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因不堪环境污染重负关停矿山、水泥厂的安吉余村调研,肯定余村从“石头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型思路,并讲到“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都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访吉安余时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论”光辉照耀中国生态文明,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推动建设美丽中国迈出雄健步伐,昂首挺胸进入新时代。 2020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提“两山论”15周年纪念日。对新时代林业人来说,这是一个值得隆重纪念的日子。我们举行“两山论”15周年座谈会,就是重温“两山论”,交流心得体会,更好地用“两山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两山论:永葆生机活力的理论法宝 早在2006年,习近平就指出:这“两座山”之间是有矛盾的,但又可以辩证统一。可以说,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只有“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怕没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 “两山论”提出后,随着实践发展,不断续写新篇,丰富内涵,彰显非凡的生命力。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同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演讲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4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2016年1月,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平利县考察时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是“两山论”最新发展,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关系。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同时,党的十九大把“两山论”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由此,“两山论”成为我们党新时代治国理政制度化的理论学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行动指引。 两山论:生态空间治理的政策基石 “两山论”问世后,深刻影响到中国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向。在“两山论”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五大新发展理念中各占重要一席。以“两山论”为引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政策体系已经形成,日趋完善。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为“绿水青山”量身规划出“生态空间”。 推行国土空间规划后,森林、草原、湿地、荒漠、自然景观,一并划入了“自然生态空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在生态空间。绿水源自青山,青山源自森林。善治国者必治水,善治水者必治山,善治山者必兴林。兴林治山,国之大者。新时代林业人是活跃在生态空间上的生态卫士、生态绿军。林业部门工作的全部内容,就是在生态空间上践行“两山论”。“两山论”是生态空间治理、生态空间绿色革命的政策基石。 陕西处在全国的中心地带,有中央山脉——祖脉秦岭,有黄河、长江两大母亲河流域。“一山两河”是陕西地理符号。陕西是全国唯一全境处在黄河、长江干流之间的省份。大秦岭是中华祖脉、中央水塔,陕西秦岭是大秦岭之芯。黄河、黄土高原的心脏地带在陕西。陕西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空间,突出体现为一个“芯”字。陕西是为全国提供生态产品、生态服务之“芯”。 践行“两山论”,就是要从陕西实际出发,立足于森林、草原、湿地、荒漠、自然景观“五大阵地”,决胜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重建、生态富民、生态服务、生态安全“六条战线”,夯实智能、人文、资金、制度、组织“五项保障”。践行“两山论”,就是要推进“生态空间上的绿色革命”,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本质上就是要提供数量更多的绿水青山、质量更高的绿水青山、生态功能更强的绿水青山。 两山论:推动生态革命的思想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可见,在这个“生命共同体”中,绿水青山是源头活水,是生命根脉。 加快新时代生态革命,我们已经制定实施了《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生态空间治理十大创新行动》,还将制定实施《长江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新时代林业部门全方位实践“两山论”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 在生态保护方面,积极推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秦岭国家公园建设,配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打响“青山保卫战”,对“永久生态空间”实行最严格保护。在生态修复方面,持续开展封山育林、飞播造林、退耕还林,实施封山禁牧、防沙治沙、荒漠化治理,推动全省自然生态空间由“浅绿色”向“深绿色”转变,让“一山两河”的每一株草、每一棵树,都成为出色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拦截泥沙的“生物坝”。在生态安全方面,以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生态空间资源管控为重点,分级负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常态监管。 新时代新气象新使命新作为。新时代林业人“奉绿水青山之命,举生态空间之治”。我们要坚持不懈,以“两山论”为指导,深刻认识空间特点、区域特点。要把“两山论”贯穿到“十四五”规划始终,包含在思路中、目标中,体现在原则上、措施上。要探索建立“绿水青山指数”,从量化的角度反映、衡量我们的工作,以绿水青山指标为导向,把工作做的更细更实更深入,将生态空间上的这场绿色革命不断引向深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陕西自古以来就是生态环境优美之地。”“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习近平总书记的家乡在陕西。在践行“两山论”上,我们务必一马当先,走在全国前列。要自觉学深悟透“两山论”,用“两山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真正让“两山论”成为理论法宝、政策基石和思想伟力。要切实搞好“政治强、业务精、形象好”生态绿军建设,提升生态绿军战斗力,当好秦岭生态卫士,黄河、长江生态卫士,奋力谱写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新篇章。 注:本文是在陕西省林业局纪念“两山论”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发表时进行了文字修正和段落调整。本此发言中提到:一株草、一棵树,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拦截泥沙、固碳滞尘的“生物坝”。青山披林草,绿水出青山,根在“生物坝”。“生物坝”是绿水青山的根本所在,自然也是生态空间治理的核心概念。“生物坝”这一概念,值得我们林业工作者深度研究整理,也值得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在某种意义上,推动生态空间上的绿色革命,就是建造无数的人“生物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