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自秦岭北麓生态专项整治以来,有不少人主动来到我的办公室,与我一起探讨与之相关的问题。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深刻的事情还真不少,现在就捡重要的说上两条吧。 第一条呢,就是把秦岭与庐山放在一起“打比方”。有人抱怨,庐山上那么多的别墅,怎么就不见有谁去拆呢?在西安南山脚下,为什么要如此大动干戈呢?听闻此言,我深感诧异,也感到忐忑!这是两件事情,怎么就能放在一起说呢? 提起庐山,不由得我想起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是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方圆250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474米。的确,庐山也算是大名鼎鼎。特别是《庐山之恋》,让庐山蜚声中外。庐山最出名的,最有品味的,是一栋栋性格鲜明的别墅。一栋栋别墅,就是一桩桩现代中国庐山风云的历史印记!保护庐山,首先就要保护其上承载历史文化功能的别墅。 在我的心里,庐山是不足以与秦岭相提并论的。无论是秦岭四宝,还是周秦汉唐,大秦岭都无与伦比。庐山和秦岭,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大秦岭锥天铆地,连山接海三千里,庐山的体量实在太小了,二者虽不是君臣,也不可同日而语!大秦岭是华夏文明原生地,养育了长安洛阳两大千年帝都,可谓经天纬地,和合天下,与日月同辉,这是庐山怎么可以比得了的? 庐山那么小,人们竟然呐喊“不识庐山真面目”!秦岭那么大,“不识秦岭真面目”,自然当在情理之中! 时至今日,对大秦岭的认知,依然非常粗糙而肤浅。秦岭深锁无数的生态与人文密码,需要假以时日,方能完全破解。这是一个知识“链接、重组、再生”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收集”、“知识挖掘”的过程,需要持久的追寻,艰苦的探索,不懈的努力。 再一条呢,就是纠结秦岭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有人说,秦岭是“中华父亲山”不假,然而,这“父亲”应该是慈祥的父亲,而不是令人生畏的父亲!应该是令子孙亲近的父亲,而不是令子孙远距的父亲!更有人直言,像现在这种做法,干脆就把秦岭封禁起来,不许人们进出算了! 闻罢此言,我无言以对。旋即,我陷入了良久而深沉的思索。难道秦岭不是一位慈祥的父亲吗?难道秦岭不是一位令子孙亲近的父亲吗?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大山之魂魄。秦岭之水,自然是秦岭魂魄。在历史上,长安、洛阳,两大千年帝都,尽享秦岭之水。如今,西安,大西安,大关中城市群,尽享秦岭之水。丹江口以上的大秦岭,已是世界最重要的集水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让当代中国首都——北京,以及京津冀,华北大平原,尽享秦岭之水。秦岭水,原本是中国心脏地带之水,中华本部之水。如今,秦岭水滋润心脏地带,也滋润大华北,滋养了超过1.6亿的华夏子孙。秦岭,为我们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我们的每一天,都在享受来自秦岭的生态产品,享受秦岭带来的好处,如果连这样的“父亲”,都称不上“慈祥”,都不值得“亲近”,那么,什么样的“父亲”能够配得上“慈祥”,又值得“亲近”呢? 数千年以来,人们利用秦岭,也保护秦岭。“夫南山,天下之阻也。”“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长期以来,人们深切感受到开发利用秦岭,甚至是穿越秦岭的难度。在初步现代化之后,开发利用的能力,得以大幅度的提升,面对巍巍秦岭,人们觉得不再“难”了!于是乎,“穷破坏”上升为“富破坏”,于是乎,在一阵阵机器轰鸣声过后,秦岭被挫骨扬灰! 开发秦岭,抑或是保护秦岭?这要看你的眼界,你的尺度。你站在全国大局,保护秦岭就是开发利用秦岭。只有保护好大秦岭生态系统,清澈的秦岭水,就会源源不断,长长久久。秦岭水润大西安、大关中,水润华夏心脏地带,水润北京城,水润京津冀,水润华北大平原。由大秦岭链接的七大生态圈,都会永葆生机与活力。站在全国大局,秦岭就是“中国人的国家中央公园”,就应该下决心实施“国家绿芯工程”,建立“秦岭国家公园”。按照国家公园体制机制的要求,搞好保护、建设和管理。站在全国大局,秦岭的绿水青山就是中国的金山银山。相反,如果站在局部,站在乡村,就是要伐木头,卖石头,就是要将“国家公园”变成地方的“后花园”,变成自己的“私家花园”,将秦岭的绿水青山变成自己的金山银山。秦岭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让两者的利益融合在一起,实现辩证统一。 大家知道“秦岭四宝”——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其实,这只是狭义的“秦岭四宝”。站在全局,开阔境界,我们一定会发现,秦岭水、秦岭森林、秦岭文脉、秦岭美景,才是更广阔视野里的“秦岭四宝”,也称广义的“秦岭四宝”。保护秦岭,是保护广义“秦岭四宝”与保护狭义“秦岭四宝”的统一,两者都具有指标意义。对广义“秦岭四宝”也要像狭义“秦岭四宝”一样,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研究,为大秦岭保护提供政策理论支持。事实上,在大秦岭中,有不少地方,比如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已经实行了封禁措施。《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划定的封禁区域更大,通过“海拔-园区-廊道”链接,已经设立的自然保护区接成一大片,形成了陕西秦岭大保护格局。 大秦岭,需要大境界。不一样的山脉,需要不一样的眼神。围绕庐山,人们创建了“庐山学”。经过数年努力,《秦岭简史》即将出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创建起不一样的“秦岭学”。“三千里大秦岭,五千年中华史。”“一部秦岭学,世代中华情。”我也相信,透过“秦岭学”,人们一定能够获得关于大秦岭的新认知,开辟新视野,进入新境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