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文明古国的“绿色尴尬”。 有研究资料显示,在上古时期,中国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这是中华文明起源较早的生态基础。之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森林不断消减是大趋势。如果说,从炎黄时期开始,就在毁林中建设,一点也不为过。大约3000多年前,中国开启了“农业化”时代,农耕文明兴起,耕地版图扩张,森林版图缩小。由此,中国出现了长达3000多年的“森林赤字”,一个“多森林”的国度演变为一个“少森林”的国家。到2200年前的春秋战国,中国森林覆盖率下降到46%。1100年前的大唐王朝,中国森林覆盖率下降为33%。600年前的大明王朝,中国森林覆盖率下降为26%。1840年时的大清帝国,中国森林覆盖率下降为17%。1940年代的中华民国,中国森林覆盖率下降为12%。在1949年,新中国立国之初,中国森林覆盖率只剩下8.6%。中华文明史,悠悠五千年。文明古国遭遇了绿色衰退的“绿色尴尬”,也是“文明尴尬”。 “森林赤字”四大主因。 导致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很多,但最直接、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口增加。中国人口在夏商时期约为1000多万,西周突破2000万人,秦朝突破4000万人,汉代突破6000万人,唐代突破8000万人,宋代突破1亿人,明代突破2亿人,清代分别突破3亿人和4亿人,到民国时期突破了5亿人。人口增加,直接导致四大基本需要:(1)食物需要增加。食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础保障。人口增加必然导致食物需要增加,要求增加用于谷物生产的耕地,耕地主要来自森林,人们砍伐森林,以增加耕地,增加食物生产,主要是谷物生产。这是森林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2)能源需要增加。燧人氏“钻燧取火,教人熟食”。人类烧饭、取暖需要生物质能源支持。人们砍伐树木,以获取薪柴。(3)材料需要增加。建造房屋,打造家居,以及制作生产工具,需要增加木材,人们砍伐树木,以获取木材原料。(4)用地需要增加。居民住宅、村庄、城镇、工厂作坊等,需要增加建设用地。这些建设用地,或许并非直接来自森林,但最终来自森林。当砍伐和占用森林的速度超过森林再生速度时,必然导致森林面积减少,两个速度之差,也就是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 “森林赤字”触目惊心。 比较而言,森林是先天的、自然的,而耕地是后天的、人工的。绝大部分耕地,经由毁坏林地、垦殖耕种而形成。目前,全球每年消失森林仍接近一千万公顷,这是关系人类前途与命运的大问题。在历史上,美国的毁林场面和毁林速度“蔚为壮观”,堪称“世界第一”。17、18世纪,大批欧洲人口移民美洲,毁林开荒造田成为“时代潮流”。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美国的森林覆盖率从60%以上急剧下降到33%。1930年代的美国,是“黑风暴”等生态灾难集中爆发的国度。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是破坏森林的大户。1900年代,英国的森林覆盖率只剩下不足5%,经过多年恢复与重建,到目前也只有10%多一点。二战前的日本,也是“森林杀手”,不仅祸及本土,而且殃及东南亚。德国、法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无一例外,也曾是森林的“刽子手”。二战之后,西方工业化国家以生态文明为导向,开启了“挽救森林”的历史进程。目前,俄罗斯、巴西是全球“森林大户”,但一直在上演过度采伐森林、“森林赤字”扩大的悲壮故事。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分工日益深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森林面积因木材国际贸易增加而急剧减少。发展中国家生产力落后,可参与国际贸易的制造业产品比较少,大多以农产品、林产品为主,以资源型产业为主。通过木材等资源型贸易,换取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产品以及技术产品和知识服务。此种全球贸易机制,直接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森林赤字”,而发达国家“森林盈余”。毫无疑问,21世纪的“中国森林奇迹”,也直接得益于这种全球贸易机制。 中国的森林奇迹。 新中国的建立,在世界森林发展史上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此后的中国,悄然发生了人口“大爆炸”。1954年中国大陆总人口突破6亿,1964年突破7亿,1969年突破8亿,1974年突破9亿,1981年突破10亿,1988年突破11亿,1995年突破12亿,2005年突破13亿。按照世界惯例,如此规模的人口“大爆炸”,必然对中国森林形成巨大的压力。然而,在中国出现了例外,出现了奇迹。这一时期,全球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森林赤字”大幅增加,而中国的“森林赤字”在减少,森林覆盖率止降回升,实现了森林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毫无疑问,这是新中国创造的“森林奇迹”。这是中国“体制优势”带来的“森林奇迹”,中国“森林奇迹”是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世界第一”。中国人工造林速度“世界第一”。中国人工林占到世界人工林面积的1/3。人工造林是中国“森林帐户”的主要进账。1950-1970年代,中国“森林帐户”基本持平,森林有破坏有建设,建设与破坏相抵,建设赢得些许优势,森林面积微小增长。1980年代之后,中国大规模植树造林,“森林帐户”进账颇丰,并终结了“森林赤字”时代,大步走向“森林盈余”时代。中国的森林版图由1992年的1.34亿公顷,扩大到2010年的1.95亿公顷,增加了6200万公顷;中国森林覆盖率由1992年的13.92%,提升到2010年的20.36%,增加了6.44个百分点。 奇迹来自“八大革命”。 “八大革命”叠加在一起,推动了中国森林“扭亏增盈”,实现了“森林赤字”向“森林盈余”的历史性跨越,促成了“中国森林奇迹”。 ——农业革命,也称绿色革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推进新农业科技革命。”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油菜等,推动了“种子革命”,化肥、农药、薄膜、大棚,以及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大幅度改善,农业生产效率空前提升,单位耕地面积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加。在大规模退耕还林时期,中国粮食生产成绩更是抢眼,出乎预料地实现了若干“连续增长”。举世瞩目的中国农业成就,为森林休养生息、恢复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能源革命。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消费进入家庭,大规模替代薪柴需求。在乡村实行了柴灶改造,推行户用沼气等等。年轻一代农民已经不习惯、不喜欢使用薪柴,而喜欢用电、天然气、煤炭等高热能源,这有效减轻了森林压力。 ——材料革命。钢材、水泥、塑料、塑胶、玻璃、化纤等材料,既便宜又轻巧,受到消费者欢迎,大举进入消费领域,再加上多媒体技术革命,建筑、办公、家居的木材需要得到有效抑制。 ——生育革命。1970年代后期,中国有效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多子女家庭消失,有效遏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1960-1970年代,每5年增加1亿人口,到后来的每7-8年增加1亿人口,再到后来每10年增加1亿人口。估计到2025年前后出现14亿的人口峰值,之后将缓慢下降。 ——就业革命。改革开放后,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逐步得以解放。先是本土乡镇企业,然后是东南沿海外资企业,再然后是全域覆盖的民营企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迅速崛起的制造业、服务业吸收利用,非农产业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青壮劳动力、新生劳动力不再山上挖地、土里刨食。 ——城市革命。1950年代初期中国城市化率10%左右,1980年代初期20%左右,2000年超过35%。2011年超过了50%。中国正处在城市急剧扩张、城市吞并乡村的历史时期。今后10年,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每年都在1500万人以上。这是全球范围内最为波澜壮阔的人口迁徙画卷。中国乡村人口,特别是林区人口将呈现出持续快速减少的趋势。 ——林技革命。在全国范围曾经大规模实施飞播造林,大面积突兀的荒山披上了绿装。过去,人常讲“树挪死、人挪活”。蓬勃兴起的城市化让我们一再见证了“人挪活”的实例。但是“树挪死”,似乎不够精确、不够鲜活了。我们惊喜地看到,在大量农村人口进城的同时,“森林进城”也成为鲜亮的时代特征。这是林业科技革命的巨大威力。特别是种子苗木技术革命,奠定了中国人工林面积世界第一的技术基础。 ——林政革命。在实行计划经济时期,毛泽东主席“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伟大号召响彻大江南北。改革开放后,林业新政密集出台。1979年设立“植树节”,“三北防护林工程”上马;1982年邓小平倡议下掀起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国务院设立全国绿化委员会;1984年颁布《森林法》;1988年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1989年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上马;1999年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两大工程上马;2000年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上马;2001年颁布《防沙治沙法》;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加快林业发展;2008年掀起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9年中国政府承诺2020年中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增加13亿立方米。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意见,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决定。在全国范围形成了恢复与重建森林的体制机制。 今后一个时期,以上8个方面的革命性力量仍在持续发挥作用,这是推动中国“森林帐户”持续盈余的基本力量。从这个意义说,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现代化,正是中国创造森林奇迹的大背景,也是动力之源。 中国文明的生态支撑。 21世纪是实现中国梦的世纪,是“中国世纪”,也是中国文明大步走向世界的世纪。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至迟到204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伟大的国家,中国文明将成为世界最伟大的文明。依托“一带一路”,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将全面超越汉唐盛世。这意味着,世界上将史无前例地出现一个十多亿人口过上现代化生活的巨型国家;这意味着,世界上将出现一个人口超过10亿的城市国家;这意味着,中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同步升级,并不断登上新高度。经济高速增长,必然大幅度提升国民收入水平,必然大幅度提升整个国家的物质能力,必然要求生态环境具有更强劲、更旺盛的承载能力。高收入的城乡居民,有了“金山银山”,还要有“绿水青山”。恢复与重建森林是中国文明的生态支撑,也是美丽中国的战略支点。要继续保持和发挥好体制优势,坚持不懈,到2030年至迟到2040年,中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6%以上,相当于恢复到明代水平。往后更长时间,随着人口规模走下巅峰,相信中国能够腾出更多国土资源用于森林恢复重建,从而建设起富足、美丽的中国。 重建森林的“双重任务”。 美国森林覆盖率为33%,德国为30%,法国为27%,日本为67%,俄罗斯45.2%,巴西57.2%,印度23%,加拿大为44%。目前,中国的森林覆盖率略微高于20%。在各大国中,中国是“少森林”的国家。森林资本是中国最稀缺的资本,森林服务是中国最紧俏的生态服务。中国人均森林面积不足全球人均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不足全球人均量的1/6。从单位面积看,中国每公顷森林蓄积量为85立方米,仅为欧洲的40%。全球平均每公顷森林蓄积量为110立方米,德国高达268立方米。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仅相当于潜在碳储量的44%。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是中国面临的“双重压力”。今后一个时期,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升森林资源质量是“双重任务”。一方面,要扩大绿色版图面积,能栽树的地方都把树栽上,能绿起来的地方绿起来,努力将森林覆盖率。另一方面,要科学经营森林,让“浅绿”变“深绿”,使每一公顷森林面积发挥出最大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每公顷森林蓄积量提升到世界平均水平,并逐步向发达国家看齐。完成了“双重战略任务”,我们就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森林进入科学发展、持续经营的新时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