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成为“千古一帝”。刚刚成为皇帝的秦始皇,除在制度上推进统一外,也开始了一系列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人们熟知的修筑秦长城,建设秦直道等;再比如,实施大咸阳城计划,在渭河北岸修筑六国宫殿,在渭河南岸修筑信宫、阿房宫等。还有,就是史无前例的修筑巨大的上林苑。按照秦始皇的想法,东至函谷关,西至陈仓,在整个关中建设大园林,也是真正意义的关中大地园林化。因设想过于庞大,近乎于是天方夜谭,大近臣急忙劝谏,经劝谏秦始皇改变了计划,压缩了规模,集中在上林苑下功夫。 其实,早在秦上林苑之前,渭河南岸曾是宗周都城所在。周室在此曾建设有关中最早的园林,包括灵囿、灵台、灵池和镐池。诗经中有诗歌《灵台》,描述了周文王在此游憩的景象。镐池,在西周镐京,今西安市丰镐村西北洼地一带。池水经由滈水,北注入渭。汉武帝在池南凿昆明池。唐贞观中,丰滈二水入昆明池。唐以后湮废。《三辅黄图》:“镐池在昆明池之北,即周之故都也。”也有人说,汉武帝在镐池基础上,开挖了昆明池。 秦孝公12年,即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采纳商鞅建议,自栎阳迁都咸阳,在渭河北岸进行都城建设,在渭河南岸周代园林基础上进行相应规划布局和园林建设,一些宫苑也发展到渭河南岸,比如章台、上林苑。秦惠王即位后,励精图治,进一步实施以咸阳为中心的宫苑计划。秦上林苑最著名的建筑是阿房宫。后人多以为阿房宫为秦始皇所建,其实早在秦惠文王时期即开始了阿房宫建设,后来秦始皇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据《三辅黄图》序:“惠文王初都咸阳,取岐雍巨材,新作宫室,南临渭,北逾泾,至于离宫三百,复起阿房,未成而亡。”据《三辅黄图》载:“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南宋程大昌《雍录》载:阿房“未为屋,先为城,城成而人为呼名阿城也。”阿城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五步(合2297.65米)。墙高八尺(合1.86米),上宽四尺五寸(合1.05米),下宽一丈五尺(合今3.5米),上狭下阔,坚固异常。阿房宫殿屋被项羽焚毁,而阿城至汉唐犹存。 秦昭王时期,建设了长杨宫。长杨宫也是上林苑的最西界。《三辅黄图·秦宫》:“长杨宫在今盩厔县东南三十里,本秦旧宫,至汉修饰之以备行幸。宫中有垂杨数亩,因为宫名;门曰射熊观。秦汉游猎之所。”水经注:“东有漏水,出南山赤谷,东北流经长杨宫东,宫有长杨榭,因以为名。”长杨宫遗址在周至县终南镇东南三公里有竹园头村,村南有地名圪垯顶。原有高达3米多高大型夯土台,出土过很多秦代砖瓦。 渭河南岸的兴乐宫,也是秦代建筑,具体建设年代不详。公元前207年,秦咸阳城被项羽烧毁。次年正月,项羽在鸿门封诸侯,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同年八月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司马欣投降刘邦,刘邦都栎阳,令萧何辅佐太子坐镇,经历四年楚汉战争,刘邦灭项羽。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娄敬说曰:“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众可立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故地可全而有也。”这时,因秦代建筑已多毁于项羽之手,刘邦只得重修秦兴乐宫,并将其更名为长乐宫。刘邦迁都长乐宫,开始汉代长安朝政。汉高祖七年,在长乐宫基础上建成了未央宫。惠帝元年(前194年)修筑长安城墙,惠帝五年城墙修筑完工。 秦始皇的大咸阳建设计划,包括渭河北岸和渭河南岸两部分。渭河北岸包括咸阳城、咸阳宫和秦始皇增建的六国宫;渭河南岸包括了上林苑及其有关宫殿。秦始皇27年,即公元前222年开始经营渭南。《三辅黄图》记述:“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而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渭南信宫与渭北咸阳宫构成南北呼应格局,构成大咸阳中轴线,宫苑沿此中轴线向渭南延伸转移。咸阳宫是“紫宫”星座的象征,也是实际上的“天极”。以咸阳宫为中心,构筑大咸阳宫苑集群。 阿房宫在信宫南侧,后来秦始皇大规模建设阿房宫以替代信宫。一直处于在建中的阿房宫是上林苑的中心,也是大咸阳的几何构图中心,也是渭南的政治中心。《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三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官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表南山之巅以为阙”意味着以终南山为大咸阳的城郭南缘,可见气派之大,无与伦比。在规划设计中,渭南宫殿由蜘蛛网一般的甬道、复道相连,室内通达,无需经过露天。 这有点神秘兮兮,行至不定,飘忽若仙,这是秦始皇迷信神仙的外化。《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2年(始皇35年),卢生说始皇曰:“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可得也!”劝始皇隐其行踪,以求所谓“真人”及“不死之药”。这说辞受到始皇高度重视:自称“真人”而不称“朕”,将自己经常去的地方连成一片,严禁私暴行迹。“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中间一次有人泄密,又查不出“案犯”,始皇竟将所有在“案发”现场者捕杀。 也许正是因为神秘兮兮害了大秦,注定了秦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但秦代园林建设不输于任何朝代。《历代宅京记》记载:“咸阳北至九嵕、甘泉,南至鄂、杜,东至河,西至汧、渭之交,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木衣绨绣,土被朱紫。宫人不移,乐不改悬,穷年忘归,犹不能遍。”短短12年关中离宫别苑多达百余处。不仅如此,秦代还开创了我国“一池三山”的造园形制。相传,我国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其中有仙山楼阁、珍禽怪兽、奇花异草,以及长生不老之药,此乃“仙境”。秦始皇想入海登仙山,未能成功。退而求其次,他在园林中挖池筑岛、摹拟海上“三神山”景象。中国园林以人工堆山的造园手法即由此开始。《元和郡县志》载:“兰池陂,即秦之兰池也,在县东二十五里。初,始皇引渭水为池,东西二百丈,南北二十里,筑为蓬莱山,刻石为鲸鱼,长二百丈。”兰池宫是史书载以求仙游赏为目的的秦代园林艺术,是园林建设最早筑山、理水之并举,也是最早出现的园林石刻艺术。 上林苑是皇家园林的杰作,以后各代沿袭秦制,建设自己的上林苑。秦上林苑内,森林葱翠,树木繁茂,时而有野兽出没,则是皇帝射猎之物。凶猛的野兽,被关进了“笼子”,因此上林苑内有狼圈、虎圈,在一旁修筑台、观之类建筑,方便皇帝亲贵观赏。过去与现在的园林有所不同。在过去,园林中树木多,属于“树木密集型”园林,且相当多的树木是自然生长的树木,人们在集中连片的树林中营造建筑。这时,在树林中的人工建筑是园林中的亮点。后来,人工建筑的密度增加,集中连片的树木越来越少,特别是天然的树林越来越少,而人为建筑越来越多,且群体越来越大,在密集的建筑群中点缀树木,集中连片的树林成为园林亮点。可以说,过去的园林是在树林中治山理水置建筑,现在的园林是在建筑中造山引水栽植树。 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在渭南布局上林苑,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亡,秦上林苑建设持续了140年。经过140年建设,秦上林苑究竟有多大?至今,似乎没有定论。程大昌在《雍录》中表述:“秦之上林,其边际所抵,难以详究矣!《水经》于宜春观曰:此秦上林故地也。《史记》载上林所起曰: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则宜春、阿房皆秦苑故地也。”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秦时建宜春宫,最为皇帝在宜春苑内游赏、游猎时歇憩之所”。《三辅黄图》:“宜春宫,本秦之离宫,在长安城东南杜县东,近下杜。”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宜春苑所在即今日曲江池。如此,秦上林苑的大体范围是,以田峪河为西界,以终南山麓为南界,以曲江池为东界,以渭河为北界。这个范围,比已经远去的周代皇家园林,即灵囿大了许多。然而,它却比后来皇家园林,即汉上林苑小了不少。秦始皇的上林苑已经不小,却远不如汉武帝的上林苑大。 (下一文即是“汉武帝的上林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