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三年来,写作一连串“树文章”,将其连成一体,竟是40万言书。起初文章,多以“有名之树”独立成章,突出树的文化品性,瞄准目标是“树文化”。因此,一开始就有将书名定为《树文化》的意愿。后来,扩充写作了树与林业、树与森林、树与生态等内容,“树文化”似乎涵盖不了了。有鉴于此,便有了将书定名《走进树世界》的意思。尽管觉得《走进树世界》这个名字不理想,一时也想不出更好的名字来。再后来,从文明演进的角度,写作出一系列文章来,可提炼概况为《树与文明》,这也是一个不错的书名。 写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不断写作,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认识,越来越觉得树与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的认识所及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学习、研究、写作越深入,越觉得自己“知识短缺”、“本领恐慌”。人是自然的娇子,树也是自然的娇子,人与树是大自然的神奇组合。然而,树木可以生存和发展于“无人的世界”,人只能生存和发展于“有树的世界”。而事实上,人与树共处“地球村”,共享一个地球。只不过,有些树与人“分地而居”,处在纯天然、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系统中,这便是原始森林、完整森林中的树,也是生态之树。有些树与人“同室而居”,处在人工构建的生态系统中,这便是人们生产生活在其中的经济林、景观林中的树,也是产业之树、园林之树。 生态之树,大多是建构生态系统的无名英雄,也即因与人“分地而居”成为“无名之树”,自然缺少文化气息。产业之树、园林之树,因与人“同室而居”,沾染了人的气息,获得浓郁的人文色彩,这便是“有名之树”。树的世界是“无名之树”与“有名之树”共同支撑的世界。“无名之树”是生态英雄,“有名之树”是文化功臣。因与树“同室而居”,在人文建构中便离不开树的因素,也即“树要素”。树的性质深深地浸透于文化构建过程中,不同的国度占据不同地理空间,拥有不同的“树要素”,不同树的气质和不同人的气质交相辉映,不同的树性文化随之而来。中国人与中国树“同室而居”,中国树是中国人文背景,中国文化包含中国树要素,中国树的气质深深地浸染着中国文化。这便是“树性中国”。至此,以《树性中国》做书名似乎顺理成章! 为这本书冠名,我纠结了好一阵子。关心我树文章、分享我树文章的朋友也有不少,我很感激。最近,我言明纠结,并将其置于微信朋友圈,请求大家出主意,一起给书起名字。朋友圈有不少好朋友,也是知识达人,发表了真知灼见。发表意见的林业人,多数赞成使用《树文化》的书名,也有人支持使用《树与文明》的书名。来自林业外的人多数赞成以《树性中国》做书名。有的朋友“另辟蹊径”,建议将书名定为《树与中国文化》,也有《树“立”中国》,以及《树里的中国》、《树·文明·中国》、《中国树》,以及《树》、《树之道》、《树性·树品·树道》、《树木利人》、《树幸天下》等等。仔细研读这些建议,觉得都有道理,而且每一建议都抓住了书中的一个关键。之所以将其一一列出,也就是想让读者更好阅读和把握书中内容。 大约在7万年以前,人类大脑发生了“巨变”。由此,人类获得了“讲故事”的能力。正是“讲故事”的能力,使人们将复杂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进一步获得“远见卓识”。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本书就是讲述了许多“树的中国故事”,也是“中国树的故事”。这些树故事也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中国树故事,走进历史,观照当下,可以丰富中国知识,增加中国记忆,推动中国创新。因此,正如多数人意见那样,本书名称一定要有“树”,一定要有“文化”,一定要有“中国”。最近,仍有朋友发来微信表达意见,觉得《树性中国》比较拗口,建议使用《中国树文化》或《中国树故事》。我倾向定为《中国树文化》。也许这不是所有朋友的期待,却是所有朋友智慧的结晶。当然,我将在与出版社协商后,做出最终的决定。如果将书名定为《中国树故事》我也不反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