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湛露》出自《诗经·小雅·白华之什》。这是一首描绘王室贵族宴饮的诗歌。宴饮在夜间,大宴必至夜深。夜深户外露重,宗庙外萋萋芳草,建筑物四围遍植杞棘一类灌木,近户处是扶疏的梧桐、山桐子一类乔木,深秋季挂满果实,这一切笼罩在夜露之中。“白露”“寒露”为农历八、九月节气,“湛湛露斯”,夜露甚重,可知天气晴朗,明月当空,繁星满天,厅外祥和静谧,厅内觥筹交错,人们沉浸其中。君曰:“无不醉”。宾卿皆兴,对曰:“诺,敢不醉!”“不醉不归!”这是一幅优美的“清秋夜宴图”。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湛湛露斯,在彼丰草。厌厌夜饮,在宗载考。 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 湛湛:露清莹盛,厚重的夜露。斯:语气词。匪通“非”。晞:干、干燥。厌厌:安静、安逸。宗:宗庙。载:充满。考:假借为“考”。敲,击。杞棘、:枸杞和酸枣,皆灌木。显允:光明磊落而诚信忠厚。令:善美。桐:古指梧桐。椅:山桐子木。离离:犹“累累”,“实垂之貌”。岂弟:同“恺悌”,和乐平易的样子。仪:仪容,风范。 《湛露》描写周天子设宴招待朝见的诸侯,表达一种接遇礼仪。《左传》文公四年载:“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为赋《湛露》。诗以露不遇太阳不干,兴不醉无归的意思,但臣守礼节,虽天子言不醉不归。这种宴会不过是一种礼节的陈设,所以“君通情务心醉,臣守官,务遵礼。”《湛露》4章64个字,勾勒出四幅夜宴连环画。 第一幅:不醉无归。 夜宴刚刚开始,浓浓的夜露登场,夜晚凝静,宾主欢宴,不醉不归,就像夜露不见太阳不会干。 第二幅:在宗载考。 夜宴走向高潮,静谧的夜晚,从宗室传来悠扬的和乐之声,就像厚重的夜露,润泽繁盛的草木。 第三幅:莫不令德。 夜宴高潮迭起,光明坦荡的君子,美善德操响彻四方,就像厚重的夜露,浸润着杞柳,浸润着酸枣。 第四幅:莫不令仪。 夜宴走向尾声,恭敬谦逊的诸侯,酒后不失优雅风度,就像笔直挺拔的梧桐树,枝头挂满果实的山桐子。 究其深层意蕴,宗庙的丰草、杞棘和桐椅,依次隐喻宴饮由起步走向高潮。最重要的意象“湛湛”之“露”,更隐喻了君子恩泽四方。 在《诗经·大雅·卷阿》中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我们祖先看见凤凰也就看见梧桐,在中国文人心里,凤凰与梧桐在一起,同为华丽,同为高贵,同为品性。读罢《湛露》,想起唐初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声远传并非秋风传送,而是“居高”自能致远。其中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突出了人格之美,人格的力量。由此观之,自周代以来,梧桐树就代表了君子的高洁品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