大漕,溃渭洞河,泛舟山东,控引淮湖,与海通波。西郊,则有上囿禁苑,林麓薮泽,陂池连乎蜀汉,缭以周墙。四百余里。离宫别馆,三十六所。神池灵沼,往往而在。其中乃有九真之麟,大宛之马,黄支之犀,条支之鸟。逾昆仑,越巨海,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这些文字,可以算是对上林苑的综合描述,也是朴素描述。 读司马相如《上林赋》,我们总是能记住这些华丽词句:“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鹜往来,出乎椒丘之阙,行乎州淤之浦,径乎桂林之中,过乎泱莽之野。汩乎混流,顺阿而下,赴隘陿之口。触穹石,激堆埼,沸乎暴怒,汹涌滂湃。”“于是乎崇山矗矗,巃嵷崔巍,深林巨木,崭岩参差。九峻嵕巀,南山峨峨,岩阤甗锜,嶊崣崛崎。振溪通谷,蹇产沟渎,谽呀豁閜,阜陵别坞,崴磈嵔廆,丘墟堀礨。”“于是乎周览泛观,缜纷轧芴,芒芒怳忽。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日出东沼,入虖西陂。其南则隆冬生长,涌水跃波,其兽则庸旄貘牦,沈牛麈麋,赤首圜题,穷奇象犀。”“于是乎离宫别馆,弥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阁,华榱璧珰,辇道纚属,步櫩周流,长途中宿。夷嵕筑堂,絫台增成。”“于是乎卢橘夏孰,黄甘橙楱,枇杷橪柿,楟柰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隐夫薁棣,荅沓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貤丘陵,下平原。扬翠叶,杌紫茎,发红华,垂朱荣。”“于是乎玄猨素雌,蜼玃飞蠝,蛭蜩蠼蝚,獑胡豰蛫,栖息乎其间。长啸哀鸣,翩幡互经,夭矫枝格,偃蹇杪颠。隃绝梁,腾殊榛,捷垂条,掉希间,牢落陆离,烂漫远迁。”“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乘镂象,六玉虬,拖蜺旌,靡云旗,前皮轩,后道游;孙叔奉辔,卫公参乘,扈从横行,出乎四校之中。”有这些华丽辞藻中,我们感受到了上林苑的恢宏巨丽之美,感受到了大汉王朝的盛世气象。 汉武帝一生钟爱上林苑,不但扩建上林苑,游猎上林苑,且经常临幸上林苑离宫别馆。公元前88年,汉武帝自知来日不多,命人画“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公元前87年春,汉武帝临幸五柞宫,3月29日汉武帝驾崩五柞宫。临终前,汉武帝将“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托付霍光、金日磾、上官桀和桑弘羊“四大臣”辅佐刘弗陵作皇帝。“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汉昭帝刘弗陵8即位,21岁因病驾崩,在位13年。幼帝和重臣不负先帝重托,“吏称其职,民安其业”,续写了“汉武盛世”,奠定了“昭宣中兴”的基础。之后,汉宣帝续写了“昭宣中兴”篇章。再之后,西汉气数散尽,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一代不如一代。 起初,王莽是一位贤能的臣子,不仅是廉洁奉公的楷模,在维护西汉政权上也费尽心机,因此获得了“安汉公”的爵位。王莽在上林苑内建构了明堂、辟雍、灵台等机构和建筑。然而,帝国将倾,王莽的一系列社会改革举措于事无补。因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一再裁撤上林苑的机构,缩减供给,压缩规模。甚至是“拆东墙补西墙”,拆掉上林苑宫苑,以获取建筑材料。王莽先是在西汉政权内效劳,后又取而代之,亲手葬送了西汉。王莽作了十五年的“建兴帝”,“王莽改制”并未挽救危机,反激化了矛盾,各地起义不断。新莽末年,干旱、蝗灾、水患、饥荒爆发,海内分崩,赤眉、绿林、铜马等数十股大小力量揭竿而起,天下大乱。公元23年10月6日,起义军攻进都城,王莽死于乱军。赤眉军、绿林军摧毁了新朝,摧毁了王莽,也摧毁了风华绝代的上林苑。绿林军拥立西汉宗室刘玄为帝,建元“更始”。之后,更始政权被光武帝所灭,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混战与割据局面。光武帝派大将马援驻长安,马援驻军于上林苑。历经战乱的上林苑,已是一派荒凉破败景象。上林苑之地交由附近民众耕种,以支军需。《马援列传》:“援以三辅地旷土沃,而所将宾客猥多,乃上书求屯田上林苑中,帝许之。” 关中是“天府之国”,上林苑是“天府之国”的核心地带,可称得上“天府中的天府”。随着西汉政权倒台,东汉建都洛阳,皇家上林苑为民间所有。上林苑的美景已不复存在,但上林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经久不衰。上林苑之“上”,是上天、上皇、上帝之上,它代表着一种尊贵,一种荣耀;上林苑之“林”,是林戈、林海、林涛之林,它代表着一种生境、一种生活追求;上林苑之“苑”,是画苑、书苑、艺苑的苑,它代表着代表着一种风雅、一种生活方式。上林苑的造园风格深刻影响后世,就连名称也成为后世效仿的楷模。除东汉洛阳上林苑外,后世皇家也多以上林或上林苑命名自家园林。如今,上林或上林苑成为大小城市居民小区称谓。这也是另一种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