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保护地是一类特殊的国土空间,是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系统及文化资源的陆地空间或是海域空间。以保护和维护自然生态为主的保护地,即是自然保护地。可见,自然保护地保存着自然生态系统精华的生态空间,是受法律严格保护的核心生态空间、永久生态空间,也即是依法设立的自然特区、生态特区。 建立自然保护地,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的空间约定,把一部分国土空间作为自然的自留地,免受人类活动干扰。自然保护地具有双重功能,首先是保护生态的主体功能,即守护自然生态,保育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地质地貌景观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其次是提供多样化社会服务,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提供科研、教育、体验、游憩等公共服务。 在国土空间上,自然保护地零星分布、片区状存在。一个一个分别看,每一个自然保护地,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空间。如果合起来看,即是片区大小不同、保护等级不同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各类自然公园。自然公园种类繁多,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草原公园、沙漠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冰川公园……另外,草原风景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点)、自然保护小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也是自然保护地的组成部分。 回顾过往历史,我国自然保护地经过了单纯森林保护、多样化保护、体系化保护三个重要阶段。自然保护地体系经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样、从孤岛碎片到集中连片、从多头管理到集中统一的历史巨变。 单纯森林保护地阶段。1950年代,国家林业部开展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建设。195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林业部制定《天然森林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同年,全国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自然保护地,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设立。1965年,陕西省太山白山自然保护区成立,全国立自然保护区增至15处,1978年增至34处。 多样化保护地阶段。1982年建立第一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之后,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逐步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两大主力。1994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综合管理。同年,林业部制定《森林公园管理办法》。进入21世纪,自然保护地建设蓬勃发展。2001年部署建设国家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2004年水利部发布《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2005年部署建设湿地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2006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2007年部署建设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010年国家海洋局发布《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办法》。2013年国家林业局发布《国家沙漠公园试点建设管理办法》,开启沙漠公园建设。2017年国家林业局发布《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自然保护地如雨后春笋迅速崛起。环保、林业、农业、建设、水利、国土、海洋、中科院等多个部门、多个单位都在参与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 体系化保护地阶段。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大尺度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兼备科研、教育、游憩等科学文化功能。2015年,在9个省开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2018年,正式组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加挂国家公园管理局牌子,集中统一监督管理各类自然保护地,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这是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重大改革,拉开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大幕。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2020年,自然资源部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部署实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对交叉重叠、相邻相近的自然保护地进行归并整合,对边界范围和功能分区进行合理调整,实事求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昆明世界生物多样性大会上宣布,建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同时,宣布建立国家植物园体系。 历经三个阶段,我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个,总面积(含重复)约占国土陆域18%,管辖海域4.1%,有效保护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近30%的重要地质遗迹,涵盖了25%的原始天然林、50.3%的自然湿地和30%的典型荒漠地区。我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丰富国家之一,具备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类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形成覆盖全国且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网络。必须指出,自然保护地体系是生态产品、生态服务生产体系,也是自然教育、自然科研、生态康养、生态观光、生态旅游体系。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合理空间布局,弥补保护空缺,清晰资源产权,加强部门连通,强化资金技术支撑。按照“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把自然保护区条例升级为自然保护地法,强化顶层设计,保护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社会等功能。加快制定自然保护地建设规划,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良性发展,更好地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到2035年,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18%以上,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保护。 生态空间是以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是与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并立的国土空间,也是林业部门施治施政的国土空间,也即“林业空间”。自然保护地是核心生态空间,也是林业部门施治施政的首要阵地、核心使命。自然保护地是新时代林业的封面,生态绿军的明信片。守好阵地,不辱使命,我们将不断升级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使其成为美丽中国生态画卷的画心。 注:本文为林政之变系列文章之一。王正博士为本文形成做出重要贡献。2022年1月25日于磨香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