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百果之宗,孝子烤梨。 占断天下白,压尽人间花。 果中甘露子,药中圣醍醐。 疼爱赋梨花,分离也甜蜜。 酥梨、雪梨、鸭梨、沙梨、白梨、沙果梨、花盖梨,概括为一个字,便是“梨”。 木之利也。 不知何年何月,古人造梨字。梨,字里字外,所涵道理,十分深刻,又十分简单。 仔细端详,梨字由一利一木组成,利在木上,木在利下。这岂不是通过一个字,清楚讲述了植树造林的道理:以树获利,植树获利,此乃林业产业、树木经济恒古不变的真谛,永存不二的法典。 利字当头,以利兴树,以树持利,利树双赢,这个道理,简单而深刻,质朴而厚道。栽植李树,以获李之利,栽植杏树,以获杏之利,栽植桃树,以获桃之利,栽植苹果,以获苹果之利,栽植梨树,以获梨树之利,古往今来,天经地义,道理其中,概莫能外。 当然,树木之利,可以是经济之利,可以是生态之利,也可以是精神文化之利。只不过,利之不同,受益主体不同,埋单主体也有所不同。 我的老家,是陕西蒲城。蒲城广植酥梨,以获取酥梨之利。蒲城酥梨,质量上乘,天下商户,有口皆碑。在我小时候,也就是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有一苹果园,老父亲曾是苹果园的园丁。那时,水果少之又少,苹果将要成熟时,在果园转一转,冷不丁吃上一个红苹果,多少天心里美滋滋。后来,引入市场机制,经过市场筛选,蒲城的梨比蒲城苹果质量高、效益好,由此推动果园升级换代,梨园替代了苹果园。这印证了“以树获利”的道理。 现在,家乡的苹果园不多了,而梨园成了气候。家乡流传一句夸梨好的俗语,叫“吃一口,流一手”。一口咬下,满手梨汁。在网上搜索可知:蒲城是“中国酥梨之乡”、“世界优等酥梨最佳生态区”。蒲城酥梨“大如拳、甜如蜜、脆如菱”。以“果大、皮薄、色亮、质脆、含糖量高、郁香爽口、耐储存”获得了“中华名果”之誉。 在中国,我的家乡是后期的梨乡,传统的梨乡很多,名气也大。安徽砀山梨,可谓是誉满天下。砀山县70%耕地植梨,有“中国梨都”称谓。吉尼斯纪录认定,砀山是全球最大集中连片梨果区。山东烟台长把梨、栖霞大香水梨、莱阳茌梨(慈梨)、莱西水晶梨和香水梨,蜚声海内外。河北保定、邯郸、石家庄一带鸭梨、雪花梨、圆黄梨、雪青梨、红梨,辽宁绥中、锦西、阜新等地鸭梨、秋白梨、秋子梨,山西高平大黄梨,甘肃冬果梨,四川雪梨,浙江、福建翠冠梨,库尔勒香梨,是传统,负盛名。 清明梨花起。 甲午马年清明时节,家乡的梨花开放已近尾声,苹果花刚刚盛装登场。徜徉果园,拍摄梨花、苹果花,心里踏实,心情陶醉。花美人美,美上加美。说实话,这次拍摄,彻底颠覆了我对梨花和苹果花的呆板印象。甚至感觉,以前别处所见、所拍之梨花和苹果花,无法与家乡的梨花、苹果花媲美。以至于我羡慕在家经营果园的哥嫂,劳作之余,兼享自然之美。我想,如果您身临其境,也一定会毫不吝啬的赞美梨花,赞美苹果花。 梨花盛开的时节,梨乡披上霜雪,银装素裹,俨然花的海洋,花的世界。真有“占断天下白,压尽人间花”的气势。梨花如雪,一簇簇、一片片压满枝头,开满晴空,那朵朵梨花,清纯无暇,玲珑剔透,美而不娇、秀而不媚,花蕊翻卷,层层叠叠,好象要把整个天空染白。 “梨花如静女,寂寞出春暮。春色惜天真,玉颊洗风露。”洁白的花朵,悄悄的开着,如同妙龄佳人卸却环佩,洗去铅华,白衣素面,淡淡妆,天然样,温婉贴心。回眸间,梨花又像是薄凉女子,白清如雪,玉骨冰肌,素洁淡雅,野性孤傲。此道是“雪作肌肤玉作容,不将妖艳嫁东风。” 杭州是南宋的都城,诗人吴惟信向我们描述了当年杭州西湖赏梨花的情境。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清明杭州“梨花万朵白如雪”,“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城市里的年轻人,有一半出了城,踏青寻春,笙笛呜咽,歌声袅袅,杨柳依依,南风拂面,一直到旁晚才回城里,喧闹结束之后,树林重回自然,重归黄莺。这让人想起唐长安城观赏牡丹的情形:“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梨花开在牡丹花之先,赏梨花是赏牡丹潮的序曲。 花后15-45天,果农要为刚刚诞生的小梨套上纸袋。套上袋子的小梨果,如同襁褓中的婴儿,免受病虫危害,阻止农药污染,也长得俊俏,由里到外“既好吃又好看”。每年春夏之交,套袋是梨乡主要农活。这段时间,妇女最忙,也最牛气。套袋是手工活,妇女手巧、在行,三五人一个“套袋小组”。今天张家梨园,明天李家梨园,后天赵家梨园,一园又一园。你帮我,我帮你,既有换工的成分,又实行计件付酬,以套袋数量“论票子”,现金结算,不拖不欠。当全部套袋后,郁郁葱葱的梨树,像是开满了米黄色纸质花朵,也是值得品味的梨乡风景。 百果之宗。 根据古籍的记载,栽植梨的历史已超过4000年。经过长期栽培,人们选育出诸多优良品种,《史记》、《秦记》、《西京杂记》、《洛阳花木记》以及《花镜》等典籍记载有蜜梨、红梨、白梨、鹅梨等,其名称沿用至今。诗经里有一首《甘棠》歌,记载了“甘棠遗爱”的故事。故事中的甘棠树在陕西省宝鸡市歧山县,有“召伯甘棠”石碑为证。召伯在这棵甘棠(即杜梨、棠梨)树下听讼理政,施惠于民。人们为了纪念他,保护这棵树,呵护这棵树,并勒石昭示后人。因此,这棵甘棠树,被誉为“中华第一梨树”。 长期以来,人们视梨为“百果之宗”。此说始见于《宋书·张邵传》:“邵子敷,有名于世。武帝闻其名,召见奇之,以为世子中军参军,迁正员中书郎。敷小名查,父邵小名梨,文帝戏之曰:‘查何如梨’?敷曰:‘梨为百果之宗,查何可比’?”文帝戏问,邵敷智答,一问一答,青史留名。 药中圣醍醐。 梨的果实,俗称“梨形”,近圆形,基部细尾部粗。不同品种的梨果,果皮颜色不同,一般多是黄绿色,抑或黄中带绿、绿中带黄,黄褐色、绿褐色、红褐色、褐色。梨果味美汁多,甜中带酸,富含多种维生素。梨可鲜食,亦可蒸煮食用、烘烤食用,也可制成梨脯、梨干、梨膏、梨酒,制醋及梨罐头等。 梨皮、梨叶、梨花、梨根,均可入药,具有润肺、消痰、清热、解毒等功效。有传统医家认为,梨是“果中甘露子,药中圣醍醐”。有研究发现,吃较多梨的人远比不吃或少吃梨的人感冒机率要低。有科学家把梨称为“全方位的健康水果”或“全科医生”。空气污染比较严重时,多吃梨可改善呼吸系统和肺功能,保护肺部免受空气中灰尘和烟尘的影响。雾霾频繁造访的时候,吃梨也是一种缓解危害的方法。 吃梨好处多,但多吃易伤脾胃。《本草衍义》言:梨,多食则动脾,少则不及病,用梨之意,须当斟酌,惟病酒烦渴人,食之甚佳,终不能却疾。 孝子烤梨。 我的大哥叫党双锁,是我家“首席孝子”,也是梨园经营能手和吃梨高手。他的胃一直不大好,前几年不吃“生梨”,只吃“熟梨”。每年一入冬,便给老寿星生火炉,他将“生梨”放在火炉的烤箱里,等将梨皮烤得黝黑,拿起来软乎乎时,也就是梨熟了,这时才吃。这样,胃口虽好,而牙口不好的老寿星,这时可与子孙们一起吃熟梨,也是一种天伦之乐。我把这种烤梨,叫“孝子烤梨”。大哥与老寿星吃了几年“孝子烤梨”,胃口好多了,也可以吃生梨了。 过去,我知道蒸梨吃,熬梨汤喝,在街滩上有冰糖蜂蜜梨,却从来没听说过烤梨。我不解地问:梨还能烤?大哥像个孩子似的,绘声绘色,比划着梨如何烤,如何好吃。烤好的梨,即“孝子熟梨”,像熟透的柿子,吃起来甜如糖稀,真是人间少有的美味。 经过几次“试吃”,我和爱人也都喜欢上了“孝子烤梨”。现在,在冬天每次回老家之前,总是提早向大哥报告,请他给火炉烤箱里放上几个“生梨”。等我们到家,“生梨”就差不多变成“熟梨”了。 梨园弟子。 乡下的梨园很多,故事也不少。但在中外梨园中,恐怕李隆基的梨园最出名,最风流,出类拔萃,非同凡响。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内,在太液池的南岸,成片栽植梨树,这便是唐明皇的“梨园”。 史料记载,唐中宗(705-710年)时,在皇家禁苑营建果木园,包括梨园、枣园、桑园、桃园、樱桃园。在果木园中,设有离宫别殿、酒亭球场,供帝后、皇戚、贵臣宴饮游乐。后来,唐明皇开创了开元盛世,他酷爱乐舞,将果木园中的梨园开辟为音乐、舞蹈、戏剧活动中心,也可称之为“中国第一所皇家歌舞戏剧艺术学校”。李隆基在梨园从事音乐创作活动,《霓裳羽衣舞》就是其集成创新成果。李隆基亲自在梨园执教,向梨园艺人(亦称“皇帝梨园弟子”)传习法曲。 李隆基经常指令翰林学士或谋士名臣编撰节目,贺知章、李白等向后为梨园编过节目。公孙大娘是梨园导师,杜甫应邀观看了公孙大娘编导的节目,观后写作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也算是观后感,咏叹公孙大娘舞姿豪迈奔放。诗曰:“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 后世将李隆基尊奉为“乐之祖师”。习惯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二十代孙,孔宙之子。因得罪曹相国,遭处死,夷灭全家。令人扼腕叹息。 孔融小时,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人夸神童。4岁时,背诵诗赋,知礼节,深得厚爱。十岁那年,孔融随父亲到都城洛阳。著名士大夫李膺也在京城,孔融慕名想见李膺,便登门拜访。守门人不肯放其入门,孔融便说:“我是李膺亲戚。”李膺问他:“你是我什么亲戚?”孔融道:“我祖先孔子和你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我和你也算是世交呀!”在场宾客无不称奇。 孔融让梨是一个真是的故事,也是一个经典的故事。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在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中,以六个字记载这个典故:“融四岁,能让梨”。 祸枣灾梨。 梨木和枣木比较坚硬,宜于雕刻,古时刻印书籍时多以枣木或者梨木做雕版材料。 在刻印的书籍当中,有些价值大,有些价值小,有些也是“滥竽充数”。刻印滥竽充数的书籍,等于是浪费资源,集中在浪费梨木、枣木上,相当于是把灾祸引向了枣树、梨树,也就是“祸及梨枣”。 这个成语出自清代大才子纪晓岚所著《阅微草堂笔记》卷六:“至于交通声气,号召生徒,祸枣灾梨,递相神圣,不但有明末造,标榜多诬,即月泉吟社诸人,亦病未离乎客气矣。”这等于是提醒人们,要写有价值、高质量的文章,以免浪费资源,嫁祸他人。 疼爱赋梨花。 梨花素洁,引发爱心和同情心,由此产生疼爱之意。白居易字乐天,号醉吟先生。在《江岸梨花》中,疼爱“孀闺少妇”,似乎既不“乐天”,也无“醉吟”。《江岸梨花》:“梨花有思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面碧纱裙。”从江岸一树盛开的梨花,联想到了白妆素面的孀闺少妇,几多清凉几多悲,几多相思几多愁。在《长恨歌》中,白居易又疼爱杨贵妃:“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用春雨中的一枝梨花,比喻杨贵妃流泪时的神态,惟妙惟肖。宋代赵福元《梨花》“玉作精神雪作肤,雨中娇韵越清癯。若人会得嫣然态,写作杨妃出浴图。”又如:“一树梨花百里春,冰霜无力减缤纷。淡装素裹晶莹雨,最似伊人薄泪嗔。” 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后的北宋文坛领军人物。东坡以七言绝句独步宋代诗坛。望着家门东侧一树如雪的梨花,禁不住写下《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叶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淡白色梨花如雪一般,嫩绿的柳条透露出浓郁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漫天飞舞,一树霜雪般的梨花平添了心中思虑惆怅,清明是一年当中最美的一刻,人生又有几度这样的时刻啊?只不过,苏轼这一回是疼爱自己。 分离也甜蜜。 岑参(715-770)是唐代边塞诗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其代表作。后人评价此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我以为,这首诗是一个“信息包”,将诗人塞外壮丽风光的全部观感包裹其中,处处刻画了异乡的浪漫气氛,把依依送别写得奇丽豪放。 最有意思的是,次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本为咏雪名句,却成为令人难忘的梨文化意象。其实,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还告诉人们,离别并不是愁苦与伤感的代名词。有时候,离别包含着激动,包含着喜悦,包含着希望,包含着未来。父母会满怀希望与喜悦送子女离家上大学,送子女送夫君离家去赴任。要望子成龙,必放子高飞。 也就是说,有一种离别是为了更好的团聚,是甜蜜的分离。梨与离谐音,梨隐含离别、告别之意。民俗文化中,在宴席最后要上“糖水梨”。这是以“糖水梨”来表达离开也是一种甜蜜的意思,以“糖水梨”祝愿即将离开的客人一切吉祥顺利,甜甜美美。每次从老家回来,大哥都不会忘记让我们带上一些梨。这梨,是甜蜜的梨,是下一次团聚的开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