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自古以来陕西就是生态环境优美之地,历史上森林覆盖率曾高达60%。在秦代,关中有“陆海”之称,更有“金池汤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美誉。习近平总书记曾引述经典文献,称赞陕西优美的生态环境,赞叹秦汉上林苑的巨丽之美、唐长安乐游原的旖旎风光、秦岭主峰太白山的雄辉灵秀。周秦古韵,汉唐雄风,皆与陕西巨丽优美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然而,沧海桑田,因人口过载,而过垦过牧,曾经茂密的植被被损毁,全省森林覆盖率低点时跌至12%。特别是陕西北部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过渡地带,地势平坦,降水稀少,当原始植被摧毁后,出现极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因为生态环境恶化,黄土高原一幅黄沙漫漫、地瘠民贫的惨淡光景。由此,天生丽质的陕西,蜕变为荒山秃岭的“野山”,凄凉的“黄土高坡”,尘土飞扬的“八百里秦川”。 恢复森林,恢复植被,再造优美生态环境,重现天府之国胜景,一直是陕西人心中的梦想。20世纪下半叶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陕西进入了生态保护修复的时代,先后实施了大规模的造林绿化行动,以及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长江水源涵养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关中大地园林化,榆林草灌锁沙丘,延安黄土变绿海,秦岭绿芯展生机,陕西自然生态空间植被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初步实现了绿色全覆盖。 陕西省气象局利用卫星植被指数产品,分析了2000-2018年陕西植被覆盖时空分布变化。结果表明:2018年陕西植被覆盖度达本世纪以来最高值73.17%,陕西植被指数平均变化速率全国第三,植被指数在全国排名也提前了三位。植被盖度增加尤以陕北最突出,植被生态得到显著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持续转好。这样靓丽的结果,让陕西林业人的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草灌锁沙丘——榆林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这里曾经草场肥沃,牛羊肥美,统万城就是草原文明的经典杰作。20世纪中期,榆林仅存天然林60万亩,沙区植被盖度1.8%。长城沿线200多万亩农田牧场被流沙吞没消失,榆林城形同沙海“孤岛”,被迫3次南迁。老百姓“出门捂着脸、吃饭捂着碗”。榆林也因此成为阻挡西北风沙东越南侵的重要防线。 20世纪后半叶以来,陕西干部群众以“水滴石穿治沙,百折不挠造林”的精神,探索出“引水拉沙”“网格治沙”“障蔽固沙”“天地一体飞播造林”“樟子松六位一体造林”等治沙技术,涌现出牛玉琴、石光银、女子治沙连等大批治沙英模和造林大户。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取得的经济成就,也为沙区生态建设提供了厚实的财政基础,经过数十年艰苦努力,860万亩流动沙地基本消除,沙区植被覆盖度提高到60%,植被改善平均气候贡献率达38.6%。在2000-2018年全省植被变化指数排名中,榆林居第一位,达48.7%。这也让曾经深陷大漠之中的榆林,也获得一个追赶时代的时髦新词——榆林绿。 榆林绿是草灌锁沙的绿,是“久久为功、科学治理”得来的绿。与全省其他区域相比,榆林绿还只是浅绿,但这片浅绿,代表了塞上明珠的新生与未来。 黄土变绿海——延安绿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的心脏地带。历史上黄土深厚,森林茂密。隋唐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植被损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种一茬庄稼脱一层皮,下一场暴雨刮一层泥,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黄土高原的生态灾难,直接通过黄河向下游输送。因此,黄河泛滥成为华北“心腹之患”。199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到延安视察,提出“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16字方针。由此,正式拉开了中国退耕还林的序幕,延安也因此成为中国退耕还林草的策源地。“兄妹植树”代替“兄妹开荒”,并成为21世纪的新时尚。 延安是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全域退耕还林。经过20年不懈努力,完成退耕还林草面积1000多万亩,占国土面积20%。监测资料显示,延安实现了绿色全覆盖,其中森林覆盖率超过全省平均值,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13个县区,均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在2000-1018年全省植被指数变化排名中,延安居第二位,为26.9%。吴起县是退耕还林第一县,在全国率先实行全域退耕,率先实现应退尽退。从奥维地图上明显可见,吴起县具有清晰而完整的绿色边界,犹如退耕还林的一枚绿色奖章,非常耀眼。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在改善自身生态环境的同时,延安也带动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陕西省气象局1981-2016年植被遥感数据显示,黄土高原植被呈好转趋势区域达76%,向黄河输送泥沙减少一半以上。名副其实,延安是黄土高原的绿芯,延安是红色延安,也是绿色延安。延安绿是黄土高原质量最高、颜值最高的绿。 大地园林化——关中绿 关中是陕西的“白菜心”,也是秦岭与渭河合力而为的杰作。中华民族的神话故事,一大半发生在关中。这里是最早的天府之国,也是中华民族的伊甸园。长安处在渭河与秦岭之间,是关中的心脏地带,并因此而成为13朝古都。特别是雄踞关中的周秦汉唐,一度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故事。曾经的繁华,以资源过度利用为代价。20世纪80年,在全国严重缺水40个城市中,西安居于首位。秦岭是西安的靠山,也是关中的靠山,是西安的水脉、生态根脉,也是关中的水脉、生态根脉。秦岭最美关中弯。秦岭关中弯有七十二峪,每一条峪口就是一条生命线。调来秦岭之水,秦岭水润西安、水润关中,从此,西安、关中再无水荒,进入了可持续发展时代。 2012年,陕西启动“关中大地园林化”建设,在城镇及村庄周边、交通沿线、河流两岸等重点区域造林绿化,推动城镇园林化、村庄林荫化、渠路林带化、农田林网化、河流湿地生态景观化、出入境口优美化、荒山荒坡全绿化。2009年,宝鸡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陕西首个森林城市。2016年,西安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18年,关中森林城市群纳入《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划》,依托关中河流、湖泊、山峦等自然地理格局,构建互联互通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周代的都城在沣河两岸,周室在此营造了世界上第一座皇家园林灵囿。因而,也成为世界园林鼻祖。秦汉上林苑的巨丽辉煌,在全球独领风骚。唐长安城更是一座令世界炫目的风景园林城市。俱往矣!如今,在关中森林城市群和关中大地园林化的旗帜下,陕西将创造具有21世纪时代气质的关中森林和关中园林。 绿芯展生机——秦岭绿 大秦岭是中国心脏地带的山脉,因是中华文明本部而被尊称为中华父亲山。在陕西境内的大秦岭,是大秦岭的腹腰,也是生态核心。建国初期,这里尚有大片原始森林,并因此而建立起国营林业局和国营林场,一边生产木材,一边植树造林。人们得到了宝贵的秦岭木材,却丢失了秦岭水源涵养能力。1998年,长江流域爆发大洪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长江上游全面实施天然林禁伐。国有林业局转产转业,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 除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外,2001年以来,国家启动多项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在秦岭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自然遗产地)等自然保护地116个,153万公顷,占秦岭总面积26.3%。秦岭森林覆盖率恢复到72.58%,秦岭绿也由“浅绿”向“深绿”转变。2007年以来,陕西制定并两次升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使其成为秦岭生态“金钟罩”。随着栖息地修复,大熊猫野外种群由低谷时的109只恢复到345只,朱鹮野外种群由低谷时仅存7只恢复到2500只以上。保朱鹮护,保护大熊猫,创造了人类动物保护史上的奇迹! 秦岭是陕西生态空间中质量最高、颜值最高的区域,也是陕西自然生态系统功能最完整、自然景观最美丽的区域。保护秦岭,就是保卫西安,保卫关中,陕西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保护秦岭带来的生态增值增益,不仅是让陕西受益得实惠,更外溢到深受缺水之患的华北平原。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的输水渠道,秦岭的增值增益输往京津冀,输往华北大平原。 榆林绿、延安绿、关中绿、秦巴绿,构建出深深浅浅的陕西绿。陕西绿,总体是“浅绿色”,特别是在延安与榆林之间,在渭北的旱塬带,还存在明显的绿色“断裂”。绿到深处方为青。陕西绿,由“浅”入“深”,由“绿”转“美”,还需要数代人努力。 新一轮机构改革,将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治理全部划归林业部门。新组建的林业部门,肩负着自然生态空间治理的神圣使命。一个空间——生态空间,四大阵地——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六条战线——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重建、生态富民、生态服务、生态安全,已经成为新林业部门最显著的时代标识。我们要有“不辱时代使命,决胜生态空间高质量、高颜值”的勇气和决心,推动“浅绿”向“深绿”转变,“陕西绿”向“陕西美”跨越。 生态自信是根本自信。新时代的林业人,是一群“用青丝换青山的人”,是奋力奔跑在生态空间上的生态绿军。我们之所以奋力奔跑,是因为我们心中有着光荣梦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因为我们要用实际行动“以时间换空间”,让陕西绿些、再绿些,美些、再美些! 2019年8月3日写于磨香斋。未经本人同意,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