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陕西是中国芯,全境处在黄河几字弯与长江几字弯之间,地形上南北狭长,纵跨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三个气候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四个干湿区,受到风蚀水蚀的相互作用、双重威胁,荒漠化、沙化和水土流失危害严重。防护林建设是深绿陕西的“铺底工程”,防护林当家是“陕西森林特色”。陕西黄河流域以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为主体,长江流域以水源涵养林为主体。全省森林面积1.42亿亩、排全国第10位,森林覆盖率45.91%、排全国第9位,各类防护林面积0.98亿亩(占全省森林的69.1%),排全国第6位。全省森林蓄积量6.06亿立方米,其中防护林蓄积量4.9亿立方米、占80.8%。全省现有荒漠化土地397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12.89%,沙化土地183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95%。全省99%的荒漠化沙化土地,集中在榆林市,这里也是陕西绿色覆盖最为势单力薄的地方。 一、“以绿治黄”成效显著 陕西是“三北”工程建设重点省份,工程区覆盖秦岭北麓、关中平原、渭北旱塬、黄土丘陵沟壑、毛乌素沙地5大地貌类型,涉及9市68县,工程区面积1.83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59.29%,涵盖全部荒漠化、沙化土地和70%的水土流失区域。“三北”工程实施以来,以防沙治沙和防治水土流失为治理方向,以建设防护林为工作重点,率先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统筹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全省防护林面积持续增加、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减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扎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实施深绿战略,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实施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工程,着力推动防护林数量、质量、防护能力“三个增长”,生态系统稳定性、多样性和持续性显著增强。 一是国土绿化成果丰硕。“三北”工程累计造林5468万亩,工程区防护林达到5101万亩、占工程区森林面积的76.7%,比全省平均高7个百分点。“三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合力,推动我省绿色版图向北扩展400公里,延安以北由黄转绿。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12.9%上升到36.3%,以陕北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成为全国连片增绿幅度最大的地区。 二是风沙危害持续缩窄。1999年到2019年,全省荒漠化土地由4670万亩减到3975万亩,沙化土地由2182万亩减到1835万亩、分别缩减14.9%和15.9%。现存荒漠化沙化土地中,极重度、重度、中度占比大幅下降,轻度占比由7.0%和33.7%上升到71%和75.1%。陕西防沙治沙成就被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三是水土流失明显减弱。坚持生态、水保、农艺措施相结合,实施三年全面治理荒沙、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陕北高原大绿化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抑制,黄河主要支流年输沙量降至0.85亿吨、较1950至1979年的年均值减少86.3%。 四是增绿惠民同步提升。统筹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加大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铁路沿线绿化力度,宝鸡、西安、延安、榆林、咸阳5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厚植城乡生态环境绿色基底。核桃、花椒、冬枣等特色经济林产业成为工程区增收的重要渠道。 五是生态文明蔚然成风。建成退耕还林展览馆、榆林林业展览馆等生态文化场馆,创作《陕北启示录》《绿染长城》《山河披锦绣》等一系列文化产品。40多年奋斗历程,涌现出石光银、牛玉琴、张应龙和女子民兵治沙连等一批英雄人物模范集体,治沙英雄石光银荣获“七一勋章”,榆林治沙精神成为“三北精神”的重要组成。 二、“五个增绿”协同推进 防沙治沙、防护林建设,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民生工程。四十多年“三北”工程建设和长期防沙治沙历程,积累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是驰而不息,接续增绿。将国土绿化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逐级扛牢治理举措、工作任务,坚持“班子换、事不变,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协作共建”的发展路子。 二是建章立制,依法增绿。率先颁布封山禁牧条例、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条例,制定实施“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工程管理办法、关于实施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意见、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方案,着力推动国土绿化走上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三是规划先行,统筹增绿。实施深绿战略,推进深绿陕西建设,开展秦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生态空间治理三个十大行动,实施营造林规划、防沙治沙规划、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建设规划,出台全面治理荒沙实施意见、关中大地园林化建设实施意见,引领国土增绿提速发展。 四是突出重点,分区增绿。立足“一山、两河”生态治理大格局,系统谋划、因地制宜、分区施策。黄河流域实行“以绿治黄、以水定绿”,突出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着力推动毛乌素沙地、白于山区、关中北山生态恢复重建。祖脉秦岭建立完整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维护生物种多样性为主攻方向,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长江流域立足国家南水北调水源地,高质量建设水源涵养林,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五是创新驱动,科学增绿。实施生态空间治理十大创新行动,建设旱区生态水文与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组建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重建、荒漠化防治、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等创新团队。推广“引水拉沙”“前挡后拉”“沙障造林”“樟子松六位一体造林”等适用技术。在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抗旱造林、矿区困难立地生态修复取得创新成果,沙生旱生植物引种栽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榆林流动沙地飞机播种造林种草试验”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奋进深绿”久久为功 陕西“三北”工程区,特别是长城岭以北半干旱地区,是全省生态脆弱区,也是奋进深绿攻坚区、推动增绿优先区。目前,“三北”工程区有适宜造林绿化空间2860万亩,占全省适宜造林绿化空间的93%,有难以自然恢复的退化森林草原约2000万亩。巩固提升荒漠化沙化治理成果,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依然任重而道远。面向未来,我们将坚定贯通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站位奋战“新奇迹”,定位创建“示范省”,抢抓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关键期,以白于山—毛乌素沙地为重点,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治理攻坚战。力争到2030年,建成数量更多、质量更高、防护能力更强的防护林体系,推进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双缩减”10%以上,防治荒漠化、沙化、水土流失能力显著增强,在筑牢祖国北疆绿色屏障、建设美丽中国上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依法保护生态资源。严格落实森林法、草原法、防沙治沙法、湿地保护法、黄河保护法、水土保持法规定,加强生态资源监管,压实森林草原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责任,加大封山禁牧力度,保持打击破坏生态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积极推进沙区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以调促防、以转促治,确保林草植被持续恢复。 二是切实加强规划引领。对接国家有关规划,修订完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防沙治沙相关规划,确保“三北”工程区生态系统保护和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投资占全省90%以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培育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生态系统。 三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坚持以水定绿,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合理配置植被类型和密度。采取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退化林分修复、退化草原改良等措施,科学推进防风固沙林、保持水土林、水源涵养林、农田防护林建设。 四是持续强化支撑保障。用好林长制,促进“三北”工程区林长治。加强荒漠化沙化监测,及时准确掌握动态变化。加强适生林木和草品种选育、生态修复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运用。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荒漠化治理新模式。加大生态文化宣传力度,讲好“三北”故事,弘扬“三北精神”。 陕西心慕深绿,向绿而行,甘作绿色愚公,勇当生态卫士,用实干实绩创造新时代新奇迹! 注:本文是在出席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国家主场纪念活动时的发言。2023年6月17日于榆林人民大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