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辋川是风景秀丽之地,也是王维的精神家园。王维半官半隐,隐居辋川,喜爱辋川,却又不得不离开辋川,去往长安。《辋川别业》绘制了回辋川的情境画卷,而《别辋川别业》则绘制了离辋川的情景画卷。 依迟动车马,惆怅出松萝。 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 依迟,因依依不舍而行动迟缓。元稹:“怅望悲回雁,依迟傍古槐。”王维“依迟动车马”的原因,在于“惆怅出松萝”。松萝,实在是个好东西,它是“生态美”的重要标志。在《诗经》里,松萝称女萝,《本草纲目》称松上寄生,《国药的药理学》称松落,《黑龙江中药》称树挂,《四川中药志》称天棚草、雪风藤、山挂面、龙须草,《陕西中草药》称天蓬草。松萝生于树干和树枝上,对环境要求很高,空气中有一点点污染就不能存活,因此它是最好的环境检测器。离开这样好的生态环境,当然依依不舍,当然惆怅不已。 妙句在“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青山绿水,先有青山,后有绿水,青山在前,绿水在后。如果不是青山,而是荒山秃岭,必然是浑水,是穷山恶水。别离青山,心中甚是不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论是进山,还是出山,山总是稳定不动的。而水则不同,进山的时候,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逆流而上”。而出山的时候,水与人同向,皆是“低处走”,是“顺流而下”。这时,好像绿水有情,流水送人。苏轼《梅花二首》:“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有流水相送,别离的人心中的乡愁更加浓郁。王维的这首诗,压根没有提溪流相送的事,但是相信读者从依迟、惆怅、忍别等关键词中已经感受到这层深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其如绿水何?”如此不动声色,一旦触发出来,蓄积的能量比直接铺叙深刻许多,生动许多。 其实,这是触景生情,情境交融的必然结果。在离开辋川的路上,映入眼帘的松萝、青山、绿水,直接触动,动笔记下,这是毫无雕饰、朴素无华的白描。思想深处也许很简单,还原了当时情境,也许很直观。由此,跨越千年,今人与古人实现了心灵沟通,灵魂互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