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近日,前往汉中巴山进行生态保护修复和高质量发展调查研究,并留下了非同一般的深刻印象。 巴山是汉江以南的秦岭,是西北的东南、西南的东北,也是陕西的“南方”。陕西省在制定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时,并没有把巴山纳入,而是要求为巴山制定专门的办法。一个简单的原因是参与立法的人,多熟悉汉江以北的秦岭,而不太了解汉江以南的秦岭。 的确,汉江之南的秦岭,不仅在名称上叫巴山、大巴山,而且在地理、生态、人文上,与汉江之北的秦岭有着诸多的不同。最为显著的不同,莫过于山形地貌上,与秦岭的巍峨磅礴相比,巴山则是玲珑秀丽;其次是在降雨上,巴山范围年降雨在1000毫米以上,局部超过1450毫米,而秦岭范围年降雨在1000毫米以下,局部不足700毫米,由此形成与降雨量匹配的森林生态系统;第三,表现在历史文化上,巴山有更多的川渝味道,而秦岭更多的是关中道情。 在西乡县实地踏看了实施国家贮备林项目的有关情况,项目设计既栽植珍贵的树种,又栽种速生经济林,项目顺利落成后,不仅可以有效改善项目实施区生态质量,还可以较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随后,前往镇巴县调研生态脱贫工作,仁村镇的农民在退耕地上栽种了青花椒,这是一种常绿植物,即使在结满椒果的时节,也是满满的绿色。据说,青花椒是川渝火锅一族的最爱,他们愿意为种植青花椒的合作社每亩支付上万元的现金。当来到黎坝镇柳营村后,出来一个新的惊喜,让人眼睛一亮。这里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也仿佛是一个青山环绕、绿水潺潺的巨大的天坑。在巨大天坑的中央,是三千余亩即将成熟的稻田,周边点缀的是村庄农舍和莲花池,曲径和迴廊穿插其间,恰如路旁的一方巨石上所刻红色大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里的干部群众正在满怀热情,笑迎八方来客,努力探索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 其实,在考察调研的下一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坑。过去,我曾到访过巴山林场。但是,那个时候林业部门还没有接管地质公园,林场的职工也不知道那几个大坑是“宝贝”。今次前来,考察巴山天坑自然是一项重点工作。省上已经批准汉中市设立天坑群地质公园,由镇巴的天坑,西乡、南郑的天坑,共同组合成一个公园。汉中天坑群颇具胜名,2017年中国地理杂志曾宣称汉中天坑群是21世纪地理大发现。-我们考察的第一个天坑是圈子崖天坑。到现在我都没有弄明白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只知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坑,天坑所在的山脊海拔超过了2000米。毫不隐瞒,我对圈子崖天坑的记忆是模糊的,尽管认真的费劲的看了,还是没有能够看清楚天坑的真面目。我只是深深的记得,离开新修的道路,在遮天蔽日的密林中穿行了45分钟。我是第一次置身于这样密林之中,幽暗的林间小径上生长着稠密的巴山木竹,嵌入竹林的是长成丛状、干粗冠大的红桦树、山毛榉,以及能够开出无数朵花中西施的高山杜鹃,还有我不认得的深藏森林的生态密友。来到了天坑边缘,依然是不透光的密林,只能透过林隙探望天坑,深不见底,似是而非。正是这种神秘感觉,让我觉得这天坑,似乎就是自然帝留下来的神秘的大脚印。自然帝的这一脚踩下去,就是千年万年,生生世世。 我们考察的第二个天坑,就是在林场场部附近的天悬天坑。比较幸运,时值正午,阳光直射进入坑底,由此带回了坑底下的信息。然而,还是因为坑缘上的密林遮挡,直射的阳光似乎变成了天坑里的一层薄薄的白纱,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扑面而来。天悬天坑被称为世界最美丽天坑,原因是天坑口呈“心”形,每到深秋季节,坑口密林五彩斑斓,“心”形耀眼夺目。这也说明,坑口的密林,原本就是天坑景观的重要资源。引起了我的深思,这等小队人马的考察活动尚且难得观得天坑真容,未来之观光客兴奋而来如何满意而归呢?我们要在不破坏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的前提下,也许开展无人机服务,把无人机与游客手机链接,开启一种新的全景式欣赏自然帝大脚印的旅行体验。 考察调研的最后一站,也是最精彩的一站,就是前往汉中市南郑区碑坝林场,考察龙头山森林公园。之前,我曾在碑坝林场做过调研,但那时龙头山还是“野山”,没有道路,无法到达。在四川巴中光雾山考察学习时,曾远眺龙头山。去年秋天,龙头山森林公园开园,今次得以深入园区,置身其中,欣赏美景。与天坑是山体凹陷相反,龙头山是山体凸起,因状似龙头而名曰龙头山。站在公园门口,远望凸起的山体,突然感觉,如果天坑是巴山自然帝的脚印,这龙头山不就正像是巴山自然帝的靴子吗?巴山帝的靴子、巴山帝的脚印,这是何等妙趣的自然馈赠! 虽然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肄虐,但是这没有吓阻喜爱自然美景的人群。考察调研组一行乘揽车而上,夹杂在如织如梭的人群之中,沿着新修筑的栈道,空灵盘旋于山腰、山间、山顶,饱揽自然美景。数万年以来,不曾有人类的力量到达,巴山自然帝匠心独运、精心雕琢,方得今日之胜景。巴山帝的靴子,并不是单色素颜的,而是于悬崖绝壁之上,镶嵌了无数色彩缤纷的自然珠宝。这里有根植绝壁石缝、姿态各异的野山楂、柏树松木、高山杜鹃……不仅近处的生态珠宝一揽无余,放眼望去,远方的美景也尽收眼底。陪同考察调研的公园负责人介绍,公园四季皆美,春天百花灿烂,夏天绿色空灵,秋季彩练漫山,冬天水墨天崖…… 听着滔滔不绝的讲述,置身于绿色空灵境界的我,又在遐想那百花灿烂的春季、彩练漫山的秋天、水墨天崖的冬日……多年的职业生涯积累出的经验变成为一种直觉,这种直觉告诉我,如此多娇之美丽景色,是巴山帝经历数万年的精细雕琢,把年年岁岁的日月精华浓缩,是巴山帝的经典杰作、传世绝响。我们的祖辈,祖祖辈辈把巴山帝的经典杰作珍藏,不仅具有重要的自然价值、生态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当代的人,合力打开了珍藏已久的宝典,阅读生态书卷,饱揽自然风光,尽享文化盛宴。但是,无论是巴山帝的靴子,还是巴山帝的脚印,祖代深藏并完整的传给了我们,我们没有独享之权利。我们的子孙后代、世世代代,要公平的享有……保护与开发,开发与保护,开发是代代相传的工程,保护是代代相传的工程,我们开发、我们保护,我们把保护与开发一肩扛起,把自然帝馈赠的珠宝世代相传下去…… 注:本文作于2020年8月29日上午前往榆林途中,8月30日上午进行了文字修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