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在中国,绿化是恢复与重建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路径,也是改善城乡发展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绿化,关系国计民生,乃国之大者。 在中文里,“绿化”一词最早见于20世纪50年代。1955年,毛泽东主席在《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中提出“在十二年内, 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 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 以及荒地上荒山上, 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 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 实行绿化。”1956年,毛泽东发出“绿化祖国”号召。此后,“绿化”被广泛使用。 在“绿化”中,绿是词根,化为后缀,化与绿合成动词,表示转变成绿色状态。我们常说生态空间由“黄”变“绿”、由“浅绿”而“深绿”,也就是绿化过程。“绿化”一词的基本词义如《现代汉语词典》所言:种植树木花草,使环境优美卫生,防止水土流失。绿化,不仅指植绿,也包括育绿、护绿;不单指“面上”的绿,也代表着“里子”上的生态环境服务。植树是绿化、造林是绿化、园林是绿化。造林绿化是在林业用地上栽植植物、培育森林的行为,植绿面积大、数量多,人工建造森林更新森林,恢复与重建森林,这是林学的看家本领。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国土绿化一词,泛指所有的绿化行动,既包括植绿育绿护绿,也包括自然恢复和生态保护;既包括植树,也包括栽花种草、资源保护、抚育管理;既包括生态空间,也包括农业空间、城镇空间,涉及各行各业,与人人息息相关。园林绿化是在假山假水、亭台楼阁中配置绿色植物,营造出游赏休憩景观,既保持绿的基准色、和谐色,又注重绿植搭配,形成季相景观,疏密相间、色彩交替、错落有致,突出审美感观、艺术效果,城市公园、广场多为园林绿化。 新中国林政绿化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绿化祖国的内涵也在不断更新变化,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人工更新,一直到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大体概括了四个阶段: 以群众性造林为主的绿化阶段。解放后,人民群众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的热情高涨。1950年,政务院发布林业工作指示“造林、育林、护林”。1953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发动群众开展造林、育林、让林的指示”,造林绿化“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来进行”。1955年底,全国青年造林队、突击队发展到18万个。中共中央《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要求“发展林业,绿化一切可能绿化的荒地荒山。”“大力发展国营造林。国营林场以营造大片用材林为主,并且有计划的营造水土保持林、防风林、防沙林和海防林。”1956年,在延安召开五省青年团造林大会,25省代表1200人参加,中共中央贺电“十二年内绿化一切可以绿化的荒山荒地”,毛泽东贺电“绿化祖国”,胡耀邦发表“青年们:把绿化祖国的重任担当起来”的讲话。当年的部分青年造林队转变为林场职工,长期坚持造林绿化。在陕西,先后成立有陕北治沙造林局、大荔沙荒造林局,泾河造林局等。1958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全国大规模造林的指示”,林场造林得到快速发展。后来“文化大革命”,造林绿化曲折迂回,有零星的小规模的造林绿化活动。 以防护林工程和义务植树“双驱动”的绿化阶段。1978年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并由此开启了一系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邓小平倡导全民义务植树,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将每年3月12日确定为植树节。1981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决议》,规定植树造林是公民应尽义务。1982年2月,成立中央绿化委员会,1988年更名为全国绿化委员会。同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0周年,邓小平同志题词“绿色长城”。造林绿化作为约束性指标进入“六五计划”。各地、各部门广泛组织动员人民公社社员、国有企业职工、城乡居民义务植树。 以生态建设工程为主的绿化阶段。长江、嫩江和松花江特大洪水之后,江泽民发出“再造秀美山川”号召,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林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管好现有林,扩大新造林,抓好退耕还林……”全面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六大工程,中央造林绿化资金大幅增加。同时,推进绿化评比表彰、森林城市创建、绿色家园创建、绿色通道建设等活动,全面推进国土绿化的新格局。这一阶段,造林绿化由以面上造林为主向点、线、面结合发展,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转变,除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外,封山育林纳入造林绿化。绿色版图快速增加,森林大幅度回归,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主的绿化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9年参加义务植树,并强调“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树”“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国家出台《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制定天然林保护修复、草原保护修复、科学造林意见,加强防沙治沙、草原生态修复、湿地保护修复。制定《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管理办法》,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义务植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陕西处在中国腹心地带,一度以“黄土高坡”著称。建国后,持之以恒,以绿治黄,陕北黄土高原是全球连片增绿幅度最大地区,全省森林覆盖率由13%提高到接近50%,绿色版图北推400余公里,堪称“中国增绿前线”。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中国连续多年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人工林保存面积持续保持世界首位。美国宇航局(NASA)卫星监测数据显示,过去20年地球不断变绿,中国贡献最大。中国增绿贡献42%源于造林工程。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承诺中国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森林、草原、湿地为主体的生态空间是绿色碳库,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根据FAO 202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全球森林碳贮量6620亿吨,占全球植被碳贮量77%,森林土壤碳贮量占全球土壤碳贮量39%。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80%来自森林。由此,赋予造林绿化担负碳达峰碳中和“国之大者”使命。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把科学绿化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科学绿化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开展绿化和生态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使生态系统发挥更大的生态功能和生产潜力。科学绿化是今后一个时期绿化的主旋律,国土绿化、造林绿化、城乡绿化、园林绿化,都要遵循科学绿化要求。 协同推进各条战线科学绿化。要更好发挥绿化委员会作用。1982年,陕西省政府成立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林业局)。40年来,在组织实施绿色通道、乡村绿化、重点区域绿化,义务植树、绿化评比、古树名木保护方面取得重要成效。2021年,绿化委员会成员单位增至30家,职责任务更加清晰明确。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要更好发挥好绿化委员会作用,督促各级地方政府履行主体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落实措施,部门各履其责、相互协调,合力推进;创新全民义务植树组织管理,推进多种尽责形式落实落地,持续凝聚国土绿化的全民力量;以全面实施林长制为总抓手,切实压实各级林长责任,不断完善国土绿化治理体系,全面推动我省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同时,启动绿化条例立法,为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提供法制保障。 用数据化推进科学绿化。科学绿化,准确详实的数据是前提。生态空间是科学绿化的主阵地。科学开展生态空间绿化,实现“增绿潜力到小班,精准施策到地块”。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也要找准绿化用地,为农田防护林建设、城市绿化、道路绿化、水系绿化等奠定空间基础。 遵循自然法则推进科学绿化。科学绿化的核心是尊重自然法则。生态空间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皆由大自然精心选择、蕴育,是具有拦截、滞留、贮蓄天然降水的“生物坝”。科学绿化,就是要增加“生物坝”数量,提高质量。要根据空间特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在适宜人工林(草)的空间植树造林种草,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在高山远山、陡坡荒山空间,以自然力量促进植被恢复;在需要人工促进自然恢复的空间,实施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禁牧,人工促进自然恢复。要“以水定绿”,选择乡土树种草种,营建乔灌草复合“生物坝”体系。坚决抵制“一夜成林”“幼树密林”,务求最优化“生物坝”结构。 分区域推进科学绿化。陕西3亿亩国土空间,其中2.2亿亩是自然保护地和林地、草地、湿地、沙地组成的生态空间。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秦岭、黄河、长江三个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是分区域推进科学绿化的指导文件。秦岭最绿,绿化以调结构、提质量为主,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黄河流域是浅绿,绿中带黄,绿化潜力大,是科学绿化主阵地,坚持增绿扩绿,厚植绿色根脉。长江流域绿化以提质增效、系统治理为主,开展“健康森林”建设,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碳汇能力。 绿色是美丽中国的基准色、和谐色。林政绿化已从“绿化祖国”走上“美丽中国”新征程。由浅而深、由绿而美是必由之路。科学绿化、精细绿化,我们一丝不苟、备足硬功夫! 注:本文为林政之变系列文章之一。尹华为本文形成做出重要贡献。2022年1月21日晚于磨香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