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卫国是周朝的一个姬姓诸侯国,第一代国君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所辖地域大致为今河南省黄河北部、河北省邯郸市及邢台市一部分、山东省聊城市西部一带,先后都于朝歌、楚丘、帝丘、野王。卫国懿公当道时,腐败荒淫,懿公好鹤,给鹤食俸乘车,民心离散。公元前660年,狄人攻卫,卫人无斗志,懿公死,卫亡。卫遗民不足千人渡过黄河,齐、宋援卫,立戴公,庐居于漕邑(今河南滑县旧城东)暂栖。不久戴公死,弟文公毁立。齐桓公发兵戍守亡而复存的卫国。漕邑不宜建都,前658年,齐桓公率诸侯助卫迁于楚丘。卫文公是卫国第20代国君,受命于国家危亡之际,国内国际形势异常复杂多变。此时,卫国沦为小国,国力瀛弱,在大国夹缝中生存。但卫文公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国力渐次恢复。因此,卫文公也被称为“中兴之君”。 在《诗经·国风·鄘风》有一首《定之方中》,“定”是星宿名,又叫营室星,营室星黄昏出现在天空中,此时是夏历十月到十一月初。“方中”即定星升起的中心位置。这时,正值农闲时节,人们开始修建房屋。《定之方中》意为卫文公歌功颂德,颂扬卫文公兴建园林,植树种草,发展农桑,治国兴邦。《定之方中》有史诗性质,开创了将植树与治国兴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先河。描绘出卫文公恢复与重建经济的忙碌身影,以及“卫国中兴”的喜人景象。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于:古与为通,作为之意。楚:楚丘,在今河南滑县东、濮阳西。揆(葵):测度。日:日影。榛、栗、椅、桐、梓、漆等,皆所植之树,果实类、用材类、制造乐器类,应有尽有。琴瑟是古琴与古瑟的合称。琴五弦,瑟二十五弦。由梧桐木制成,带空腔,饰以美玉。虚(区):同“墟”,一说故城,一说大丘。堂:楚丘旁邑。景山:比丘大的山。京:高丘,象形。灵:善。零:落雨。倌人:主管国君外出车马的小官。星言:晴焉。夙:早上。说(shuì税),通“税”,歇息。“说于桑田”指文公关心农桑。匪:犹“彼”。直:特也。秉心:用心、操心。塞渊:踏实深远。騋(来):七尺以上的马。牝(聘):母马。三千:约数,表示众多。 第一章大意是,当定星高挂空中之时,正值农闲,严寒未至,在楚丘开始动工修筑都城。根据星相学知识,观察日影测量方向,建造宫室团团忙。不仅大兴土木,而且广植树木,栽植榛树、栗树、椅树、桐树、梓树、漆树等等,不能一一列举,有结果的树,割漆的树,用材的树,也有制作琴瑟的树。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其深谋远虑,考虑周全。 第二章将卫文公筑楚丘全过程活灵活现,包括“尽人事,敬天命”。根据风水学,卫文公站在漕邑废墟眺望楚丘,望罢楚丘望堂邑,望罢堂邑望大山,望罢大山望高冈。堪舆风水,细致端详,慎之又慎。栽桑养蚕是春秋时代的国计民生,贤君疏忽不得。“望”罢上高岗自然要下“观”桑田。从“升”到“降”,从“望”到“观”,从高瞻远瞩到脚踏实地,这样的“文公精神”感天动地,前去求神占卜显出吉兆,最终必将安康收藏。 第三章可谓“大局已定”,文公躬劝农桑。“好雨知时节”。绵绵滋润大地,黎明时分天转晴朗,文公吩咐车夫套车赶往桑田。文公重视农桑生产不言而喻。“匪直也人,秉心塞渊。”他是正直有为的人,他的用心是多么的实在而深远啊!最后,全诗突然落脚在“騋牝三千”上。筑宫、植树、农桑是“因”,兵强马壮是“果”。 这首诗歌所颂之事,曾有史料证明。《诗经原始》称“不数年而戎马寖强,蚕桑尤盛,为河北巨邦。其后孔子适卫犹有庶哉之叹,则再造之功不可泯也”。《左传·闵公三年》载:“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在此,“乘”是综合国力的象征。“千乘之国”才配称“大国”。卫文公治下的卫国,还够不上“千乘之国”。 如今,我们已经跨入21世纪,大步迈入知识经济门槛。经过三次伟大的产业革命,树木在产业经济中所占份额已经微乎其微。但是,树木的生态安全地位日益凸显。树是昔日的经济财富,今日之生态财富。树是生态安全的基础,也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植树,在古代是治世之道,当今依然是治世之道,未来也将是治世之道。美丽之树是美丽中国之根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