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诗经·国风·魏风》中有一首反映伐木工生活的诗歌,即是《伐檀》。《说文》“檀,檀木也。”檀是有天然纹理和天然香气的树木,落叶乔木,木质坚硬,用于制家具、乐器。古书中的檀并无定指,有时指豆科黄檀或紫檀,有时指榆科青檀。常用词有:檀车,即古代檀木为车;檀板,檀木制的拍板,是乐器名;檀柘,檀树与柘树;檀桐,檀树与桐树;檀槽,檀木制成的琵琶、琴等弦乐器上架弦的槽格;檀林,即旃檀之林,佛寺的尊称。 魏是周初分封姬姓小国,故址今山西芮城,鲁愍公元年(前661年)为晋献公所灭。《魏风》是《诗经·国风》七篇之一。现存魏诗不多,从中看出人民反对剥削和兵役的呼声很高,有识之士忧国忧时的嗟叹不绝于耳。由上观之,魏诗多是春秋作品。以魏国所处地理位置判断,这首诗歌名曰《伐檀》,此处之檀,实为榆科青檀,是我国特有树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因青檀的用途广泛,自古即遭大量砍伐,林相残破,残留极少。立地条件好的青檀,早已被砍伐一空。今日人们所见青檀,必然是植根岩石之中,从岩石中吸取养分,终生与石为伴。今人不晓得曾经的过往,误以为青檀本来只生长于贫瘠岩石之中,以致于要生硬地编造出一个所谓的“青檀精神”。 大家熟悉的一个词叫“榆木疙瘩”,言其“不开窍”,蕴含“难解难伐”之意。在春秋时代,伐木工具极其简陋,砍伐青檀难度很大。因此,伐檀工人劳动强度大,也就倍感艰辛。如果此时再联想到不劳而获的人,过着吃闲饭,悠哉游哉,如寄生虫一般的生活,自然心生怨恨,气不打一处来,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声,情理之中。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坎坎”是伐木声。寘(zhì)即置、搁,干即河岸。涟猗即河水之波浪。稼穑:种植业耕作。三百:言其很多,不一定是确数。下二章仿此。廛(chán):古代城镇平民的房地。《说文》“廛,一亩半,一家之居也。按,八者,别也。在里曰廛,在野曰庐。”狩猎:猎获野生动物,与种植业对应,可见当时狩猎是肉食的主要来源,畜牧业尚处在初始阶段。《说文》“瞻,临视也。”尔即“不稼不穑”“不狩不猎”之人,也是下文所言“君子”。县:从系持倒首,象悬挂样子,本义悬挂。貆(huán)即貒(tuān),今名猪獾。素餐:言不劳而食,白吃饭。素是白、是空。辐:车轮中的直木。伐辐:是说伐取制辐的木材,承上伐檀而言。“伐轮”仿此。直:水平则流直。亿假借“繶”,用丝线编织成的带子。特,从牛、寺声,3-4岁雄性牛马。《说文》“漘,水厓也。”。沦:水上的波纹,小波浪。囷(qūn):古代圆形谷仓,方者为仓,圆者为囷。鹑即俗名鹌鹑。飧(sūn)是熟食,此泛指吃饭。 诗歌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叙事,写伐檀造车的劳动。“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伐木者砍下檀树运到河边。第二层次抒情,赞叹微波荡漾的水流,这是大自然赐予劳动者之美。“河水清且涟猗”“河水清且直猗”“河水清且沦猗”。第三个层次,出现思维跳跃,从清澈悦耳的河水联想到繁重劳动,联想到既不种庄稼又不打猎的人,心中不平被激起,愈想愈愤怒,忍不住责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第四层次,讥讽不劳而获的“君子”本质。“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抒发了蕴藏胸中的怒火。全诗三章复沓,反覆咏叹。“伐檀”、“伐辐”、“伐轮”,劳动无休止。各章变换猎物名称,无论庄稼牛羊,一概贪得无厌,据为己有。 全诗直抒胸臆,将伐檀者的愤怒跃然纸上。但综观全诗,其最终的落脚点,却是“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也即是对吃闲饭的人痛恨不已。后人用“素餐”比喻无功食禄的人。有一个成语叫“尸位素餐”。这里,“尸”是古代祭礼中代表神像端坐,而不须做任何动作的人。《说文》“尸,神像也。象卧之形。”进一步做字源深究,尸与人同源,甲骨文尸像一个坐着的人,本义是坐在祭位上代替死者接受祭拜的死者亲属。“尸位”用来比喻有职位而无事可做的人。“尸位素餐”语出东汉班固《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如今,国家机关及其事业单位,有位子无事可做,有位子不做事,而薪酬一文不少,导致社会负担日益沉重。虽然“尸位素餐”由来已久,但这种老百姓称之为“吃空饷”“占着茅坑不拉屎”的社会不公平现象,民怨民愤极大。如何改变?值得当代中国人惊醒与深思!今日,已经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再度喜爱上了檀木,高价购买檀木制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标志。当然,至此重要历史关头,我们也应该更多关注“伐檀工人”的真实处境和利益诉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