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距今6亿年前,我们今天称之为大秦岭的地方,尚是一片汪洋大海,即古秦岭洋。这时,秦岭洋的南北,尚是两个大陆板块。 距今4亿年前,地球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构造运动,在以苏格兰加里东山命名的“加里东运动”中,秦岭北部隆起并上升为陆地,秦岭南部(大巴山)仍沉浸在海水之中。 距今3.75亿年前,地球开始了新一轮造山运动,在以德国海西山命名的“海西运动”中,秦岭南部(大巴山)隆起并上升为陆地。至此,大秦岭全部浮出海面,呈现出完整的陆地样貌。 就在这时,如今称之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尚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相通,横贯欧亚大陆南部,气候温暖,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被称之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随后,广泛发生了(1)印支运动,(2)燕山运动和(3)喜马拉雅运动,合称“阿尔卑斯造山运动”。于是,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相继褶皱升起,沿“古地中海”形成了欧亚东西向巨大褶皱带,即“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阿尔卑斯造山运动”使贯通欧亚非三大洲的古地中海大大缩小,世界大陆和海洋大致形成了现今格局。三大造山运动发生在大秦岭西部,对大秦岭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印支运动”,改变了以前“南海北陆”的基本格局,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地理环境发展进程。 距今2.4亿年前,印度板块以较快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强烈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的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大秦岭与青藏高原结合部(四川西部、甘肃和青海南部)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 距今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了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由浅海转为陆地。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距今1.95亿年前,大秦岭彻底告别了浩瀚的海洋,四周皆是相连的陆地。至此,大秦岭已经显露出“中华脊梁”的雄伟身姿。之后,一系列造山“动作”,推动大秦岭日趋完善。在形态上,大秦岭居中,并将东西南北陆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大陆模样。也可以说,大秦岭以及青藏高原的崛起,最终完成了“中国大陆的统一”。 大秦岭形成早期,主要受到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挤压。这种来自南北方向的力量,推动大秦岭形成了东西走向的基本格局。因此,大秦岭像是中国南北大陆的一条“缝合线”。后来,在扬子板块、华北板块的基础上,从西南方向又加入了来自印度洋板块北移的强大力量。于是,大秦岭又“缝合”了中国西部大陆——青藏高原。也正因为受到多种力量的碰撞挤压,复杂的地质运动过程,形成了大秦岭复杂的地貌结构。 上述复杂的板块运动过程,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作“板块聚会”。山脉崛起,只是“板块聚会”制造出的气氛。大秦岭东部,即西汉水-嘉陵江(天水豁口)以东的大秦岭,主要呈现了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双方聚会”所制造出的气氛。大秦岭西部,即西汉水-嘉陵江(天水豁口)以西的大秦岭,呈现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印度板块“三方聚会”制造出来的气氛。这也是东秦岭与西秦岭样貌不尽一致的深层原因。 距今8000万年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发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脱离海洋成为陆地,地势宽展舒缓,平原广阔,河流纵横,湖泊密布。至此,包括昆仑山在内的青藏高原地貌格局也基本形成了。从崛起演进时间看,大秦岭形成在先,阿尔卑斯山居中,青藏高原在后。也就是说,与古老的大秦岭相比,阿尔卑斯山很年轻,青藏高原更年轻。 大秦岭与昆仑山走向一致,两者横贯为一体,东西长达4100余公里,可谓“一脉相承”。大秦岭-昆仑山无疑构成了中国大地的脊梁。因此,人们习惯将大秦岭-昆仑山视作中华龙脉的中龙、干龙。然而,单从地质年代来看,先有大秦岭,后有昆仑山。如果说大秦岭与昆仑山是“姐妹山”,那么,大秦岭一定是姐,而昆仑山只是妹。 2016年10月于磨香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