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墓门》出自《诗经·国风·陈风》,是一首呼唤良人善治的诗歌,也为后世治者制造了一面镜子。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树木都是公共环境的一部分,公共财富的一部分。这公共环境、公共财富,官府是天经地义、责无旁贷的治理者和守护者。公共环境、公共财富由官府看管,由官府提供保障。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语言,即官府是天生的“守夜人”。如果守夜人“缺位”、“不到位”,当然带来社会秩序,国家混乱,当然就不是一个好官府,而是被老百姓讥讽的官府,被老百姓唾弃的官府。在春秋时期,枣树、梅树是陈国都城西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都城人重要财富,而这些枣树、梅树任人糟蹋,再三告知官府,却依然我行我素。这一切,诗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由此,诗人大声疾呼,“梅枣期待守夜人!”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对于这首诗歌中“墓门”有不同理解,直译即“墓道的门”。按照常识,墓道的门在下葬后即被填埋,一般看不见,说不清。用“墓道的门”难以解释“墓门有棘”、“ 墓门有梅”。因此,有人考证说“墓门”当指“陈国城门”。我觉得此说有理。《说文》“墓,丘也。”陈国都城在宛丘,占一“丘”字。墓,从土、从莫,莫亦声。“莫”意为“黄昏”、“夕阳西下”。推测“墓门”当指陈国都城宛丘的西门。《诗经·国风·陈风》中有《东门之池》、《东门之枌》、《东门之杨》,东门是民间的故事,欢愉的故事。《墓门》是西门,治世的故事,沉重的故事。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棘是酸枣树,斯是撕的本字,《说文》“斯,析也。”即宛丘西门的酸枣树被人用斧头劈斯了。“夫也不良,国人知之”即这个人不是好人,全国人民知道。这个人是谁呢?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陈陀。陈陀觊觎王位,发国难财。《毛诗序》:“《墓门》,刺陈佗也。”陈佗是春秋时代陈文公之子,文公死后,陈佗之兄桓公(名鲍)继位。《左传·桓公五年》“陈侯鲍卒。再赴也(两次讣告)。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杀大子免而代之,公(桓公)疾病而乱作。”在桓公病中,陈佗杀太子免,桓公死后他自立为君,胡作非为,陈国大乱,后蔡国平乱,诛杀陈佗。“知而不已,谁昔然矣。”谁昔:以前。即使人皆知之,他也不肯罢手,依然如故。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鸮(xiāo):头宽大,嘴短粗,成钩状,头与猫相似,俗称猫头鹰。对弱光有良好敏感性,适合夜间活动,以肉食为主。萃:荟萃、聚集。意思是,宛丘西门的梅树被凶猛的猫头鹰霸占了。“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陈诉,告戒。借作“谇”(suì),劝告,谏诤。即人们用婉转的歌声敲打不良之人。“讯予不顾,颠倒思予。”《说文》“予,推予也。”将东西推托给人。颠倒:跌倒。即对反复劝告他置之不理,结果栽大了跟头想起了劝告。 全诗两章,四字齐言,短小精悍,斩截顿挫,指斥告戒。两章开头从枣树被砍,梅树被霸占起笔,反映了比比皆是的社会乱象,其象征意义耐人寻味。诗人采用了讥讽挖苦的手法,既表现出对梅、枣之珍贵珍视,又表现出对恶势力的鄙夷、痛斥。诗人坚信“邪不胜正”。在珍贵珍视、鄙夷痛斥的背后,希望以陈陀为鉴,出现良人善治,出现合格的梅枣“守夜人”。如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财富呈现爆炸式增长,良人善治更加重要,也更加期待合格“守夜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