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绘制了唐代寒食节的生态画卷。 寒食节是为纪念春秋隐士介子推而立的一个重要节日。据说,晋公子重耳流亡多年,介子推紧密跟随,并割腿肉烤给饿昏的重耳吃。重耳登王位后,介子推躲入深山避官。重耳企图把介子推逼出来做官,便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被烧死。介子推以淡泊名利为后世推崇,逢他死的一天禁火,所以只能是“寒食”,这一习俗长达千年。王昌龄《寒食即事》:“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薛能《寒食日题》:“夜半无灯还有睡,秋千悬在月明中。”不光老百姓禁火,皇帝赐宴也是冷菜冷食。张籍《寒食日内宴》:“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后来,因寒食有害健康,人们扬弃了寒食节,并渐渐被淡忘。 还有一个古老的节日,叫上巳节。三国魏以后,上巳节定为农历三月三日。古时的上巳节风俗,是百姓齐到江河之滨,由女巫举行消灾祛病,洗涤垢秽,去除不祥的仪式。后来,演变成野外踏青郊游,林下水滨,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所谓“三月三,踏青节”。因上巳节、寒食节与清明节在时间上非常接近,出现了三个节日合并的趋势。此一时节,大体在农历二月底到三月初,也就是仲春与暮春交替之际。节日流行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斗百草等习俗。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一条清澈的溪水穿过开满鲜花的桃林和李林,此谓“清溪一道穿桃李”。蒲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说文》:“蒲,水草也。可以作席。”作者家乡蒲城县,盖因历史上数十万亩湿地卤泊滩蒲草茂盛而得名。白芷一种草本药用植物,一般生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和山谷草地。水波荡漾着绿蒲,滋润着白芷,安逸而柔静,此谓“演漾绿蒲涵白芷”。 小溪旁总共有几户人家,此谓“溪上人家凡几家”。桃树与李树的花,多半掉落在小溪向东流去,此谓“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是古代的一种球类运动,相当于今天的足球运动。蹴踘始见于汉初,盛于唐宋。《汉书·枚乘传》颜师古注云:“蹴,足蹴之也;踘,以革为之,中实以物;蹴蹋为戏乐也。”踢出的皮球常常高出飞鸟之上,此谓“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也是一种传统游戏,两绳下拴横板,上悬于木架,人坐或站在板上,两手分握两绳,前后往返摆动。相传,春秋时齐桓公自北方山戎引入。《艺文类聚》中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记载。唐代宫廷把荡秋千称为“半仙戏”,五代王仁裕在其笔记《开元天宝遗事》中说:“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荡秋千几乎成了女性的专利品。柳树称之杨柳、垂柳,此处垂杨其实就是垂柳。“秋千竞出垂杨里”是说秋千荡得高,高过了柳树。 “分日”指春分之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春分、清明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春分比清明早十五日。从春分开始,青年男女即开始郊游,不会等到清明节和上巳节来临,此谓“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