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这是一个重大而深刻的命题:即人类文明本质是“破坏性建设”。要完整体味这一厚重的命题,须得从人类文明发展的源头说起。 在文明肇始之先,人类是神秘大自然的普通一员,大自然就是人类所拥有的一切。人类通过采集与狩猎,从大自然获取自身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即采即食,即猎即食,既是原生态的食品,也是生吞活剥的新鲜食品。这时,完全“靠天吃饭”。生活的质量,吃的水准取决于大自然资源禀赋和自我力气大小。这时,一切严格遵从自然法则,物竞天择,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如果大型猫科动物被人科动物俘获,就成为人科动物的美食。相反,如果人科动物被大型猫科动物所俘获,也即成为其美食。因此,也就无所谓“人类”,无所谓“兽类”,也就没有“文明”与“野蛮”的区分。 然而,在经历了无数次森林起火之后,这一切悄然发生了预想不到的变化。每次森林大火来临之际,人与其他动物一样,恐惧万分,四处逃窜。森林大火过后,重新返回火场,灰烬之中,人们深切地感受火场温暖,惊喜地发现火烤植物果实和烤焦动物尸体的美味。经过火烤的食物近似于熟食,显然要比生食“有味道”,也更有益于健康。为了不“葬身火场”,人会在森林大火来临时迅速逃离。为了“一饱口福”,享受美食,人会在大火过后迅速返回。经过若干次往返火场,在灰烬中寻找美食,人们终于发现,撩拨尚未完全熄灭的灰烬,有可能导致“死灰复燃”,重新燃起大火。一开始,人们害怕“引火烧身”。紧接着,便是惊喜。原来,这是“火种”。这是一个不经意的细小发现,也是一个惊天动地的伟大发现。由此,改变了人类生存与发展方式,也改变了其他物种的生存与发展方式。由此,人类迈上铿锵的文明征途,也因此而彻底改变了地球面貌。 尚未熄灭的灰烬,是人类文明“至宝”。人们无比珍惜这“火种”,小心翼翼地保存这“火种”,既不能让其悄然熄灭,又不能令其势头过旺。在无数次撩拨余火过程中,“火把”应运而生,这是人类最初最伟大的生产工具。有了“火把”,人们学习模仿自然,在寒冷的冬季和干旱的春季,将林下燃点较低的落叶枯枝点燃,引发森林之火:感受火的温暖,享受火后美食。在今天,环境是“稀缺品”。以现在的眼光看,焚林索食取暖是一种破坏森林的方式,一种野蛮愚昧的方式。本钱大而获利小,破坏大而建设小。但在那个时代,这却是人类文明迈出最关键的一步,也是第一次重大飞跃。那时,人少而树多,有足够林木供人们燃烧取暖并获得美食,火是人们向大自然索取的唯一工具,也是最有效工具。可以说,火烧林木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一本万利”的生产方式,也是被视为“建设大而破坏小”的经济方式。 后来,聪明的人们进一步发现,在焚烧过后的林地里,生长出低矮草木,其叶更嫩绿,其果更甜美,更容易上手采摘,更容易捕获的小动物也成为火迹地的常客。随后,人们焚烧出更多火迹地,加倍珍惜和照顾火迹地。人们在无意之中,将采集而来食用未尽的植物籽实丢弃在火迹地,没有想到生长出了等待收获的庄稼。由此,有了“刀耕火种”,种植业终于诞生了。人们用火迹地生长的幼嫩植物饲喂狩猎而来的动物幼崽,养殖业也出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诞生,开启了人类农业化进程,这是人类文明向前迈出的最重大也是最实质的步伐。农业以耕地为载体,农业化意味着需要更多耕地。耕地更多是经济属性,是自然物转换而来的人工物。大部分耕地来自火迹林地,还有部分来自湿地、江河湖泊。耕地增加,意味着林地减少,湿地减少,江河湖泊受挤压。 这个过程,从人类文明角度看,是发展,是建设。但从自然生态系统来看,则是衰败,是破坏。工业化以来,“现代科技”使人类拥有无与伦比的力量,人类文明向纵深发展,各项建设登上新高度。这无疑也加速了自然生态系统衰败,其破坏力极其巨大。农业化将人类文明带入新阶段,同时带来了过垦过牧,导致了土地沙化、荒漠化、盐碱化。工业化更令人类文明出现重大飞跃,但也带来了更为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就连须臾不可离的空气,时刻不可缺的水,一日三餐所赖之土壤,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污染。人类已经向大气、水域、土壤排放了过量不为其容忍的物质。这将地球生态系统推向了危机的边缘,这是地球生物界共同面临的空前危机,也是人类文明发展方式面临的空前危机。 从人类已经走过的历程看,可以说“建设来自破坏”,文明是“破坏性建设”。如今,人类已经在地球物种争霸进程中取得全胜,人类文明飞速发展使人类晋级为地球生物界的超级霸主。然而,与地球生物界相比。人类规模已经过于庞大,人类力量已经过于强大。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人类拥有了令地球生物界望而生畏的建设力量,也拥有了让地球生物界加速灭绝的破坏力量。归根结底,人类是地球生物界的一部分。如果地球生物界被人类文明所毁灭,人类的霸主地位也将不复存在。 人类是拥有高级智慧的地球生物界霸主。持续生物界霸主地位,是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面临新挑战。持续生物界霸主地位,人类需要处理好霸主与生物界的关系,说到底就是需要处理好破坏与建设的关系。从“破坏多建设少”转向“建设多破坏少”,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式的“巨大转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破坏性建设”迈向“只建设不破坏”,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制高点”,也是终极模式。我们应当下决心终结已经走过的“破坏性建设”阶段,坚定不移地朝着“只建设不破坏”的“终极模式”阔步前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