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集中研究宝鸡发展中的城市定位问题。
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以下简称“大关中”规划)对宝鸡市的要求是,率先发展、特大城市、经济区副中心。
经过多年发展的积累,宝鸡市具备了“大关中”规划提出的率先发展的条件。早在2006年,宝鸡市委、市政府就提出在西部率先实现工业化、率先实现城镇化、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三个率先”要求。
在开启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之后,宝鸡市成为陕西,也是“大关中”经济区名副其实的“第二大城市”。宝鸡市实施“大关中”规划方案提出,到2020年GDP打到4000亿,人均10万元,城市化率60%,中心城区人口120万。在“大关中”经济区,宝鸡是经济社会规模和水平仅次于西安的“副中心”城市。
根据我个人多年观察与思考,作为“大关中”经济区的“副中心”,宝鸡市未来的发展,要强力推进“四化”建设,着力强化“三个中心”、提升“四个基地”。
所谓“四化”,即现代化、人文化、生态化、多元化。
“现代化”宝鸡。来过宝鸡的人都认为,宝鸡市是很“洋气”的城市,很“城市味”的城市。不光中心城区,就是一些卫星镇也很不错,一色色“卫生城”。这只是宝鸡的“初步现代化”。宝鸡全面现代化的路子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宝鸡的工业底子厚、后劲足。全市GDP的60%来自工业,30%来自三产,10%来自一产。今后一个时期,是宝鸡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宝鸡的现代化,无疑需要率先推进工业化。宝鸡是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宝鸡的工业又是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主导的汽车、机械制造和材料工业。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最主要标志。率先实现工业化,是宝鸡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
“人文化”宝鸡。宝鸡古称陈仓、雍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不说炎帝的“丰功伟业”,单说周秦王朝。宝鸡是周秦“君临天下”的“革命根据地”,周秦王朝从宝鸡走来。宝鸡有着众多的历史遗存、动听的故事传说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盛唐时期留存的法门寺更是“千载佛家圣地,万世人文经典”。历史到20世纪,宝鸡是中国变革发展的“大后方”。20世纪30-40年代,修筑了陇海铁路,宝鸡是进山前的最后一站,也是出山后的第一站,宝鸡聚集了铁路职工、逃避战乱人士。20世纪50年代,修筑“伟大的宝成铁路”,又聚集一批“筑路大军”。“一五”、“三线”建设时期,建设和内迁了一批国防军工企业,奠定了宝鸡交通枢纽中心地位,奠定了宝鸡工业基础,也使宝鸡人口和文化多元化。宝鸡是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外来文化交相辉映的人文城市。宝鸡凝练的城市精神是“从德尚礼,和谐包容,闻鸡起舞,开放创新”。关于 “人文化”宝鸡的内涵有待深度挖掘。
“生态化”宝鸡。宝鸡境内的太白山是是秦岭的主峰,海拔3767米。秦岭是中国南北分界线,也是长江、黄河分水岭。宝鸡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是嘉陵江源头。全市森林覆盖率接近50%(全国约为20%),10个森林公园和美丽的关山草原是生态旅游“圣地”。凭借优越的生态条件,宝鸡在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上走在前列,先后成功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节水城市等称号,2009年还成功摘取“中国人居环境奖”。 宝鸡完全有条件在2010年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3-5年内创建“生态市”,到2020年创建“生态文明市”。
“多元化”宝鸡。宝鸡“版图”大致是个“方形”,但地理空间结构非常复杂,东、西、南、北、中的地貌差异大,具有南、西、北三面环山,以渭河为中轴向东拓展,呈尖角开口槽形的特点。在地形上,山、川、原兼备,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总面积56%丘陵占总面积26.5%;川原占总面积17.5%,呈显“六山一水三分田”格局。正是这种复杂的地理空间结构,导致宝鸡地域发展差异大,版块发展,特色化明显。全市有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个扶贫“特区”。全市辖12个县区,其中3个城区、4个平原县、5个山区县。制造业、城镇主要集中在渭河谷地,矿业集中在南北二山。多元化、板块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是宝鸡区域结构布局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