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美德是一种优秀品质,是人人喜欢的稀缺的“好东西”。所以是“好东西”,是因为稀缺,所以稀缺,是因为美德的养成需要投资,需要时间。要收获美德的好处,就必须促进美德成长,这需要全社会的呵护,需要全民为之做出努力,付出必要代价。
在中国城市,闯红灯、人车抢道的问题一直受到诟病。从80年代晚期开始,就有不少从国外归来的人,大发感慨,振振有词,中国人素质低,如何如何,外国人素质高,如何如何。当时,我总觉得这些话不怎么入耳。这是怎么了,中国文化几千年,到现在却不如人家素质高?真是“外国的月亮圆”吗!
后来,陆续去过了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再加上一些有意的阅读,从而增加了对不同文明的了解。每次外出,我都留意观察城市交通情况。看来,在发达国家确实实现了“礼貌交通”,特别是在美国旧金山学习的那段日子,至今记忆深刻。那里道路宽敞,人车稀少,车让行人,行人让车,很自然、很礼貌,一起学习的人无不由衷敬佩,似乎我们生活在了一个“君子国”。
仔细想来,美国与中国,中国与西方诸国,国情差别很大。虽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但那是传统农业文明,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远没有完成。在1949年解放之初,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0%,到改革开放初期也不足20%,到2010年还不到50%,而英国在1900年、美国在1920年就达到这个“高度”,现在更达到85%以上。当今在中国城市生活的人口,大部分人像我一样,都有着青少年时期在农村生活的历史,从小就传承着农业文化和农民习惯,他们中的一些人现在还是农业户籍,是农村与城市“两栖人”。从农村进入城市,接受城市文明熏陶,适应城市生活习惯,需要一个学习修炼的过程。
大家知道,学习修炼过程,本身就是储蓄过程、投资过程,也是创业过程,完成这个过程,需要不仅需要资金支持,而且需要时间支持。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从传统农业文明、农村文明,升级转换为现代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过程。自鸦片战争以来的100多年,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动荡曲折,裂变整合,都是为实现这个升级转换过程所付出的代价。目前,这个升级转换过程正处在一个时代的“分水岭”,再有15到20年,中国就可以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大转折”。我相信,到21世纪50年代,中国可以完成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大转型”。之后再过大约20-30年,到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将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那个时候的人们,是现在人们的子孙,不能用未来的标准,要求现在的先辈们。
其实,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为文明礼貌支付成本。文明礼貌不仅具有外在形象,而且具有具体实在的物质内容。古人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不少穷人连出席体面场合的衣着都没有,自然也就显得尴尬、拘谨,不善言谈。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是这个。每次出国,令人烦心的一件事情就是带什么礼物,什么场合向什么人送什么礼物。在国内,礼节更纷繁。逢年过节,礼数成为让人烦心的事。不去拜年、拜节,显然有违常理,有失礼数,不够亲情、不够意思,不懂人情世故。因此,拜年、拜节是必须的。这里,礼数就成为一个关键。虽说有“礼轻仁义重”的古训,但毕竟“礼重仁义更重”。礼轻了,显得“心不诚”,意思“不到位”,出不了手。礼重了,却财务负担也就重了,有“受得了”的问题,也有“值不值”的问题。
中国人还有一句古话,叫做“礼尚往来”。礼节、礼数是交往的媒介。给别人以礼节、礼数,也希望别人给自己以同样的礼节、礼数。如果此“礼”得不到彼“礼”的合理回报,“礼尚”不能“往来”,自然导致“礼”的不可持续。中国人的目的性很强。不是有一句叫做“敬酒不吃吃罚酒”嘛。当礼节、礼数起不了作用,解决不了问题时,就会改用其他不大礼节的办法。手段服从目的。这大概是在不同人群中行为规范不同的原因吧。古今中外,贵族阶级、上流社会总是举止优美,彬彬有礼,言谈博雅;而平民阶级、底层社会总是举止粗放,直来直去,毫无掩饰。贵族有闲情逸致,有支付能力,而穷人没有。富人之间送礼物,礼物很讲究,包装很奢华;穷人之间送礼物,礼物很平常,包装很简单。富人的礼物讲究品牌、品味,穷人的礼物讲究实惠、使用。也正因为如此,越是富裕的社会,服务业越发达,贫穷社会则主要是农业、手工业。要从穷人社会发展到富人社会,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回过头来,再说说闯红灯、人车抢道的事情。我以为,这不简单是一个文明问题、礼貌问题,而是成本问题,主要是时间成本问题。在美国,人车矛盾不突出,无论是人让车还是车让人,所需要的时间都不会太长,“让”的成本很低,所以不仅彬彬有礼,还秩序井然。中国的国土面积和美国差不多,但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而且集中分布在东南部三分之一的国土上,人口密度大。在中国的城市,车流人流,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川流不息,过一个十字路口,往往需要几个“灯时”。人们面对的不是一个人,一辆车,而是一群人,一队车。因此,让路不是让一个人,一辆车,而是在让一群人,一队车。在这种情况下,礼让的时间压力增大、成本迅速上升,当没有人愿意为此支付高成本时,自认而然,彬彬有礼就“退居二线”。
中国的交通规则讲究“礼让三先”:先让、先慢、先停。“礼让三先”在道路通行能力过剩,礼让成本较低情况下,行得通、做得到。当道路通行能力严重不足,礼让成本偏高时候,行不通、做不到。大家经常看到道路拥挤塞车的情景,不少时候是“不让”的结果。为什么“不让”?因为“让”的具有成本,而且成本不低。让一个车,等于让一队车,让一个人,等于让一群人。让一个车只需要读秒的时间,让一队车则需要读分的时间,甚至更长时间。我不会开车,因工作需要常常坐车。我观察到,当道路车流稀疏的时候,司机精神放松,并能够以礼相让;当道路车流饱和的时候,司机精神紧绷;当道路严重不足时,则进入抢行状态,在车流缝隙中寻找穿行机会。“蝇头小利”也不放过,遇有间隙,迅速占领。司机都知道“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的道理,但到关键时候还是靠不住、做不到。不是礼让问题,还是成本问题。有时候,错过“一秒”,不是停三分,而是停三十分钟、三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由此可见抢出“一秒”的重要性,为此人们不惜冒道德风险、安全风险。
人生道路,与车行道路道理相似。弯路、曲折、倒退不可避免,但更多时间是向前进。在向前进的道路上,各行其道,人畅其流,人尽其才,礼貌避让必不可少,既方便别人,也有利自己,这是一种值得提倡和受人尊敬的美德。仕途之道,也是如此。在晋升通道,合理避让,不仅可以得到君子美名,收获积极道德形象,而且有利于群体利益最大化,促进群体进化。在人生道路上,也会遇到拥挤、堵塞的时候,这个时候礼貌避让的成本迅速上升,代价增加,一致永久丧失发展的机遇。这个时候,就是检验一个人德行水准的关键时机。
美德是无形资产,可以带来无形价值。无论是在那条道路,都涉及人生“核心价值”问题。不同的“核心价值”,表现为不同的道德形象、不同的德行品位,表现在如何处理自身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人生道路上,关键时候只有几步,这几步对人生具有决定性作用,如何在这几步既保持完美德行又合理追求自身利益,这是人生挑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