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保护秦岭,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指出,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文明长盛不衰、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要以对党、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职责,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陕西处在秦岭C位。陕西省高度重视秦岭保护,持续推进秦岭生态保护修复。1965年设立太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至今已形成完整的自然保护地体系。1999年以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2007年以来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并两次修订《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制定《陕西秦岭生态保护修复三年行动方案》,省林业局制定实施《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秦岭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登高望远,更上层楼,积极探索与中央水塔、中华祖脉相匹配的治理举措。 秦岭的上部是核心生态区,已经实行最严格保护措施,设立各类自然保护地,着力推动秦岭国家公园建设。秦岭的下部是重要生态区,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修复新路径,加快构建上下联动的秦岭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秦岭全域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区域,本报告重点关注秦岭北麓,也即陕西秦岭的渭河流域。2021年上半年开始,我们组织力量对秦岭北麓进行系统调查和深入研究,初步形成“秦岭北麓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构想,努力使秦岭北麓成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 一、秦岭北麓生态文化资源得天独厚 秦岭最美关中弯。从生态文明新视角,全面认知秦岭北麓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本次调查范围东西至省界,南至秦岭主梁,北至310国道和107省道,涉及西安、宝鸡、渭南3市共15县(市、区)、82个乡镇、601个行政村。调查以沟峪为重点,点线面结合,查阅史料、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结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和移动终端“一体化”,系统调查地质地貌、气候条件、自然植被、野生动物、林地权属、峪道水文、历史文化、生态旅游、绿色产业等24类122项内容,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秦岭北麓调查成果数据库。 沟峪是秦岭北麓最特殊的地貌类型,是秦岭北麓山水与文化的载体,自古就有“秦岭72峪”之说。秦岭72峪就是72条水道,72条生命线,也是72条交通线,72条风景线。在本次调查中,设定的沟峪的统计标准是:有明显进深、长度1.5公里以上、流域面积100公顷以上。以等高线地形图和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进行区划判读,结合现地逐峪校核确定。调查数据显示,秦岭北麓范围大小沟峪302条,其中西安市147条、宝鸡市82条、渭南市73条。直接连通秦岭主梁的沟峪42条,在历史上形成了通达东南、连接楚地的蓝关道、库谷道,通达西南、连接蜀地的子午道、傥骆道、陈仓道、褒斜道。穿越秦岭的古代交通道路,也是连接南方与北方的国家道路,在保持国家统一,促进文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岭北麓面积9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7%。 西安市处在关中心脏地带,居秦岭北麓腹腰部,也是秦岭北麓主体。西安秦岭北麓面积56.92万公顷,占北麓总面积的58.6%,占西安市总面积的56.3%。宝鸡、渭南是秦岭北麓的“东西两厢”。“西厢”宝鸡面积25.57万公顷,占北麓总面积的26.3%,占宝鸡市总面积的14.1%;“东厢”渭南面积14.59万公顷,占北麓总面积的15.1%,占渭南市总面积的11.2%。 陕西秦岭是大秦岭的封面,秦岭北麓是陕西秦岭的封面。“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秦岭北麓呈现不规则带状,犹如一条抖动的绿色飘带,镶嵌在关中平原的南部边缘。东西窄长381公里,其中西安市161公里、宝鸡市130公里、渭南市90公里,南北宽短10—40余公里,从海拨500米直达3771.2米,山势巍峨,雄浑壮丽,沟峪并联阵列,生物分层而居,生态系统完整,自然景观独树一帜,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一是生态资源富集。秦岭北麓林地面积81.5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84%,其中森林6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1%。秦岭北麓是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据不完全调查统计,秦岭北麓有种子植物1800余种,脊椎动物47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7种、国家I、II级保护野生动物79种,“秦岭四宝”齐聚北麓。 二是北方最美山水。秦岭北麓是最靠近南方的北方,山水相依、风景秀丽,秦岭主峰太白,天下险绝太华,典藏三皇骊山,帝都城廓终南,道教祖庭楼观,星罗棋布在秦岭北麓,造就黄河流域最美山水景观象。建成国家公园1处、自然保护区8处,自然公园31处、风景名胜区8处,形成以秦岭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根据有关资料推算,秦岭北麓年旅游人数约1.5亿人次,年综合收入1000亿元以上。 三是中华文化标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华山是仰韶文化分布中心,华夏族群原生地中心,因此成为中华文明重要地理标识。秦岭北麓孕育了千年帝都长安,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周秦汉唐,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极为独特的作用。 四是关中生态根脉。秦岭是关中靠山,为关中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在气候调节、水源调控、固碳释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秦岭北麓是关中水塔,水资源总量约40亿立方米,占关中水资源总量的51%,是关中城乡主要水源区。目前,秦岭北麓已建成各类水库114座,总库容量5.48亿立方米,重要饮用水库有黑河金盆水库、石头河水库等,是关中城市群的生态根基。 五是制度创新高地。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秦岭北麓生态文明建设,率先为保护一座山脉立法,颁布实施《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设立秦岭保护专门机构,采取多项保护修复措施。目前,正在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形成完整的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秦岭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 六是“三生融合”前沿。秦岭北麓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建设、生态文化、生态旅游、园林花卉一体发展格局,成为全省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和林业、文化、旅游“林文旅协同”发展的前沿阵地。启始于楼观台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入人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时代自觉。 二、秦岭北麓治理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秦岭北麓是陕西自然生态空间中的“白菜心”“油花花”,也是关中城乡居民分享的“香饽饽”。秦岭北麓面积不足全省5%,天然林面积64.13万公顷,占北麓森林面积的92.9%,占全省天然林面积的10.07%。整合优化后各类自然保护地48处(含风景名胜区8处),面积36.72万公顷,占北麓面积的37.8%,占全省自然保护地面积的20.1%。国有林场29个,面积30.23万公顷,占北麓面积的31.1%,占全省国有林的9.8%。扣除重叠后,自然保护地和国有林场面积占北麓面积的49.7%。秦岭北麓违建事件后,各级迅速行动整治“五乱”,依法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科学治理,促进绿色力量增长。在加强沟峪管控,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上进行了有益探索,生态系统产能(GEP)显著增强。目前,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落实“亩产论英雄”理念,全面提升秦岭北麓生态系统产能面临问题、短板和弱项。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难度大。秦岭是关中城乡居民生命的一部分。秦岭北麓沟峪内原住民陆续向平原地带迁移,山林休养生息。然而,关中巨量人口,特别是西安聚集人口能力仍在增加,2500万级的居民群体,向往自然生态佳境美景,以秦岭北麓为理想的短期假日休闲目的地。加之,多条高速、国省道连通南北,进入秦岭北麓的游客持续增多,林业有害生物风险、森林火灾风险增加,还秦岭以宁静和谐美丽难度大。 二是生态空间治理机制不完善。秦岭北麓是体量大、功能完整的顶级生态空间。受思想观念、知识能力、政策措施、管理机制、项目资金等因素影响,在生态空间治理中习惯于“一刀切”,缺少柔性韧劲,推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思路不清晰,举措不精准。亟待转变思想观念,升级治理体系,增强治理能力,实现高效能治理。 三是生态保护修复能力待提升。多年来,我省坚持保护优先,多措并举,加强保护修复,促进绿色面积增长,形成较大面积针阔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野生动植物纷纷回归故里。但是,在海拔1500米以下仍有陡坡“露地”,人工林纯林比重较大,森林群落和林分质量不高,生态空间产能并未完全恢复,从“浅绿”迈向“深绿”的任务依然艰巨。 四是发展美丽经济须加力。秦岭北麓是陕西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类型最为丰富、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陕西发展美丽经济的核心区域。“三生融合”“林文旅协同”破题不够,优势特色不突出,且出现同质化、低效化倾向。深度发现和充分挖掘秦岭北麓生态资源价值,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价值实现机制,已经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 三、秦岭北麓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构想 当前,全国上下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出坚定步伐,秦岭北麓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迎来重大历史机遇。一是生态保护成为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示范带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秦岭保护纳入国家布局。国家“双重”规划、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均把秦岭作为重要区域,为示范带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三是秦岭保护成为社会共识。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深刻汲取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教训,不断强化生态保护责任意识,为示范带建设提供了坚实社会基础。四是秦岭国家公园建设任务要求。秦岭国家公园纳入国家公园总体布局,明确了“山上山下”“园内园外”“统筹保护”“协同发展”的工作任务,建设示范带是建设秦岭国家公园的重要任务。五是人民美好生活现实需要。秦岭北麓是关中水塔,也是关中平原靠山,关中2500多万城乡居民的自然公园、休闲游园。建设秦岭北麓生态文明示范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成为新时代新期盼,已成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 按照“保护优先”“三生融合”“林文旅协同”“高质量发展”的总思路,我们提出秦岭北麓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要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示范引领”的原则,推行“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制度保障”治理机制,努力建成山清水秀、宜居宜游、经济兴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样板。 (一)在目标引领上,瞄准“四个区”。一是厚植生态根脉,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的样板区;二是精准识别空间特征,打造秦岭北麓生态空间系统治理的先行区;三是深入挖掘华山、楼观台、太白山、秦岭栈道等文化内涵,打造秦岭祖脉品牌,构建中华文化标识核心区;四是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美丽经济,建设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示范区。 (二)在空间布局上,突出“三区、百纵、多点”格局。从秦岭北麓多向空间维度的实际出发,在空间布局上,规划“三区”即秦岭国家公园区、秦岭北麓秦岭保护区(秦保条例范围)和外沿控制区(S107省道和G310国道以南区域)。“百纵”即秦岭北麓302条沟峪。切合沟峪现状,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制定生态修复计划,靶向施策。“多点”即重点峪口和社区建设,着力提升峪口社区生态环境,发展美丽经济,对标国家公园建设要求,改造入口社区设施,完善服务功能,提升环境质量。 (三)在推进举措上,推进“七个建设”。一是建设“林文旅协同”示范窗口。位于秦岭北麓的楼观台是老子著述《道德经》、讲述“天人合一”哲理的地方。以楼观台森林公园、秦岭国家植物园、秦岭四宝科学公园为依托,建设秦岭北麓生态文明示范窗口;二是建设监测管理体系。落实林长制要求,全面提升资源保护、管控、培育、监测水平,加快实现网格化管理;三是建设生态保护修复体系。坚持“一峪一策”,根据交通道路、人为活动、生态旅游等情况,以沟峪片区为单位,因地制宜确立保护管控措施,确保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融合发展;四是建设精品旅游线路。打造“1+4+N”生态旅游模式(1个智慧网络管理平台、4个游客集散中心、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塑造美丽中国山岳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五是建设特色生态产业带。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谋划“三带”布局,即宝鸡特色种植带、西安多彩花卉带、渭南特色经济林带。六是建设特色村镇社区。以秦岭国家公园入口社区为重点,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村镇社区景观绿化提升改造,加快建设宜居宜游的森林乡村、美丽乡村;七是建设特色古道综合体。加强沟峪河道综合治理,依托古道文化资源,实施古道文化复活建设,促进古道人文生态景观高质量发展。 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守护中华民族祖脉,首要任务、关键阵地在秦岭北麓。西安、宝鸡、渭南三市构成秦岭北麓“一体两厢”大格局。西安市是1300万人口的国家中心城市,在秦岭北麓生态文明建设中负有扛鼎之责。西安中流砥柱,率先垂范,走在前面,宝鸡渭南两市迎头赶上,你追我赶,追赶超越,必将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让秦岭北麓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美景永驻,具有21世纪人类文明新形态标识意义的秦岭北麓生态文明示范带必成! 作者注:在关中人视野里,南山就是秦岭北麓。《诗经·小雅·天保》云:“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对陕西的林务工作者而言,秦岭北麓就是生态空间中的大熊猫,可亲可爱可敬!2021年7月17日于磨香斋。24日清晨最后一次修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