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沈浩同志“惠农之心”
党双忍
今天很累,本没有打算写东西。但《新农村建设》杂志社的同志下午见面,要我写一点关于学习沈浩同志的东西。“一诺千金”。既然答应人家了,就应该努力兑现才是。
说实话,写点什么东西呢?我心里确实没谱。沈浩同志的事迹感人,我读过看过。我觉得,沈浩同志能够做出那样重要的选择,真不容易,真不简单。要是换了我,我可能做不到,至少没有他做得那么好。所以,我得好好向沈浩同志学习。但是,究竟向沈浩同志学习些什么呢?我想,当然不一定是去那一个村任职,而应该是学习他那一颗强烈的“惠农之心”。现在,缺少“惠农之心”的人可真不少啊!
说起“三农”,大家都知道农业脆弱,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这是当今时代,转型中的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但是,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其实,很简单,因为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过程中,农民拥有的少,没有的多,得到的少,失去的多。
农民拥有什么呢?农民拥有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土地,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产业,自身的劳动力,以及增收致富的迫切心情,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农民又缺什么呢?农民缺的东西很多,农民缺发展资金,缺市场理念,缺科学知识,缺技术信息,缺生意门路,缺社会关系以及很多市场化的发展资源。
谁拥有农民所稀缺的资源呢?当然是城里人。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也是多年实施城乡差异化战略,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积累了充裕的资金、知识技术,以及较多的发展机会。目前,城市所讨论的资金流动性过剩,知识爆炸,信息爆炸,这个泡沫,那个泡沫,似乎都与农村“不相干”、“不搭界”。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宅基地,以及辛辛苦苦了一辈子攒的钱盖的房子,连个像样的产权证明都没有。
农村所缺少的,正是城里所充裕的。城里所丰裕的资源如何才能流向农村?我坚信,最基本的仍然是有效运作的市场机制。但是,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发育发展过程。也就是说,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需要加以时日。正因为如此,中央做出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政策的决定,用“有形之手”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标志着中国城乡发展政策的大转型,意味着中国将结束城乡“二元”治理结构的时代,进入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时期。
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政策,关键需要有“惠农之心”。只要有“惠农之心”,就会采取各种举措,利用各种途径,想尽千方百计,促进资金、知识、技术、信息以及发展机会等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沈浩同志有着一颗强烈的“惠农之心”,所以沈浩同志到小岗村去了,把他所拥有的城市资源带到了小岗村,促进了小岗村的建设和发展,为小岗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得到小岗村人发自内心的拥戴。
现在,缺少“惠农之心”的人不少。他们不喜欢“以工促农”,不是想法设法让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而是一门心思要求土地进城、农产品进城;他们不喜欢“以城带乡”,不是打开城门欢迎农民分享工业化、城市化的成果,而是一味人为设置各种各样的门槛阻挡农民、歧视农民、排斥农民。在他们眼中,农民低人一等,天生就应该受穷,过苦日子,不能与城里人平起平坐。还有一些原本的农村人,进了城,当了官,掌了权,心里就忘记了农民,记不起为农民办一些实事、办一些好事。
对农民缺少感情是一个大问题。不少城里的人,习惯了城市安逸的生活,受不了作难,吃不了苦,不愿意去农村工作,不愿意到贫困的地方去,哪怕是短暂的扶贫帮困也不愿意。能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人越来越少。甚至,有人把到农村去工作视作去受惩罚一般。有些人以为,只要给农村以资金支持就够了,没有必要再派干部去农村工作。其实,农村更需要的是干部所能带来的观念、知识、信息以及社会关系等可以持续发展的城市资源。宝鸡市之所以把“三代三进三促”活动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就是这个考虑。让“三代三进三促”为统筹城乡发展架起一座浮动的桥。
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机制,需要更多像沈浩同志一样有“惠农之心”的人。向沈浩同志学习、向沈浩同志致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