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的基本方略之一,再次确认建设美丽中国是“五位一体”总布局之一。这是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我们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历史性贡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是头一次,这一划时代的战略举措,必将对中国乃至人类发展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建设美丽中国,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总书记的生动描述,反映了人民的期盼,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是统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出发点,也是直面新问题、发现新规律、探索新出路,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新时代不能再走“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老路,而要开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其蕴涵的内在规律和科学要求,就是新时代生态文明逻辑。 新时代生态文明逻辑是贯穿于美丽中国建设的一条主线,蕴含着哲学道理与生态规律,科学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搞明弄清新时代生态文明逻辑,对新时代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准确掌握与运用新时代生态文明逻辑,有利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格局。这要求我们重新认知生态系统、遵循生态规律、解决突出问题,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之锚 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类而具有内在创造力。自然界创造了地球上适合于生命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创造了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物以及完整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诸多要素缺一不可,一者受到破坏或影响,另一者必受破坏和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各个自然要素之间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需要处理好的最根本关系。人类存在于生态系统之中,与生态系统诸多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归根结底,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离了开自然界,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是人类历史上,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恩格斯指出:“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在恩格斯看来,人与自然的一体性,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人类是自然的利用者改造者,而这种利用和改造,必须建立以保护和遵从为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讲话中提到“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他呼吁全世界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提到“《巴黎协定》的达成是全球气候治理史上的里程碑。各方要共同推动协定实施。中国将继续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百分之百承担自己的义务。”国际生态保护中国行动已经步入新时代,彰显了大国风范与世界担当。 新时代生态文明逻辑以生态圈运行规律为宏观视角,全面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人类一切活动,都应该放在大自然格局中来考量,按生态系统规律行事。习近平总书记将历史发展融入大自然进行科学论断。2015年2月,在视察陕西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陕西自古以来就是环境优美之地。”“陕西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在生态环境建设上,一定要算大帐、长远账、整体帐、综合帐。”“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格局。”“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样的自然美景,谁都不能破坏。”大秦岭是中国腹心山脉,有着广泛的地理触角与生态链接。历史上,大秦岭紧密链接着6大主要生态圈,包括关中生态圈、中原生态圈、江汉生态圈、川渝生态圈、甘青生态圈、羌藏生态圈。如今,大秦岭之水,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态产品,京津冀也已融入大秦岭水圈、生态圈。大秦岭是多个重要生态圈的叠合体、共生体,也是生命共同体。大秦岭是中国芯,它将中华文明特质与中国自然地理高度锲合在一起。大秦岭的青山绿水,属于陕西,属于秦岭生态圈,属于中华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做好大秦岭保护。实施以大秦岭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绿芯工程,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永葆生机的千年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新时代生态文明逻辑,就是以“合”为精髓,以“和”为贵,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贯彻于新时代生态文明逻辑始终,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科学内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时代生态文明根本坚守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拓展延伸。“劝君莫食三月鲫,万千鱼仔在腹中。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民间流传已久的劝诫诗句,警示人们要索取有度,体现了敬重生命的悲悯情怀和朴素的生态意识,蕴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生态伦理道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防止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党的十九大报告揭示的新时代生态文明逻辑,完美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判断。 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从人与自然关系看,原始文明是人类顺应自然过程,接受自然恩赐,从自然界获得生存所需,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与自然自我修复能力具有一致性,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农业文明是人类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并使用世代累积的经验,适度改造自然环境,以获取超自然产出。农业文明对自然造成的伤害并不强烈,但利用强度超过了自然自我修复能力,过度利用自然的问题已经显露出来。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类改造自然、攫取自然的知识和技能突飞猛进,远远超出自然自我修复能力,出现了巨大的生态赤字,严重的环境灾难,甚至导致生态系统功能衰竭,并走进全面崩溃的边缘。显然,掠夺式工业化之路,是一条人与自然同归于尽之路,一条人类文明衰亡之路,一条毁灭之路、死亡之路。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文明成果,同时,也能够利用文明成果,回馈自然、修复自然。利用文明成果回馈自然、修复自然,实现更高级形式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追求,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新形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粗放式增长,也以付出了巨大的环境资源代价。特别是大气污染,心肺之患,已成为百姓健康生活的痛点。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民群众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感。看得见青山绿水,呼吸到新鲜空气,是最为普惠的民生福祉。物质财富日益丰足的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蓝天保卫战”是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蓝天保卫战主战场的重点区域在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和汾渭平原等。“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这是十九大报告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宣示,也是向全党发出的动员令。 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中国在植树造林方面为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相比,生态欠债依然很大,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缺林少绿依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我们必须强化绿色意识,加强生态恢复、生态保护。这是个历史性的时刻。”新时代生态文明逻辑,就是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实施绿色发展,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偿还生态欠债,补齐生态缺口。 2016年1月,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生态修复形势严峻,刻不容缓。绿色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永葆生机之路。 绿色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只有实施绿色发展,才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2018年4月,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通过立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给发展树立了一个前提,给产业树立了一个标杆。”“要设立生态这个禁区,也是为如何发展指明路子。我们搞的开发建设必须是绿色的、可持续的。”坚定不移的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才能使人与自然永葆活力永续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时代生态文明科学论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新时代生态文明逻辑的生动表达。践行“两山论”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问题时深刻论述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如今,“两山论”已经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石。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人们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的认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用青山绿水换金山银山,很少考虑环境承载力。第二个阶段,生态的环境与资源供给日益紧张,生态意识觉醒,开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第三个阶段,凸显了生态的稀缺性、珍贵性,意识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必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14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贵州团审议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新时代生态文明逻辑,就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两山论”不是孤立地、静止地、消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把生态环境与社会生产力理解为一个总体性的存在。习近平总书记科学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深刻揭示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统筹优化对人类健康生存与永续发展的意义。他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要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全面治理,不能顾此失彼,有轻有重。必须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全面落实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 “两山论”拥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不仅生动展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观,也为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正解,为推动绿色转型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具体路径对策。塞罕坝半个多世纪取得辉煌成就,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缩影,是实现绿色发展的生动范例。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管仲《管子·立政》中说,“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行其山泽,观其桑麻,计其六畜之产,而贫富之国可知也”。绿水青山是最好的生态财富,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安居乐业,长养子孙。要把生态环境转化为发展环境,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绿水青山才能成为幸福的靠山。对于幸福靠山的呵护,将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 绿水源自青山,青山源自森林。善治国者必治水,善治水者必治山,善治山者必兴林。治水之本在治山。治山之道在兴林。兴林治山,盛世之举,强国之道。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绿水青山中迸发出更大的生态自觉,融入新时代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法治生态——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保障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绿色革命”,也是一场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是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法规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如今已是“生态治国,文明理政”,用“最严格的制度”护航“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已经确立。要参照“河长制”,加快创新“青山首长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绿水青山治理机制,让制度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最有力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再不以GDP增长率论英雄。如果生态环境指标很差,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表面成绩再好看也不行,不说一票否决,但这一票一定要占很大的权重”。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已经展开,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试点全面启动,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不断强化,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环境治理体系改革力度明显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加快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建立。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公园等改革试点进展顺利。新修订一批法律法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硬拳出击,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环保难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大大增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落实好生态环境保护,让人民群众眼见绿水青山、鼻嗅新鲜空气,是最为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执政党的重大责任。只有科学的、全面的、强有力的制度规范作为新时代生态逻辑的保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生态保护,才能在实现美丽中国的道路上勇者无畏,智者无惧,才能营造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环境。 生态文明,久久为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到2020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各项工作中,准确把握新时代生态逻辑的深刻内涵,要有明确自觉的生态站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林业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森林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顶层,拯救地球首先要从拯救森林开始。“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林业在维护国土安全和统筹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中占有基础地位。”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建设美丽中国,就是林业发展的新路向和新航标。要加快林业供给侧改革,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健全森林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发展园林景观艺术,提升森林质量,永葆绿水青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不断把美丽中国建设推向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首过去100多年的历史,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候,我们的子孙必将拥有比我们这一代人更多的“生态自觉”与“生态自信”。世代薪火相传的华夏儿女,会因美丽家园而自豪,因美丽中国而骄傲!走进新时代的美丽中国,是美丽地球最靓丽的风景!为了美丽家园、美丽中国、美丽未来……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 作者说明:本文是陕西省林业科学院美丽陕西研究中心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体会文章。党双忍提出创意,并勾画纲要,寇勇执笔起草,赵国平、任博文、孙健、翟晓江等参与讨论修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