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陕西生态空间重要而独特,是唯一全境在黄河、长江干流之间的省份,南北横跨八个纬度、三个气候带,海拔从170米到3771.2米,降水从320毫米到1520毫米,生态空间复杂多样。为推动生态空间高效能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我们划分出九种类型: (一)自然保护地。包括整合优化后的202处自然保护地,以及未纳入整合优化的35处风景名胜区、19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处世界地质公园、1处矿山公园、2处自然保护点,面积约4000万亩。这是保护级别最高的生态空间,具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明晰的管控边界,健全的管理机构。各地各单位要严格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夯实管理机构职责,加快勘界立标,率先实现高效能治理、高质量发展。 (二)红线保护地。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以外的生态空间,包括自然保护地外全部的国家一级公益林地、秦岭核心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以及部分自然生态脆弱区、自然生态敏感区,约4000万亩。这是强制性保护、针对性修复的生态空间,要严格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落实管控措施,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生态生产力稳定增长。 (三)低密度森林。是郁闭度0.4以下的森林,约3000万亩。主要分布在白于山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秦岭、巴山浅山区,人工林占73%,多为中幼林。要以封为主,因地制宜、因林施策,合理确定封育类型、封育措施,提高郁闭度。靠自然力难以恢复的,采取综合抚育措施,封育、管护、补植并举,乔灌草结合,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 (四)灌木林地。是以灌木为主体且覆盖度大于30%的林地,乔木树种稀少,主要分布在长城沿线风沙区、白于山区和秦巴山区坡脚线,约3500万亩。其中,2000万亩一般灌木林要实施封山育林措施,选择适宜乔木树种进行补植补播,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正向演替;1500万亩特灌林要以退化林分修复为主,采取平茬复壮、更新改造等措施,增强生态功能,提升综合效益。 (五)未成林地。包括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宜林地,约4000万亩,是国土绿化的主战场,生态重建的主阵地,主要分布在毛乌素沙地、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关中北山等区域。对未成林造林地要严格落实封山禁牧制度,加强抚育管护,有效提升成林率。对疏林地要采取人工措施,促进自然恢复,形成乔灌草复合生态系统。对宜林地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加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技术攻关,消除绿色“天窗”。 (六)草地。全省草地约3300万亩,主要分布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关中陕南零星分布。我省草原沙化、退化、盐碱化现象严重,要摸清底数,开展监测评价,划定基本草原,全面推行封山禁牧,落实保护监管制度,遏制草原退化趋势,提高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改善草原生态环境。 (七)湿地。根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调查数据,我省湿地约460万亩,以河流湖泊为主。要严格落实《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全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贯彻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恢复湿地生态环境。加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建设、监测体系建设,提高湿地生态系统质量。 (八)沙地。全省沙化土地约2000万亩,99%在榆林。我省治沙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要继续弘扬治沙精神,持续开展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加强退化防护林和退化草原修复,优化沙区植被结构,巩固拓展治沙成果,推动高质量发展。 (九)经济林。全省特色经济林约2300万亩,主要包括木本粮油、干鲜果品、中药材、香辛料等。要加强标准化建园,主攻低质低产经济林改造,推进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亩产”“效益”双增长。 上述九个类型的生态空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扣除重叠覆盖,总面积为2.2亿亩,占全省国土空间的70%以上。生态空间生态产出直接关系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的尺度、力度和速度。各级林业系统要牢固树立空间意识,系统谋划,分类治理,挂图作战,全面提升治理效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者注:本文是在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迈好第一步, 挺进深绿色——以生态空间之治推进美丽陕西建设》的第二部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