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板凳,也叫凳子。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也许因为熟悉,可能“熟视无睹”,抑或“视而不见”。板凳是生存生活必需品,也是人类物质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板凳,可以使人修神、休身,也具有帮助人登高望远。每一个人,生存生活的每一天,离不开板凳家族所提供的物质支持。对于板凳来说,谁坐都一个样。但是,对于坐在板凳上的屁股来说,对于坐在板凳上的人来说,其物质享受、精神感受似乎却大有不同,修神休身的效果也大为不同。 记得在小时候,我母亲经常连感慨带唠叨:“忍娃呀,将来在那个板板能安置你呀!?”我一直在想,我母亲所说的“板板”,其实就是“板凳”的引申。我家姊妹多,我排行老小。在我小时候,就喜欢读书,不爱做家务。在做家务上,我是“能懒则懒,得过且过”。因此,母亲劝说无效也无奈,常发出上述感慨。母亲认为,在家有父母、哥姐担待,将来我要走向社会,一定是日子不好过、过不好。母亲祈祷我能“坐上”一个有吃有喝的好“板凳”。母亲是文盲,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也认不得。但母亲所讲的一些话,比如在那个板凳安置之类,却有深意,一以致于我能铭记于心。今天想起来,倍加耐人寻味。我常想,真正的国学,在母亲的言行之中,一代一代往下传。写作此文,有我思念母亲的情愫。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据说,中国人使用的凳子是“舶来品”。东汉末年,西北民族进入中原,一种名叫“方凳”的高型坐具随之流入。西汉之前,中国人席地而坐。凳子引进后,中国人改变了的生活习惯,也提升了生活品质。到明清两朝,凳子用途多样化。人们将板凳放在床的两侧作为脚凳;摆在柜子旁,兼做花几以摆放盆花、盆景。在寺庙中,凳子是打禅坐具,坐面宽矮,造型素雅。农家凳子粗犷质朴,坚固耐用。到当代,板凳“与时俱进”,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生息繁衍,发展壮大,成为一个超级“家族”。通常按型式分:方凳、圆凳、长条凳(板凳)、T字凳、工字凳、折叠凳、Z型凳等。一些贫穷农家,缺乏精巧制作板凳的能力便就地取材、随方就圆,将树木枝杈或根系顺势制作成家用板凳。1990年我在丹凤县扶贫蹲点,曾在麻山村坐过这种板凳。 板凳家族不光人丁兴旺,而且板凳文化也非常繁盛。有几种凳子,听听名字,一定觉得到其文化气息。春凳,江南地区把两人凳叫春凳,通常女儿出嫁时,在凳子上贴喜花,凳面放置锦缎被褥,一起抬到夫家。绣墩,也就是鼓凳,常有绣片罩在面上。绣墩没有四条腿,采用攒鼓做法,两端小、中间大,呈腰鼓形。脚踏,踩在脚底下的凳子。滚凳,在脚踏基础上设计出四个轴转动,可以按摩脚底的凳子。读书人一边写文章,一边把脚在上面来回搓动。椅子是凳子的进化,也属于“舶来品”,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更高地位。椅子名称始见于唐代,椅子形象可上溯汉魏。沙发是凳子的变种,类似于古代的“玉几”。真正的软包沙发则形成于16-17世纪的欧洲。沙发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生活中的新宠。 以板凳为原型,形成大量内容丰富、意味深长的词汇,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大家熟悉的“位子”、“座位”、“位次”、“席次”等,这涉及到中国人的社会地位,涉及到中国人的面子,无疑是中国文化中的“大事情”。在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上下、长幼、尊卑、贵贱之分,就需要安排好“位次”、“席次”,给人以合适的“座位”,这是人之常情,也是谦恭、尚礼的传统文明行为。这里,当然已经不是板凳自身的问题了,而是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其中与“位次”缠绕在一起的是气场、面子以及利益。在多年前,就有人指出:位子、房子和车子,乃是当今中国“三大子”。 外交也好,内政也好;家务也好,公务也好,概莫能外,无不涉及“座位”、“席次”安排问题。不设“席次”,有座不让,主人失礼在先,客人尴尬在后,宾主不和将是必然。也有一种情况,就是蓄意不让人坐板凳,故意把人放在“干滩”上,搁在“二梁”上,等同于是在进了门之后,再让人吃“闭门羹”。由此,引发的事端,甚至严重的争端,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屡见不鲜。有的人不满情绪溢于言表,满腔愤怒当场发作,场面难堪,不欢而散。有的人则隐忍不发,但绝不是就此了结,而是积累能量,酝酿更大的风暴。 在中国语境体系中,关系对劲时,会让其享受比较好的待遇,热情周到,也可以叫“座上宾”。与“座上宾”相反,关系不对劲,会让其享受不到相应的待遇,不温不火,不闻不问,漠不关心,让人坐“冷板凳”。比如,当下之中日关系、中菲关系,已经降至冰点,日本首相、菲国总统就不大可能成为中国政府“座上宾”,也就只能“受冷落”,坐“冷板凳”了。让人坐“冷板凳”,具有隐蔽性,藏而不露,秘而不宣。坐“冷板凳”的人,只要“脑袋”没有大毛病,“屁股”就一定能感觉出板凳的温度来,“心里”也一定非常清楚自己所以坐在“冷板凳”上。只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也只得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其实,在生存生活中,每个人屁股下面都有凳子,其温度自己也清楚。 人们常说“心里没冷病,不怕喝凉水”。还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但是,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凉水喝久了,保不准就不生冷病。有鬼敲门,心里也会渗得慌。对一般人来说,坐上一阵子“冷板凳”也无所谓,“身体”能够抗得住、挺得过。兴许,坐上一阵子还能把“冷板凳”暖热,缓和心里,并借此改善关系,重修旧好,和好如初。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幸运,等到和缓之机。一些人坐“冷板凳”太久,即就是身体强壮,也会“冷”出毛病来,并由此“跌倒”,一蹶不振。坐“冷板凳”不得已,能不坐就不坐,最好不要坐。 人们常说的“争宠”,其实是争夺心目中的“位子”。妃子争宠,臣子争宠,都是争夺在自己在皇上心目中的“位子”。在每一个团体内部,一定存在“争宠问题”。处在下位的人,想尽办法争取处在上位的人的心中之“位子”。在多子女的家庭里,也存在子女“争宠问题”。“位子”联系着具体实在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以及政治利益。在表面上,争宠是争夺心目中的“位子”,但在“位子”的背后,一定是争夺座位、席次带来的利益。如果“位子”与名分、利益无关,争之、夺之,也就失去动力。不得不说,只要“位子”是稀缺资源,人们就不会停止争夺。争取到更好“位子”的人,才会争取到由“位子”带来的实际利益。 在现实世界,人人当下有“位子”,也有梦寐以求的“位子”,由此形成全社会“位子秩序”和“位子竞争”。当下社会秩序应当受到尊重,未来的社会秩序也应该得到呵护。在社会进步的道路上,每一个人力求坐上更好的“板凳”,每一个人也应该有适合的位子,适合的位次、席次。给人坐“冷板凳”不合时宜,给人“吃闭门羹”更是粗浅、粗暴和无知。公平分配板凳资源,给人以合适的“板凳”应该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文明风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