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生态空间提供着诸多的生态产品和生态环境服务,碳汇功能就是其中之一。随着全球气候问题升级,国内“双碳”战略实施,如何建设“绿色碳库”,提升生态空间碳汇服务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林政治理的新机遇新挑战。 生态空间是生态系统载体,也是“生态容器”。生态空间里面有山有水有土壤有空气有阳光,有植物动物微生物,有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有多样化的生物体系、生态系统,以及多样化生态功能——固碳释氧、调节气候、净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等。生态系统是生态要素在空间上的关系总和。这种关系的内核,即是“碳循环”。绿色植物是“生态容器”的核心装置,绿色植物开启了生物体系,开启了生态系统,开启了生态功能。 生态空间是绿碳空间,也是“绿碳容器”。我们所知的生物都是碳基生物。碳基源自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捕获空气中CO₂合成碳水化合物,完成无机物(CO₂)向有机物的转变,这是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特有的自养自肥、自立自强的能力。这里的有机体即是“绿碳”,与岩石黑碳、大气灰碳、海洋蓝碳相对应。“碳循环”分为气相循环和沉积循环。“绿碳”是绿色植物从“气相碳”中捕获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并留滞储存生态空间的碳。正是从这种意义说,以森林、草原、湿地、荒地为主体的生态空间即是“绿色碳库”,是绿色碳基空间,也是“绿碳空间”。 “绿碳”是生命“骨架”,也是生态“骨架”。生物竞争通过食物链、食物网铺展开来,链网的核心构架就是“绿碳”。每一株植物就是一个“生物坝”,也是一个“生物捕碳器”——通过光合作用固碳释氧,将“绿碳”储存下来。多种多样“生物坝”形成“生物池”,也是“绿碳池”。“生物池”生产力越高,碳汇功能越强,绿碳容量越大。当生态空间“绿碳”资源被移除,必然导致“绿碳”链网危机,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当绿碳空间生物足够繁茂、生物量足够盛大,即是生态空间绿碳容量极值,也就是“绿碳饱和”。反之,“绿碳”被掏空,就会出现碳干瘪、碳亏空。 最大的绿色碳库是森林生态系统,其次草原生态系统,再次是湿地生态系统。研究表明,荒地造林可显著提升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荒地造林后土壤碳储量增幅显著高于农田造林和草地造林。森林在“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生长阶段,林木生物量增长较快,碳汇能力强;当到达“过熟林”上限时,代谢缓慢,碳储量达到峰值,失去碳汇能力。生态系统碳容量呈现时空动态变化,受到外界自然环境和四季气候变换影响,一个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也差异很大。因时因地因林制宜,改善植被组成、改进林龄结构、改良管理措施,可有效提升生态空间碳汇功能。 生态空间治理就是“绿色碳库”建设,就是要科学调理“碳捕获、碳排放、碳储存”关系,防御人为的碳排放、碳流失,提升生态空间碳汇、碳储能力。建设“绿色碳库”是解决“全球碳危机”的必然要求。发展中国家森林、草原、湿地、荒漠为主体的生态空间碳汇能力提升潜力大。目前,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绿碳储量91.86亿吨,只占潜力绿碳储量的44.3%。全国人工林中,中幼龄林占60.9%,碳汇增长潜力较大。研究资料显示,到2030年,全国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减少CO2排放潜力约36亿吨/年。 绿色是生命的本色,生态空间治理关键是“绿碳治理”,推进绿碳空间由“干瘪”向“饱和”升级转型。有效调控捕碳量、储碳量、排碳量三者关系,科学把握“两增一减”,即增加捕碳力、增加储碳力,减少排碳力,实现绿碳空间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 首先,增加捕碳力,复现“捕碳饱和”。捕碳力是生态空间基础生产能力,决定着生态空间碳循环的规模量级。修复损伤生态系统,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持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模仿自然、科学绿化、合理安置“生物捕碳器”,系统保护天然林,加快退化林提质增效,促进生态空间绿色革命。当生态空间实现山清水秀目标时,即可谓是复现了“绿色饱和”“捕碳饱和”。 其次,减少排碳力,逼近“绿色排碳”。加强绿碳空间治理,防御人为的碳排放、碳流失。切实做好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要严格执行封山育林、封山禁牧,严格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要打击乱砍乱伐、乱捕乱猎,以及非法侵占生态空间资源的行为,极限压减人工碳排放,力求绿色碳库排放不断接近绿色碳排放。 第三,增加储碳力,实现“储碳饱和”。从理论上讲,绿色碳库“捕碳饱和”且“绿色排碳”之时,也是“储碳饱和”之际。也就是说,绿色碳库“储碳饱和”的关键是复现“绿色饱和”“捕碳饱和”和逼近“绿色排碳”。目前,远离绿色碳库“碳饱和”状态。湿地捕碳能力并不起眼,但储碳能力非同寻常。要保护好湿地空间,减少人为碳排放,恢复湿地储碳能力,丰盈湿地碳库。 生态空间是多样化空间,治理多样化空间需要多样化方案。陕西省2.2亿亩生态空间,就是2.2亿亩绿碳空间。要从多样化绿色碳库实际出发,着力构建“一山(秦岭)、两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四区(陕北毛乌素沙地生态修复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关中平原生态协同发展区、秦巴水源涵养区)、五带(白于山区生态修复带、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示范带、关中北山绿色重建带、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带、汉江两岸生态经济走廊带)”治理新格局。建设“绿色碳库”,要切实遵循生态空间“带、层、区”的基本规律。 山清水秀是生态空间治理的总目标,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必定具有健康高效的生态系统,必定是绿碳饱和的绿色碳库,这是林政治理的最高境界。林子还是那个林子,当人们发现了林子的生态功能时,划出来了“公益林”,给予生态补偿。生态空间还是那个空间,人们发现了碳汇服务,变成了“绿碳空间”“绿色碳库”。如果有市场机制运作,有人愿意为建设“绿色碳库”投资,自然是推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件大好事,林政部门自当奋勇向前,大力支持!一些地方发售“林业碳票”,一些地方建设“双储林场”,诸多探索,诸多实践,诸多益处。 万变不离其宗。林政部门要科学应对碳库之变,紧紧围绕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目标,深化林长之治,扎实守绿、护绿、增绿、用绿、活绿,加快挺进深绿,努力提升生态空间产能,生产数量更多的生态产品、质量更优的生态环境服务,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贡献“绿碳力量”。 注:本文是“林政之变”系列文章之一。王正博士为本文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2022年1月4日于磨香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