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没有树,就没有森林。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树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体。以树为主体,植物、动物、微生物,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在人类文明之先,地球一切皆自然,广披绿装,森林浩瀚。森林生态系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资本和根基。威廉·麦克高希子在《世界文明史》中称:“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代中国、古希腊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这五大文明发源地,几乎分布在世界同纬度地区,无不得益于茂密森林的庇佑。 中国上古时代,以至夏商周时期,黄河流域森林密布。中华文明就发端于这茂密的森林,兴盛于这茂密的森林。古文明时期,森林与人类共处一室,人们过着“森林牧歌”般的生活。现今的农田、村庄、城镇,在古时全是森林。比如,今日之西安城,在秦汉时期尚是皇家的森林公园——上林苑,秦汉两朝的皇亲贵胄在这里打猎游玩。在文明兴起之后,多途径开发利用森林,特别是耕种需要,毁林开荒,可谓“田进林退”,天然森林收缩地盘,悄然退缩,直至退守人迹罕至的深山、高山地区。“田园牧歌”替代了“森林牧歌”,最终推动了森林与人分地而居。 人是自然界进化的最顶级的动物,树则是自然界进化的最顶级的植物。人与树,是自然进化的杰作,也是森林生态系统进化的杰作。上古时代,树是森林中的树,人是森林中的人。在偌大的森林生态系统中,人与树“相依为命”、“互利共赢”、“和谐相处”、“和谐相悦”。这时的莽莽森林,可以称之“原始森林”。树木的花果、叶芽和寄生物是人的采集对象,树林的飞禽走兽,以及林下的鱼虫是人的捕猎对象。人们的食宿皆与树为伴,仰仗于树,取之于树,并在茫茫林海中玩耍嘻嘻,自由自在,悠哉游哉。森林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的全部依赖,也是全部资源。天赋森林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家园,也是精神生活的家园,这就是人类的“森林化时代”。 人类进入农业化时代以来,上述一切发生了根本变化。人类悄无声息地改变着自身的状态,也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森林版图,改变着地球陆地面貌。经过长期的采集与狩猎,人们获得了至为宝贵的经验,开始种植由采集而来的那些富有营养又易于栽培的植物,使其称为作物、庄稼;开始饲养由狩猎而来的那些性情温顺又适宜围栏养殖的动物,使其成为家畜、家禽。其中,有一部分树木,被人类“驯化”,成为果树、花木,这便是最初的“园林”。以生产食物为主的园林,可谓是“生产性园林”;以游憩观赏为主的园林,可谓是“观赏性园林”。技术进步,食物改善,人口增加,反过来需要种与养的地盘更大,进一步推动焚林垦殖,如此前赴后继,将森林源源不断地转换成了耕地、田园、农舍。 为了构筑农家、农舍、农具,人们砍伐森林中的树木,以获得“木材”。最初,砍伐的速度与森林修复的速度相当,一边砍伐一边修复,倒也相安无事。后来,砍伐的工具进步,砍伐的速度加快,森林修复跟不上,天然林能够提供的木材越来越少,从森林中获得木材的成本越来越高,这时人们开始营造以获得木材为主、能够很快长出林木的树林,这便是后来所称的“用材林”。 为了将“生米做成熟饭”,以及取暖、烧制陶器、金属冶炼,人们砍伐森林中的树木,以获得“薪炭”。温饱温饱,满足“温”,需要薪炭。起初,薪炭来自天然林。后来,天然林所能提供的薪炭越来越少,从中获得薪炭的成本越来越高,这时人们开始营造以获得薪炭为主的林木,并将其冠名为“薪炭林”。 人类文明逐步拓展,向天然林索取能力越来越强,耕地越来越多,人口越来越多,乡村和城镇越来越多,而森林资源越来越少,也就是树木越来越少。这时,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风沙侵袭、污染加剧等等,人们意识到森林的生态价值、环境价值,以及树木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由此,人们开始营造满足生态环境需要的“防护林”,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路林、护岸林等。 园林、用材林、薪炭林、防护林,多是“人工之树”、“人工之林”。这些成片分布的人工之树、人工之林,计算在森林面积中,计算在森林覆盖率的名义下,但这些林木只有森林的部分功能,不具有完整的森林系统功能,也即不是“完整森林”。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办大事”的优越性,力图恢复与重建森林,大规模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让受到过度砍伐严重冲击,已经“遍体鳞伤”的天然林休养生息,恢复生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让过度垦殖之地,复归森林版图。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等林业生态工程,采取封山育林、飞机播种、人工植树等途径,扩大绿色版图,森林面积迅速增加。这些新增加的森林,且不说其树龄幼小,树木的结构也很单调,只具有森林的部分功能,不具有完整的森林功能,与“完整森林”有“天壤之别”。 恢复森林面积不难,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不易。在人工推动下,树木可快速生长,树林可加速返回,但与树木、树林相伴生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却难以按照人类意愿如期还回。人们可重新见得树木,重新见得树林,却见不得往日的森林生态系统。在人类千般呵护、万般关爱之下,濒危动植物逝去的家园在回归,栖息地在扩大,庇护所在扩容。然而,已经灭绝的物种,必定是永远的逝去,再也回不来了!野生华南虎已经灭绝,森林植被改善并不能将其重新换回,人类只有在照片上一见威猛真容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森林“是可再生资源”,森林“可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其实很难自圆其说。森林生态系统的主体——树,其寿命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如北美巨杉,中国银杏、红桧,其寿命极长。森林演替是植物群落中最长的系列,从原生演替的先锋树种(灌木)开始,到成熟稳定的顶级阶段,通常要经过数百年时间。树木尚且如此,森林生态系统演化岂不需要更长时间?如此以来,消逝的森林生态系统,也许永远不会再回来!人类所能恢复与重建的森林,必定是一个有别于既往的伤口愈合后的森林,也是一个新的森林生态系统。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原始森林严重丢失的国度。有种观点认为,中国是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并列举出了一系列数据:中国土地面积占世界土地总面积7%,森林面积仅占世界4%,森林蓄积量不足世界总量3%。人均森林面积相当世界人均水平1/5,人均森林蓄积量相当世界平均水平1/8。这的确是如今中国的现状。但是,必须指出,在文明之先,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一样,也是一个森林密布的国家。有资料介绍,在周代以前,中国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经过3000多年持续开发利用,文明趟过了“森林之海”,森林淹没在“文明之海”。至新中国建国时,森林覆盖率降到了10%以下。这不足10%的森林,悉数在大山深处,多是遭砍伐创伤的残败森林,真正的原始森林、完整森林所剩无几,难得一见。仅存的原始森林、完整森林,保留在不发达的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随着原始森林、完整森林一起消失的,不只是原有的树木,还有与原有树木结伴而生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由此构建起来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残败的森林,意味着残败的森林生态系统,意味着残败的森林生态服务。我们曾经拥有茂密森林,如今不得不面对“残败森林”,不得不面对“森林缺失”,这是质量“残败”,这是数量“缺失”。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再度兴盛繁荣,我们为之高兴,为之庆贺!原有的树木,原有的森林,原有的森林生态系统,曾是我们生命之根脉、文明之根脉,这些根脉的丢失与残败,无疑是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令我们无不扼腕叹息! 现在,人们为了满足城市生活需要,建造了动物园和植物园。须知,陆地上三分之二的动植物以森林为家。原始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世界上仅剩20%的原始森林因为未遭工业活动的破坏而保持原状,仍然栖息着地球上三分之二的陆地动植物物种,包括一些濒危物种如大猩猩、红猩猩和灰熊等。原始森林,是生态功能完整的“天赋野生植物园”,也是生态功能完整的“天赋野生动物园”,是人们一往情深的“生态圣地”。什么是原始森林?一般来讲,原始森林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即(1)蕨类古裸子植物阶段。在晚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乔木、灌木和草本蕨类植物组成滨海、沼泽森林。鳞木和封印木达20-40米,造煤植物、热带孑遗树蕨是其代表。(2)裸子植物阶段。中生代晚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是裸子植物全盛时期。苏铁、本内苏铁、银杏和松柏形成裸子植物林和针叶林。(3)被子植物阶段。中生代晚白垩纪及新生代的第三纪,乔木、灌木、草本被子植物相继出现,形成各类森林植物群落。现在,教科书给原始森林的定义是:“天然形成的,未遭到人的破坏的完整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代表着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发育的顶级水平,其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复杂性和服务功能是人工林和次生林无法比拟的。”其关键词是:“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发育的顶级水平”以及人工林和次生林“无法比拟”。一般而言,人们述说的森林功能,也即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其本质是原始森林所具有的完整功能。人工建造的园林、用材林、薪炭林、防护林,只具有其中的一部分功能。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原始森林已经成为难得一见“生态极品”,“生态奢侈品”。真正的原始森林,全球所剩无几,更不必言说历史悠久的中国。加之,原始森林虽然概念清晰,但在人们有限知识视野里难以将其数量化,因此人们创造出一个与原始森林接近又便于度量的新概念,即“完整森林”,其全称是“完整森林生态系统”。 “完整森林”的定义是,未受到到人类活动显著影响、面积较大、较为完整的森林区域。“完整森林”包括原始森林,也即原始森林是“完整森林”,但“完整森林”未必全是原始森林。专家们认为,“完整森林”可以很好地反映目前地球陆地最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更重要是,“完整森林”可以基于遥感和GIS进行大尺度、大范围的识别。人们关注“完整森林”,主要基于五个原因:其一,“完整森林”生态系统支持着区域和全球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其二,“完整森林”可保持各层次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依赖“完整森林”生态系统。大熊猫、大猩猩、羚牛、虎、狼、豹、鹰、鹿等大型动物种群特别依赖“完整森林”生态系统;其三,“完整森林”可自主抵抗诸如火灾、风暴等自然干扰;其四,“完整森林”可帮助人们更好理解自然生态系统,保育、恢复和重建破碎化森林、残败森林;其五,“完整森林”能够有效实现自我保育、自我更新、自我演替、自我发展,也就是不需刻意的“生态修复”,以及人为的“生态建设”。 绿色和平组织宣称自己的使命是:“保护地球、环境及其各种生物的安全及持续性发展,并以行动作出积极的改变。”绿色和平组织在世界上第一次基于遥感技术综合评价了全球“完整森林”生态系统。其所用尺度有三:(1)面积大于500平方公里的森林;(2)近30-50年内没有受到明显人为活动干扰,包括砍伐、烧荒等林业活动和修建道路、居民点、水渠、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3)线性尺度不低于10公里,即其内接圆的直径不小于10公里,这一指标是防止其形状过于狭长。因长时间大规模采伐,中国的天然林已经遭受重创。根据绿色和平组织全球森林地图,中国未受侵扰的森林仅占国内森林面积的2%,集中分布于四川西部大雪山西侧、云南怒江州中缅边境地带、西藏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内蒙古最北端的大兴安岭、以及新疆最北端很小面积。 这些珍贵的森林生态系统理应受到人类的“最高礼遇”。1956年,全国人大通过一项提案:建立自然保护区。同年10月,国家林业部草拟《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并在广东省肇庆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有“自然禁伐禁猎区”、“自然保护地”等别称。自然保护区是珍贵、稀有动植物物种集中分布区,候鸟繁殖、越冬或迁徙停歇地,以及某些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集中地,是有典型性或特殊性的生态系统;抑或是风光绮丽的天然风景区,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或冰川遗迹、岩溶、瀑布、温泉、火山口以及陨石的所在地等。自然保护区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的“完整森林”。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自然保护事业加速发展。不少地方的砍伐树木的工人已经放下手中的斧头,就地转化为守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天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由森林“刽子手”转变为森林“天使”,这是无比神圣的变迁。然而,我们起步晚,是“新手”,我们做得很不够,也很不好。多数自然保护区独立建制,小而分散,庙小和尚多,保护不彻底不严格,注重数量轻视质量,注重名义轻视实际,不少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资源还难以用在“刀刃上”。 在工业化兴起之后,钢材、水泥、塑料大幅度替代木材,用材林生产压力得以缓解;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大幅度替代薪柴,薪炭林生产压力得以缓解。这“两大缓解”,无疑是森林福音、树的福音,特别是天然的林、野生的树,可以获得永久的自由。与此同时,对生产性园林、观赏性园林的需求有所上升,由“完整森林”所提供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需求呈大幅度增长之势。这“一升一长”,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林业发展“新常态”。生产性园林、观赏性园林、用材林、薪炭林、防护林、完整森林,因其功能有所不同,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各异。培育“完整森林”,营造“防护林”,向人们提供了清结的空气、干净的水、蓝天白云等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人人平等,免费享有。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在交易上不具“排他性”,一个人的消费不排斥另一个人的消费,加之难以进行交易计量,市场机制失灵,市场组织“无人问津”。因此,应将其作为全民消费的公共产品,生产成本由中央政府承担。观赏性园林,向人们提供了赏心悦目的游憩、观赏等社会服务,以及新鲜清爽的空气等生态服务,进入者人人平等,免费享有,虽可明确界定受益者,但交易计量复杂,市场机制不灵,应作为地方公共产品,其生产成本由地方政府承担。生产性园林、用材林和薪炭林,其所提供的是食物、薪柴、木材,完全是可用作市场交换的私人产品,产权交易关系明晰,市场机制运作有效,企业、个人等市场组织完全可以胜任,但是,考虑到树木生产周期长,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对其可能的外部负效益行为进行必要法制规范。按此,各行其道,各显其能、各尽其责,各收其利。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然会张冠李戴,左书右息,资源错配,效益衰减。 大约自2000年开始,中国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恢复与重建森林的重大工程。此后,森林面积大幅度增加,但这多是树木数量的增加,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尚不完善、不成熟。也算是另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能够始终如一,坚持50-100年,不折腾,不动摇,不松懈。中国天然林必将成为“完整森林”,实现“自我保育”,大家可以“既见得树木,又见得森林”。坚持50-100年,不折腾,不动摇,不松懈,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生态建设史上的伟大盛举,必将成为美丽中国坚实的森林生态支撑。我们心中向往的神秘的原始森林已经永远不再回来,但我们可以再度拥有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完整森林”。这是建设“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支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已经走过了森林化时代、农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即将进入生态化时代。在生态化时代,森林是可持续发展的森林,是“完整森林”。让我们为“完整森林”加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