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从更宏阔的视野观察,地球生物圈就如同是覆盖在地球表面上的一层“薄纱”。迄今为止,人类已知的一切生命,共同生息繁衍在这层“薄纱”里。人类也栖息在这层“薄纱”里,并与其他生物建构食物链,互利互惠共享这层“薄纱”所提供的生态能。 然而,自从“薄纱”内诞生人类文明以来,特别是开启全球现代化以来,彻底改变了“薄纱”内的生命规则和生存秩序。人类掌握了超肌肉力、超生态能,野蛮掠夺、恣意索取“薄纱”里的自然资源。人类是喜好平地的动物,独占优良平坦的陆地空间,杀戮、驱赶“土著”野生动植物,创造出“薄纱”里不曾有且无法接受的东西。这让曾经完整而美丽的“薄纱”,变得残破,变得丑陋。正在走向解体,走向崩溃的“薄纱”,从撕裂的缝隙中露出了自然灾星!由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高度紧张。 人类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人类文明就是“薄纱”里的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恢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必须保持“薄纱”的完整性、稳定性,避免“薄纱”崩盘衰亡。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拯救“薄纱”!拯救“薄纱”里的所有生命! 其实,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注意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因为认识进步而停止掠夺索取、侵蚀侵占自然的脚步!特别是全面使用化石能源之后,全球现代化浪潮一浪接着一浪。工业化锻造的钢铁“利爪”,在“薄纱”里“抓出一道又一道伤痕”,破洞由小到大,越来越多,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系统性生态风险。确保全球生态安全,也就是保持地球“薄纱”安好,已经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 在联合国框架下,世界各国开展联合行动,共同应对“薄纱”危机,协同约束发展行为,调整文明形态,“减少伤害、减少影响、不留痕迹地生活在这个世界”。毫无疑问,从索取、掠夺,到“减少”“不留痕迹”,已经是巨大进步!然而,仅仅减量节约是不够的!对已经造成的“伤害”“痕迹”“影响”,也不能采取“放任”“怂管”的态度。人们需要再向前进一步:抚平伤害、修复疤痕、消除影响,最大程度促进地球表面再现完整而美丽的“薄纱”! 走进21世纪,人类迎来了生态意识大觉醒的新时代,向“薄纱”投资即是这个新时代的主题。向自然投资,或是投资自然,就是修补“薄纱”、厚植“薄纱”——保护自然,修复自然,让自然受益,让自然得利,扩大自然再生产,形成新的自然资产。至此,从掠夺自然到投资自然,从伤害自然到让利自然,从索取自然资源到形成新的自然资产,彻底颠覆了传统思维方式,这就是新发展理念,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中国“人多地少”,国土空间压力大,自然生态负荷严重超载。相对于庞大的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显得表层“薄纱”更“薄”!向自然投资,修补“薄纱”,厚植“薄纱”,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1950年代,“一穷二白”时,号召“植树造林,绿化祖国”。1980年代,有了一点家底,在号召全民义务植树的同时,启动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1世纪来临之际,国力渐盛,先后启动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投资规模上万亿元。21世纪,中国是全球向自然投资的第一大国,世界十大生态工程,排前五大的工程,皆是中国工程。从“十四五”开始新一轮投资自然,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规划。这些都是向自然投资,修补“薄纱”,厚植“薄纱”! 中国已经成为向自然投资的全球领导者。中国向自然投资的大手笔,不是局限于这个工程、那个项目,而是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从国土空间中直接划出自然生态空间,在人类历史上创造性完成了“人与自然的空间约定”。国土空间规划把全部国土空间分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以及其他空间。中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全面推进国土空间高效能治理,让三大国土空间高质量协同发展,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长盛不衰、永续繁荣! 自然生态空间是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中国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的生态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海洋、荒漠、戈壁、高山冻原、无居民海岛等。永葆生机的生态空间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生态保障。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是陆地生态空间主体,林业部门一体推进四大陆地生态空间保护、修复与重建。陕西是内陆腹地省份,居全国生态C位。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陕西皆占最大面积和最重要位置。四大生态空间2.2亿亩,占国土空间72%。陕西实施保护地体系建设、秦岭生态保护修复、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修复,以及大规模国土绿化,向自然投资超千亿元,实现了从“黄肥绿瘦”到“绿肥黄瘦”,由“黄”变“绿”的历史巨变。“十四五”向深绿色进军,就是开启了新一轮向自然投资,一体推进向2.2亿亩生态空间治理,全面提升2.2亿亩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 在自然生态空间内部,按自然属性系统功能又分为三大类:自然保护地空间、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和一般生态空间。三大生态空间,实施差异化治理,在投资方向、投资重点、投资强度上有所不同。但是,投资的目标和绩效,锁定为增强“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主体功能”。向自然投资,让自然受益,一直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人与自然空间制度约定、改革国有林场、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以及推进国土绿化,防治病虫害、防治火灾,查处各类违法案件、拆除小水电站,对沟峪实行“三色”管理、全面推行林长制、河长制,皆是让自然受益……有的是维护生态系统安全运行,有的是促进生态资产保值增值,有的是创造新的自然资本。 自然慈善,厚德载物,驰而不息。自然向投资者作出丰厚回报,这就是增加生态空间产能,彰显生态空间价值——减少洪涝干旱、风沙尘暴、荒漠化灾害、创造更舒适的气候,更美丽的自然景观,更好的保持土壤、蓄滞降水,更多的储蓄绿碳、释放氧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等。可见,自然生态空间提供系统性多样化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一个产品的增长会带动其它产品增长。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是碳基生物,碳链是生态系统和生物体系的核心。汇碳能力、储碳能力,是衡量生态系统能力的重要标尺。汇碳、储碳能力与生态空间生产能力正相关。汇碳、储碳能力增长,也意味着释放氧气能力、保持水土能力、调节气候能力、维持生物多样能力的全面增长。生态学家会把生态体系视为经济体系,逐一列出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清单,在一一赋价后,核算出生态体系生产总值(GEP)。在GEP总额中,有一部分即是由投资形成的自然资本。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投资自然,就是投资千沟万壑、千山万水,遵循自然之力,收获天地良善。投资自然,就是要搞好生态空间治理,保护、恢复和重建自然生产力,让自然受益,让自然得利。我们所享有的绿水青山,一部分是与生俱来,天生丽质,只须投资维护;另一部分,则是原生植被解体败亡后,经投资修复重建所得。所以要投资自然,是因为我们需要绿水青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绿色碳库。绿色碳库即是生态空间。治理生态空间,建设绿色碳库,助力“碳中和”,已是生态文明建设大势所趋。同时,绿色碳库建设必然带动绿色水库、生物基因库、天然药材库建设,实现自然与人类均衡受益、双重得利。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向自然投资,让自然受益,也使人类受益。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就是当保护与发展矛盾时,自觉向自然让路,主动向自然让利。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就是向自然投资,向自然让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兴则文明兴。投资自然,维护自然,让利自然,促进自然资本成长,人人有责!勿以力小而不为!投资自然,维护自然,让利自然,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 注:本文写于世界巡护员日。这一天,人们会向各种各样的生态巡护员致注目礼!仔细想想,设置各种各样的生态巡护员,本身就是向自然投资,也是投资自然。在注意力资源短缺的信息时代,关注、瞩目也是一种投资。由此,草草写下《投资自然,让利自然》一文。我们林务人所做的以及所能做的一切,归结为一个时代主题,就是向自然投资,让自然受益!2021年7月31日于磨香斋。8月8日清晨修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