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少批评 多帮助
来源:党双忍作者:党双忍日期:2009/04/25 浏览:
少批评 多帮助 党双忍 在领导干部当中,有不少人是和事佬,“和稀泥”、“磨光墙”,当好啊好先生。但也有不少人经常不留情面,批评下级,甚至指责群众! “官大一级压死人。”在通常情况下,当面对上级领导批评时,下级碍于上级的面子或外部的压力,不敢也不愿意当面顶撞领导。但未必真的内心就服气,也许心里还在嘀咕,领导怎么会是这样的人,下车伊始,蛮不讲理,恣意骄横,拿下属不当人看。而常常批评下级的领导,却总以为自己正确,自己得意,自己对工作负责,对人民负责,自己敢于批评、不怕得罪人。根据我的观察,还有不少领导似乎就在刻意赚取这个敢于负责的“好”名声。 实在可悲!在不少场合,领导公开在指责下级干部素质太差、水平太低,甚至指责下级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而下级通常会感到很没面子,伤心委屈,有理无处讲,觉得领导不了解实情,高高在上,自高自大,只知道一味教训人、责怪人,态度蛮横、作风生硬,令人生厌。造成这种认知上的差距,原因是多个方面的。首先,是职位差的使然。领导和下级的认知水平本来就不在一个层次。领导在成为领导之先,就有比较高的认知水平,这本来就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先决条件。就是说,领导本来就应该有比较高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其次,是角色差的使然。“脑袋跟着屁股走。”下级往往只关心、只关注自己角色范围内的事情,而领导则站在更高职务,从更大范围认识和处理事情,即使排除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假设都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原则,两者的态度、看法和结论也会是不一样的。再次,是视角差的使然。人常说,“站得高看得远。”无疑,领导站高看得远,下级站得低看得近。下级看得具体,看得实在,在具体的矛盾之中。领导理论和政策水平高,见识广,从比较中看问题,容易看到事物的本质,看见下级的局限。其实这些,都很正常。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重要的是,作为上级的领导,应该学会换位思考,换位做工作,换位看问题。也许当自己处在下级的岗位上时,还没有下级干得好呢!要善于体味下级的局限,体味下级的苦中,体味下级的困难。不应该一味苛求和指责下级。而应该更多帮助下级开阔认识视野,特别是站在全局看问题;帮助其提高认知水平,特别是政策理论水平;帮助其提高工作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其更好地搞好本职工作,更加自觉地服从和服务大局。 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批评,都去“和稀泥”、“磨光墙”,你好他好大家好。表扬和批评都是促进工作所需要的。“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必要的批评尤其不可少,它是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改进作风,促进工作的有效方法。关键是把批评的方法用好,用得恰到好处。正确的批评,不仅可以及时纠正错误,防止事态恶性扩大,还可以促进下级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出色。相反,错误的批评,其危害性也很大。错误的批评不仅于事无补,达不到批评的效果,反而会导致被批评者在思想上结疙瘩,心生怨气,消极对抗。更为重要的是,错误的批评不仅影响领导者的个人形象甚至从此埋下祸根,而且会影响到领导集团的整体权威,容易导致“虽令不行”的局面,降低而不是提高了执行力。 问题的关键似乎是,领导能不能把问题认识得准,指出得准,批评得准。这对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老实话,不少领导清高自负,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自己永远正确,只有自己敢于负责。这样的心态要不得。要把问题搞准确,领导就必须有“空杯心态”,把内心装满的成见甚至是偏见扔掉。我们的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是经得住考验的,这是必须具有的前提假设。领导要虚心向实践学习,把实际情况、具体困难搞清楚,慎重做判断、下结论。在一时还搞不清楚时,最好不要轻易做结论,更不要轻易批评人、指责人。 总之,对下级要少批评,多帮助;少苛求,多体恤;少责难,多激励。要多让下级体味领导的博大胸怀,宽厚仁爱,组织的温暖和关怀,激励下级“照此办理”,心系群众,扎根群众,全心全意,奋勇向前为群众谋福利、办实事。 (责任编辑:admin)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