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枣树,铁杆庄稼;枣,树上粮食。 枣与桃、李、杏、梨,合称“五果”。 一日吃三枣,终生不显老。五谷加大枣,胜过灵芝草。 黄帝找枣。 相传,中秋时节,黄帝带随从狩猎。走到一山谷时,又渴又饥,半山上有几棵树,结着诱人的果实,大家上前采摘而食,酸中带甜,分外解渴。于是,请黄帝赐名。黄帝说:“一路找来不容易,就叫它找吧!”后来,苍颉造字时,根据枣树有刺的特点,用刺的偏旁叠起来创造了”枣“字。 中国枣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裴李岗遗址”,发现8000年前的“枣核”,与今日之食用枣核相似。在周代,枣是定婚信物。《诗经·国风·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经·魏风·园有桃》:“园有棘,其实之食。”《诗经·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棘。”在春秋时代,枣已广为种植,不仅形成枣林,也用枣树作行道树。《齐民要术》:“反斧斑驳椎椎,名曰‘嫁枣’。不椎则花而不实,斫之则子萎而落。”这是传统务枣技术精华所在。 枣树开米黄色小花,花期5-6月,已是春花已尽之时,可谓:“众芳开尽她方绽,不与百花竟春光”。果期8-9月,核果卵形至长圆形,熟时暗红色。“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落杆”。枣可作新鲜水果食用,也可烘干,煮食、炖食及焙烤后食用。 枣树原产中国,经“丝绸之路”走向世界。中国是全球最大枣生产与贸易国。枣树分布范围广,除黑龙江、吉林,以及西藏外,各地均有栽培。但真正成气候的地方,多是贫瘠地方,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及河南,是枣的传统产区。陕西、山西、山东有千年枣树王。河北沧州现存500年以上的树龄的古枣树2万多株。 21世纪,枣的主产区向新疆、甘肃、宁夏转移。这些新兴产区“后来居上”,受到市场追捧。与那里的人一样,枣树耐贫瘠、耐干旱,也耐低温、耐高温,可谓“吃苦耐劳”,这也是一种不朽的精神。 饥食枣,枣如瓜。 在西汉王莽时期,古铜镜上有铭文曰:“尚方作竟(镜)真太好,上有仙人知不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遨四海。寿如金石之国保,大富昌亨牛羊兮。” 宋代李清照《晓梦》:“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其中,“疏钟”是稀疏的钟声,“安期生”是秦时仙人,“萼绿华”是古代传说中的仙女。“玉井花”是一典,韩愈《古意》:“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 “饥食枣”、“枣如瓜”的典故,见于《史记·封禅书》。汉武帝尊少君,李少君言于上,日:“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巨枣”即蓬莱神仙常吃的食品。 红枣是食物,枣树是“铁杆庄稼”。特别在古代,枣的地位不亚于五谷。《战国策》记载苏秦对燕文侯说:“北有枣栗之利,民不作田;枣栗之实,足食于民。”《韩非子》也有:“秦饥,应侯谓王日,五苑之枣栗,请发与之。”灾荒岁月枣是“生命果”。李时珍称,红枣是“丰俭可以济时”的“疾苦枣”。 郭祥正《咏枣》:“黑腰虚羡尔,红皱岂为然。何当广栽植,欲以慰饥年。” 枣是补品,也是药品。红枣是“维生素丸”,补脾养胃,益气生津。西晋傅玄《枣赋》:“全生益气、服之如神”。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三):“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李时珍评价红枣药用价值,说它滋补阴阳、气血、津液、脉络、筋俞、骨髓,一切虚症无不宜之。民谚云:“一日三颗枣,七十不显老。”民间流传红枣防病治病的偏方、验方。 今天,红枣已从充饥食源晋升为调节饮食、优化营养及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药食载体。当代李木庵:“长生果祝星云寿,红枣汤过鲈脍鲜。”以枣为原料、馅料的糕点、饮料、月饼及其米、面、杂粮食品不可胜数,它们已成为街头一道绚丽的饮食文化风景线。中国、日本、英国、瑞士的医学界,已经发现红枣在防病治病中的新用途。 小青枣,大红枣。 不少地方都以枣取名,枣林、枣园等。20世纪30-40年代,毛泽东与党中央就在延安附近一处叫做枣园的地方。《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里以枣取名的地名有几十处,山东枣庄、河北枣强、湖北枣阳、山西枣护城、河南棘阳等,以枣落名的村镇,遍及全国各地。每一个地名背后,有一段感人的历史传说。以枣命名的人名、斋名、店名、路名、桥名,遍及角角落落。 红枣是一种色调,也是一种格调。老百姓在庭院栽植枣树,以增添生活情趣。我依然记得,小时候老家后院栽植两棵枣树。夏秋之际,树下部的青枣就成为孩子们采食的对象。等枣红的时候,钩不着的枣还挂在树顶,大人小孩一起,搭着梯子上树将红枣摘下来,高处摘不着就用杆子打,杆子打不着的枣子,就一直挂在树上。知道红枣比绿枣好吃,但急着吃,吃青枣。可谓“心急吃不了红枣”。这让我想起杜甫《百忧集》:“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能上树千回。”可见,古往今来心相通。 相信杜甫没有见过生产队枣树林打枣吃枣分枣的场景。我们村东头沟边有一片枣树林,归生产队集体所有。平时,大人们不好意思偷吃,也管不住小孩子,早早就有孩子打青枣吃。等枣红时,集体打枣,边打边吃,打完了吃剩下分给各家各户。每到打枣分枣的时候,各家各户,小孩大人,几乎全到场,个个兴奋不已,打得高兴,吃得高兴,分得高兴。 老家的房前屋后,除枣树外,还有槐树、石榴树、花椒树和白杨树。枣树开米黄色小花,槐树也是淡黄色花。槐树结圆长条形荚实,像似金元宝,视为吉祥物。“门前一棵槐,不是招金,就是进财”。“槐”字谐音“怀”字,象征拥有之意,富裕之意。因石榴“千房同膜,十子如一”,象征多子多福。花椒“一兜篓”,也是多子多福的寓意。白杨树高大挺拔,有堂堂正正做人的寓意。 “枣”的谐音是“早”。在婚俗中,常把红枣和栗子放在一起,祝愿新人“早生贵子”;把红枣、石榴和花生放在一起,祝愿新人早生、多生、一男一女花着生。孩子过满月、诞辰时都要吃枣糕。年谣“二十八,蒸枣花”,是说春节前,蒸年馍祭奠诸神先祖。 鼠貌大担当。 白居易来自红枣之乡。在白居易笔下,枣树粗俗却有担当。在《杏园中枣树》中,白居易写道:“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东风不择木,吹照长未已。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诗人借“人言”说话,枣树平凡低微,树皮开裂像是冻裂了的手,树叶细小就像是老鼠耳朵。接着用一种指斥和嘲讽的口吻道,枣树怎么就没有自知之明,竟然敢在这杏园中开花呢?在贬低枣树外形丑陋之后,诗人调转笔锋道,在“东风”那里是公平的,不分美丑,吹拂不止,生生不息,眼看枣树就有合抱粗了,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白居易笔下枣树其貌不扬,即是学科分类,枣树也被划分在“鼠李科”,一个很不雅的名字。 至此,还不是事情的全部。白居易的诗,在这里没有打住,而是站在新起点,登高望远,搏高一步。继续写道:“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过往的游人啊,请回头望望,假若你喜爱柔顺媚态,就欣赏柳树杞树吧;假若你追求悦目娇艳,就欣赏桃树李树吧;假若你需要制作大车轮轴的材料,就一定选择枣树吧。这首诗告诉人们,枣树其貌不扬,却有担当大材。《史记·货殖列传》:“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树枣……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古时,枣木是交通、国防和制造农具的主要材料。枣木纹理细腻、色泽光润,能雕刻出形态各异的文娱器材、儿童玩具、迎娶妆奁,以及日常生活用具。刻字印书的木版,多用枣木制成,称为“枣本”。文人珍爱“枣本”,厌恶以假乱真。宋代刘克庄:“枣木流传容有伪,笺家穿凿苦求真。” 成语“枣梨之灾”或“灾梨祸枣”,语出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至于交通声气,号召生徒,祸枣灾梨,递相神圣,不但有明末造,标榜多诬,即月泉吟社诸人,亦病未离乎客气矣。”刊印无价值书籍是灾梨祸枣。成语“付之梨枣”,语出蒲松龄《聊斋志异·段序》:“然欲付梨枣而啬于资,素愿莫偿,恒深歉怅。”唐浩明《杨度》:“倘若今后遇有机会,能付之梨枣,得以在世上流播,那我将衔环结草以报。” 红玉与林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合称“四君子”。与“四君子”相比,枣树很不够格。枣树没有寒冬绽放、严酷坚守的“梅精神”,没有生于幽谷、不求闻达、独守情操的“兰情怀”,也没有未出土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竹品格”,也不及百花凋零时傲雪绽放、在困境中依然洒脱的“菊勇气”。枣树常与杏、石榴、槐树扎堆,与这几位相比,枣树的貌相也要逊色很多。 然而,枣树貌虽不扬、材堪大用的木质;不避贫腴、不畏霜雪的气节;因材制义、赤心鲠直的品格;取之于人甚少、予人甚多的奉献;脆若嚼雪、甘如含蜜的口福;全生益气,服之如神的价值;斐斐素华、离离朱实的怡人景色,以及世风习俗等社会情态,在咏枣的诗文中都有生动形象的反映。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赋枣》:“种桃昔所传,种枣予所欲。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余甘入邻家,尚得馋妇逐。况余秋盘中,快噉取餍足。风包堕朱缯,日颗皱红玉。贽享古已然,豳诗自宜录。沔怀青齐间,万树荫平陆。谁云食之昏,匿知乃成俗。广庭觞圣寿,以此参肴蔌。愿比赤心投,皇明傥予烛。”在这首诗中,王安石将枣视作自己非常喜爱的美果、良木,将枣比作“红玉”。 清代张镠《富平枣》:“何须珍异物,爱此一林丹。雾暗青虬隐,秋花亦玉寒。吹豳常应候,则壤不名酸。寄语安期叟,如瓜讵可餐。”将枣比作“林丹”,也算惟妙惟肖。欧阳修《送襄陵令李君》:“绿发襄陵新长官,面颜虽老渥如丹。折腰聊为五斗屈,把酒犹能一笑欢。红枣林繁欣岁熟,紫檀皮软御春寒。民淳政简居多乐,无苦思归欲挂冠。” 收枣季节,枣区的姑娘们在灯下,利用芦苇将精选出来的大枣串联成大小各异的工艺品,悬挂在房前屋后,既炫耀丰收,又供人欣赏,也是走亲串友的最佳礼品。一颗红枣一颗玉,一颗红枣一颗心,以红枣寄托思念和传递友情。 枣花黄,枣花香。 枣花并不起眼,因其朴实品质得到文人赞咏。明揭轨《枣亭春晚》:“昨日花始开,今日花已满。倚树听嘤嘤,折花歌纂纂。美人浩无期,青春忽已晚。写尽锦笺长,烧残红烛短。日夕望江南,彩云天际处”。清代潘内召《咏枣花》:“忽忆故乡树,枣花色正新。枝迎馌饷妇,香惹卖浆人。纂纂飞轻雪,离离缀素珍。祗今秋渐好,频扑任西邻。”米黄色的枣花,米黄色的情愫。 现代社会,枣花仍具重要审美价值。歌曲《枣花》为欣赏枣与枣花开辟了一番新天地:“小小枣花黄,灿灿似星光;小小枣花香,缕缕醉心房;不与桃李争春色,不与牡丹比艳芳,夏风摇醒了流蜜的梦幻。绿叶弹奏着迷人的乐章。小小枣花黄,灿灿似星光;小小枣花香,缕缕醉心房;彩蝶为你翩翩舞,蜜蜂为你绕枝唱,花开是农家扬起的笑脸,花落是农家寄托的希望。” 《大红枣儿香又甜》是一曲脍炙人口的“红歌”,唱了半个多世纪,至今传唱不衰。郜秀雪《枣乡情》,大气又玲珑,黄土地、信天游、枣文化淋漓尽致。另外,《枣娃娃》、《打枣》、《枣妮》也都超好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