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生态环境中的“绿色”,其核心承载物是叶绿素。叶绿素是生态“永动机”的芯片。绿色未来,代表着大自然未来的样子,代表着优质的生态产品、优美的生态环境,代表着高质量的生态系统、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可以这样简单理解绿色发展的含义,经济发展过程是生态友好型的、绿色的,而不是生态不利型的、黄色的,更不是生态危害型的、血色的。可见,绿色发展中的绿色二字,非具象之意而是抽象之意,本义为发展生态产品少消费、生态过程少干预、生态空间少占用的经济。从此衍生出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问题。生态产品消费少、生态过程干预少、生态空间占用少,即是发展的“绿色含量”高。反之,则为发展的“绿色含量”低。有的经济活动,排放不大,貌似清洁,实则直接侵占生态空间、干预生态过程、损伤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全球生态系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经济发展过程长出了巨大的生态足迹,过度消费生态产品、过度占用生态空间、过度干预生态过程,生态消费需要远远超过生态生产供给,导致严重的生态透支、生态赤字。我们如果用“绿色含量”代表绿色发展水平,一定存在浅绿、深绿之别。血色、黄色、浅绿、深绿,也是不同的“绿色含量”。应该有的放矢、成龙配套,采取不同力度的约束与激励政策,形成完备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 发展绿色则是具象的绿色,发展绿色就是恢复生态生产秩序,恢复生态系统“元气”,恢复生态空间“含绿量”,建构生态生产力。发展绿色主要是新林业部门在国土空间上所做的那些事儿。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决定着生态生产力。森林、草原、荒漠具有不同的“绿色含量”,森林最高、草原次之、荒漠再次之。在森林、草原、荒漠生态系统内部,也有不同“绿色含量”。在一定意义上,“含绿量”代表着生态空间的绿色生产力,代表着生态产品、生态服务供给能力。湿地生态系统连接着陆地与海洋,连接着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绿色含量”,也是湿地生产力与其连接的生态系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生态系统耦合而生、无缝衔接、连续布展在国土空间上,“四位一体”和合为生态空间。生态空间原本是高质量的生态“永动机”,因人类过度掏挖、掠夺,生态“永动机”质量一降再降、产品与服务性能大为逊色。所谓生态保护,就是保护本真的生态“永动机”,也就是保护生态空间“本来的样子”。所谓生态修复,就是修复伤病的生态“永动机”,恢复生态空间“本来的样子”。2023年6月22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发出警告,在多种因素的驱动下,地球生态系统崩溃的速度可能比科学家所想象的要快得多。全球生态大崩溃或最早于2038年出现。可见,保护修复生态“永动机”刻不容缓,生态空间治理已是人类共同面对的全球事务。 绿色发展主要是次生产业发展、次生空间治理的那些事儿。在次生产业发展过程中生态消费、生态干预、生态占用过多,生态足迹过大,这是地球生态危机的总根源。严格控制次生产业发展带来的生态消费、生态干预、生态占用,必定是解决地球生态危机的总策略。一次次生产业——种植业养殖业,集中发生在农业空间,二次、三次次生产业——制造业、服务业,集中发生在城镇空间。因而,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也是实施绿色发展政策体系的主体空间。要实现GDP可持续增长,而GDP增长不侵害GEP增长,促进GDP与GEP协同增长。既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又要实现水达峰水中和、实现用地达峰用地中和……并最终实现“生态中和”。 发展绿色就是生态保护修复,在生态空间上恢复生态“永动机”性能,发展元产业、治理元空间的那些事儿。实行封山禁捕、封林禁伐、封草禁牧、封河禁渔,治理沙化荒漠化土地,健全森林、草原、湿地休养生息政策体系。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应保尽保、应补尽补。植树种草,为生态空间定植“生物坝”,构筑“生物池”,建设高质量的防护林体系——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生产保障林,让更多的山水成为青山绿水。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康养、自然教育、自然体验、民宿经济、林下经济,探索多种形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建设生态空间加载生态友好型经济体系。加强生态空间安全治理,建立健全有害生物防控、森林草原防火、猎伐野生动植物和侵占生态用地防范的风险管控体系。 大自然缔造的国土空间,原本是连为一体、相互贯通的。一体性、贯通性,也是国土空间的本质属性。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在使用空气,吸入了消费了自然纯净的空气,经过生产过程,排出了改变了成分的气体。改变了成分的空气,也是被污染的空气,飘移进入生态空间后,生态“永动机”力尽所能,稀释、净化空气,生产的自然纯静的空气会再度供给农业空间、城镇空间。气体流动力学告诉我们,空气流动是有规律的,生态空间上生态“永动机”的性能有限的,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向空气“排污”是应该设限的。二氧化碳排放就是典型。水很特别,固态、液态、气态三态循环。人们最常利用的是液态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迅速发展的农业化、城镇化,并不能显著改变降水规律,却因地表水、地下水跨时空利用而大大改变了水循环。城镇是人口活动中心,也是水消费中心。增加的水消费,主要来自生态空间。由此,出现了大规模的引水工程、输水管线,还有电力、石油、天然气、食物……在人力作用下,实现三大国土空间联通,人类建构了形态多样的线性工程,形成了国土空间中的线性空间。在自然联通的基础上,出现了人工连通。在风雨雷电之外,人类也进行物质能量的空间大挪移。人类世的挪移规模量级,超过了以住任何地质年代。人类世空间大挪移,深刻的改变了空间关系、生态机制、景观格局、地理面貌。 对地球生态机制带来深远影响的一个物件,即是“马桶”。马桶是厕所的核心装置。厕所的前身是茅房,其核心装置是茅坑。茅坑之前是荒天野地,来于自然回归自然。茅坑收集了有形的粪便,来自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又回去了,支持着生态“永动机”循环往复。马桶,成功的支持了高楼大厦,成功的支持了城镇化。从天南海北供给城镇的各种各样的食物,皆是来自农田、菜地、果园、渔场、牧场、草原、森林的营养物质,其归途皆是进入马桶,一冲了之。我们不用再费劲的想像马桶冲走的物质去那里了,也不讨论河流、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我们能够确定的是它们再也回不到故乡。随着它们远走他乡,农田、菜地、果园、渔场、牧场、草原、森林出现了因“营养不良”而导致的生产、生态功能衰退。马桶持续冲,冲走了海量的营养生命的物质,冲走了生态可持续能力。马桶是人类文明的生态漏洞。人类进入了马桶文明时代,如何实现马桶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必是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大课题。 农田、菜地、果园的营养物质走失后,农田、菜地、果园经营者从市场交易中得到了价值回报,购买营养物质(化肥)回报土地,投入工业制造的物品,维持年复一年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这种生产经营方式,又增加了土壤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很难称之为绿色发展。如果从生态物质转化视野观察,现代农业就是水利农业、石油农业、煤炭农业、天然气农业……马桶冲走的来自农业的物质,也是水、石油、煤炭、天然气。与农业空间不同,生态空间陷入了“公地悲剧”。草原上的草资源,在牛羊采食之前是“大家的”“公家的”,入牛羊口腹后则是“自家的”“私家的”,这是一种财富转化方式也是一种财产占用方式。经过放牧活动,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公共资产转化为个人资产,再度转化为市场交易品。这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失去养分的过程,也草原生态功能衰退的过程。无序放牧导致草原生态退化、导致沙化荒漠化带有必然性。森林、湿地,陷入了与草原同样的命运,只是方式方法不同,而机制原理如出一撤。不仅有“公地悲剧”,还有比“公地悲剧”更大的“公气悲剧”“公水悲剧”。空气和水,原本只是所有生命须臾不离的自然物质。工业化、城镇化以来后,空气和水也是工业制造业、商业服务业的必须品。工商业使用了来自自然界的空气和水,又排放了改变成分的空气和水。空气和水是“自然公地”,无序利用、过度利用,质量下降,威胁生态安全、生命安全。因此,在产权制度上设计出地权、林权、水权、排污权、排碳权……以及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措施,生态环境资源利用,从无序到有序,从过度到适度,从粗放到集约,再到实现“生态中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人类文明新秩序,还有很长很长很长的路。 人类活动总是发生在特定国土空间上,必然带来空间关联效应。空间、水、食物、能源的使用,都有极强的空间关联效应。城镇空间扩张,必然压缩农业空间,农业空间扩张,又挤压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也具有很强的私人产品属性。生态空间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却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属性。生态空间是国土空间的母体空间、母亲空间,生态“永动机”是人类文明的母机。生态空间“永动机”提供的生态产品、生态服务,具有生态溢出效应,农业空间、城镇空间都从生态溢出效应中获益。生态溢出效应超出了生态空间主体的实际控制,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完全可以“不劳而获”。这也是长期以来生态空间向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单向输出”“贡献馈赠”的深层原因。一再挤压、一再掏挖,生态“永动机”性能一再降等降级,再也无法维持“单向输出”。于是,人类利用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发展成果回馈生态空间,推动生态保护修复,恢复生态“永动机”性能。从自然到人的“单向馈赠”到人与自然的“双向互馈”,这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标志。 拥抱绿色就是拥抱未来。要推动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绿色发展,用绿色发展成果反过来回馈生态空间,促进生态空间发展绿色,推动生态“永动机”生产更多的生态产品、提供更好生态服务。绿色发展的着力点在人、在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的着力点在自然、在生态、在“永动机”。绿色发展与发展绿色,如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两翼。实现生态空间颜值、产能“双达峰”,实现生态生产与生态消费均衡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中和”,必将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形态,最美丽的绿色梦想。 注:人类是生态系统的孩子,人类文明是生态系统中的文明。生态系统是“永动机”,也是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根本前提。如果处理好生态永动机与永续发展的关系,是人类走向光明未来面临的共同课程。人类文明要健康的活下来、持续发展下去,首先要完成“碳中和”,尽快实现“生态中和”,这是地球绿色未来,也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深绿之路。2023年7月15日作于磨香斋,17日修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