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今天的研讨会。其实和在座的各位专家相比,我算不上专家,甚至连个资深“秦岭迷”都算不上,由于工作的原因,最早也是通过央视的纪录片《大秦岭》了解的秦岭。真正的对秦岭有直观的感知是通过阅读党局长的文章开始认识秦岭,我也是通过党局长的《秦岭简史》专门负责百度秦岭词条的深度解读。首先恭贺《中国秦岭》的出版! 关于秦岭,有这样的一个段子流传很广。作家贾平凹有一次同《美文》杂志的副主编穆涛一同坐车去外县,当汽车经过秦岭山脉时,穆涛感慨秦岭的高大,便对贾平凹说:“你们陕西人真谦虚,这么大的一座山竟不称山,偏偏叫个岭。”贾平凹知道他在开陕西人的玩笑,灵机一动,便笑着回答:“说谦虚,谁也比不上你们河北人。那么大个省会不称城,叫个庄!”说完,俩人哈哈大笑起来。 是的,这样的一座庞然大物,在我们身边,或者说我们身处其中,但是我们很多人竟然不了解他,不知道他的范围,长度,不知道他的前世今生、世界地位、喜怒哀乐,这真是有点说不过去。所幸,有了《中国秦岭》这本画册。 《中国秦岭》作为《秦岭简史》的姊妹篇,是继《秦岭简史》之后陕西林业人献给大秦岭、献给生态空间、献给新时代的又一部集体力作。这是一本天时地利人和的精美画卷,也是一本注定要被列为“史籍”的盛世图册。总书记刚来陕考察不久,这本画册就问世,并及时的向世人揭开秦岭幽居深闺人不识的神秘面纱。这样的文化自觉、手笔、格局和气度,是陕西林业人的文化自信、生态自觉的一个比较充实和强势的表达。所以个人认为,这本力作的问世,至少有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秦岭学”的拾遗补漏之作 如果说《秦岭简史》是“秦岭学”开拓之作的话,那么作为《秦岭简史》姊妹篇的《中国秦岭》应该是秦岭学的拾遗补漏之作,是“秦岭学”的重大发展。 正如文中所写,十年以前,作者一门心思想找到一张秦岭地图,看看“大秦岭”的模样。然而,没有人能够提供这样的图。于是,作者自己研究秦岭,历时三年,在助手的协助下绘制出了第一张《大秦岭全域图》,锚定了“大秦岭”知识创新的根基和“秦岭学”研究的根基。 本书还有很多类似的这种图片创新,作者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绘制的《中国秦岭》插图让静态的山脉活跃了起来,将秦岭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也是这个读图时代读者的幸运。 本书还大量插入与自然风物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视野开阔,让读者产生一种纵览古今、神游千载的感觉。本书从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对有关人类生存问题、发展问题做一种诗意的思辨,力图自然地唤醒读者的历史文化意识,拓展读者的思辨空间,使作品获得了一种文化意义上的价值与深度,显得恢宏、阔大和睿智。 当人们对秦岭的认识和知识结构还停留在教科书秦岭是“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的时候,《中国秦岭》中,“大秦岭是中国的阿尔卑斯山”“一山两河地带”……这样新鲜的词句喷薄而出,让人目不暇接。 本书给“秦岭学”研究贡献了不可多得的新鲜词汇和解读视角,为后来研究者开辟了一条通达秦岭“深处”的大秦岭知识体系的创新捷径。这是一本将生态、人文、地理三维耦合,融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三位一体”,插入大量历史文化知识和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的知识,弥漫开来的是一种浓厚的书卷气,充盈作品中的知识不再是一种附加的佐料,而是一种有机的溶剂。读者读起来不会觉得知识是影响审美感受的障碍物,而是拓宽审美视野的一种新契机。 二、秦岭文化的现代书写 秦岭不仅是中国人们心目中的山,也是人们心目中的圣山,但是在此之前,还没有一部系统反映它的地理、历史、文化、民俗等各方面内容的作品。《中国秦岭》展示了秦岭的方方面面,不光有人文,也有自然。作者们把这种复杂的表现、创作方式整合在一起,呈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次成功。 在目前“秦岭热”兴起的背景下,《中国秦岭》的出现,为所有散落在秦岭全域的“秦岭IP”确立了新的标高。本书优美文字和高清大图多样化手段所塑造的秦岭之美,无疑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美轮美奂的秦岭仙境,在这里,一切景语皆情语。本书打破了一般读物乏味可陈的叙述口吻,保持内容的新鲜性和阅读的舒适感,从结构上来说,大量的史料的古为今用,不仅增强了画册的真实感和厚重感,也营造了一种神秘的崇高感,使得整部画册更加古色古香,炫酷动感。 三、独标一帜的山水清音 古往今来,写秦岭、终南山的诗篇很多,当然那些诗篇已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具备诗情画意的功能,但是,近现代、当代的著作很少有系统的从学理构建上去触摸秦岭、去书写秦岭、去讴歌秦岭、去呵护秦岭。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籍,是独标一帜的山水清音,里面有潺潺流水,有万壑松风,有高清大图、也有微观焦聚。是一次难得的有人文情怀、有视觉冲击、有景深的全景式呈现。这部作品以优雅精致的镜头语言,勾勒秦岭的傲岸迫九重、炎黄千古情。这部作品图文并茂的向我们逐渐呈现秦岭的前世今生和时光足迹,让我们沿着他们的遗踪去重新来一次秦岭探索之旅。这个视角很有“野心”和力量,因为它聚焦的与其说是秦岭的古代历史怎样,不如说是这座圣山对现代生活在秦岭脚下的人们乃至全体中国人怎样。这本画册有一个勃勃雄心在于,不仅要展示秦岭的自然山水与人文风光,更要探寻秦岭能成为中华祖脉所蕴藏的深层次的独特魂灵所在。用余秋雨考察四大文明的话说,要通过秦岭找寻中华文明长寿的密码。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为什么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有中华文明传承五六千年而不断?如何破译“中华文化的长寿密码”?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的?或许这本书应该能够提供一些思考。 四、“秦岭叙事”的良性重建 “秦岭叙事”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秦岭文化积素极具有原生态意味,又具有一定的神秘特性,是一种很值得书写,并很能打动人心的东西。 通过认真的阅读本书,我觉得,在这本书里,“秦岭叙事”得到了深化。自古以来,写终南山,泼墨终南,使得终南山成为中国人修行的精神家园。但是在当代语境下,怎么写终南山、怎么写秦岭与时代的关系,以秦岭的精神人格,来呼应时代命题,是一次难度系数很高的写作,稍有不慎就容易引起非议。可喜的是,这部作品做出了大胆的探索,对宏大叙事的驾驭、对芸芸众生的人文关怀,是时代需要的文学底色。这本画册把秦岭山水的雄浑壮美,磅礴灵动、饱满凝重,酣畅淋漓地展现在纸,并通过图像创造新的技术、新的审美、新的标高。在读图时代,如果后来再有人写秦岭,没有图片的创新,很难吸引读者。 一切优秀的文化创造,一切传世的精品力作,都是时代的产物。总书记来陕讲话为新时期保护秦岭确立了新的思想标高,也对文学创作提出了厚重的期望。大秦岭这方舞台从文学的土壤来说一定是皇天厚土,水草丰茂。我们身在秦岭脚下的人们都有责任、有理由去书写新时代的秦岭诗篇。 注:本文是专栏作家柴广翰先生在7月26日《中国秦岭》出版研讨会上的发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