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旅游是精神引导的户外活动,因为想往所以向往前往。通过旅游活动,满足身心愉悦的精神需求。所以,旅游的基本收入是精神收入。 人类从自然生态系统进化而来,大自然是生命母体,也是原生的精神家园。大自然之美,刻印在人类的基因里,一代一代复制传承,生生不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欣赏大自然之美,就是人类自我欣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世代相传、与时俱进的能力。置身于健康的生态系统和美丽的环境景观之中,带给人和谐安祥的生存体验,带给人身心愉悦的精神感受,增强人与自然的信任与理解,激发人的同情心和怜悯心,平复人的社会竞争精神挫败和情感创伤,这是自然生态的美学原理,也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深层理论根据。 生态旅游是一连串的远足活动,生态旅游者需要支付一定成本,包括时间流失的成本、穿越空间的成本,后者表现为物质成本、金钱费用,这是旅游的基本支出。只有达到一定收入水平,足以支付生态旅游成本,方可实现前往原生精神家园去旅游的梦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论是缺少时间,还是缺少金钱,生态旅游都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态旅游活动。 自然美景是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大自然美丽的景观不在都市、也不在田园,而是在郊外、在生态空间。生态旅游者借助通达的线路载体到达自然美景所在的生态空间,线路载体包括车辆、道路、向导,直至高空、航空路径,这些是人工构筑物而非自然物,是投资者打造的旅游基础设施。生态空间,贵在自然。越是自然,越是生态旅游者向往的精神圣地。而自然纯度高的生态旅游目的地,越是需要专用性基础设施,需要专业投资人、专业经理人。专业投资人、专业经理人需要生态旅游者的资金积累,需要生态旅游者人群规模。发展是硬道理,发展需要历史机遇。改革开放,就是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带来历史机遇。 以自然保护地、森林、草原、湿地、荒漠为主体的陆地生态空间,是林业部门施治施政的“林业空间”“林政空间”。生态旅游是生态空间上的旅游活动,与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空间治理密切相关。生态旅游之变是林政之变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旅游古已有之,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就喜欢云游四方,遍访名山大川,留下千古绝唱的诗词歌赋。这是一种散漫式的旅游,并不是典型的林政旅游。林政概念下的生态旅游,是回归大自然、不损害自然景物的绿色绿色旅游,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1993年,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确立。之后,生态旅游概念不断丰富发展,泛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开展生态体验、生态认知、生态教育等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国生态旅游发端于1980年代,至今大体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迎潮兴起、一区一园发展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大潮到来,社会流动r性增强,逐渐形成旅游之风,生态旅游随之兴起。森林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主体。1980年8月,林业部印发《关于风景名胜地区国营林场保护山林和开展旅游事业的通知》,支持风景名胜区国营林场及有条件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业,并明确行政审批、设施建设等事宜。1982年,批准建设陕西楼观台森林公园等第一批12个国家森林公园。同年,国务院公布华山、骊山等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5年,林业部发布《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将自然保护区正式纳入生态旅游目的地管理。同年,国务院颁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7年,城乡建设部发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1991年,林业部批准建立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1992年,林业部印发《关于加快森林公园建设的决定》,并组织召开森林公园建设暨森林旅游工作会议,掀起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发展新高潮。1994年,林业部发布《森林公园管理办法》,规范国家森林公园的申报审批程序。同年,国务院发布《自然保护区条例》,明确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活动规范。199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同年,地质矿产部发布《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明确建立地质公园是地质遗迹保护的一种方式。1996年,林业部发布《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统一全国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森林公园及其他森林旅游区总体设计要求。1999年,国家林业局等四部门举办“走向自然、认识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中国生态环境游”活动。迎着改革开放大潮,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星状兴起。 园区并进、百花齐放发展阶段。2000年,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关于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领导机构及人员组成的通知》,成立“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2000年、200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规范风景名胜区建设。2001年,国家林业局召开全国森林公园工作会议,将森林公园作为生态文化建设重要内容,提出“建绿色生态、办绿色产业、创绿色文明”理念,推动承包、租赁、联营等多样化森林旅游产业发展,要求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同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生态保护和管理经费列入同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森林旅游开发项目面向全社会招商引资,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经营管理机制,开启生态旅游“多种经营”模式。同年,全国旅游发展会议提出建立一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土资源部首次批准翠华山等11个国家地质公园。2003年,建设部印发《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报批管理规定》。200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湿地公园成为生态旅游的生力军。2006年,国务院正式颁布《风景名胜区条例》。同年,国家质监总局发布《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进一步明确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可划“参观旅游区”。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风景名胜区分类标准》,实行分类科学保护、有效利用。同年,国家林业局发布《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明确国家湿地公园的检查和验收标准。2009年,国家林业局等四部门确定2009年为“中国生态旅游年”,发布《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8-2015)》。2012年,陕西省颁布实施《森林公园条例》。2013年,国务院批准发布实施《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沙漠公园,发展沙漠景观旅游”。同年,国家林业局印发《关于做好国家沙漠公园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家沙漠公园试点建设管理办法》,进一步丰富生态旅游主体。至此,风景名胜区旅游、森林公园旅游、湿地公园旅游、沙漠公园旅游、地质公园旅游、水利风景区旅游……生态旅游呈现园区并进、宝园齐放发展态势。 一体化创新发展阶段。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5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通知》,全国9省率先试点。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发布《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同年,国家林业局发布《国家沙漠公园发展规划(2016—2025年)》,规范国家沙漠公园建设和管理,促进国家沙漠公园健康发展。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2018年,新一轮机构改革,组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加挂国家公园管理局牌子,赋予其全部自然保护地+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管理职责,形成自然保护地+四大生态系统“五位一体”生态空间治理新格局。至此,生态旅游随着生态空间一起,统一归集林业草原一个部门管理,新的林政覆盖了全部生态旅游空间。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2020年,启动草原自然公园建设,首批39处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开始试点。草原自然公园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补充。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以自然保护地为目的地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最新阶段。自然保护地是核心生态空间,也是新时代林政的首要阵地。保护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是自然保护地的主体功能,科学研究、自然教育、森林康养、生态体验、观光旅游是“自然保护地+”。新时代林政要在履行自然保护地主体功能监管职责的同时,也要履行好“自然保护地+”监管职能,促进自然保护地体系突出主责主业、全面协调发展。 把握新变局,迎接新挑战,在挑战中谋发展,在变局中求先机、开新局。我们正在与时俱进,快马加鞭,抓紧准备,在让自然保护地增加自然纯度的同时,更好发挥“自然保护地+”作用,不断创造生态旅游新机遇,加快生态旅游新基建,满足生态旅游新需求。林政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艰苦的探索永远不停歇…… 注:本文为林政之变系列文章之一。葛安新、杜扶阳、高瑀晗为本文形成做出重要贡献。2022年1月27日于磨香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