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文明古国的“绿色尴尬”。 有研究资料显示,在上古时期,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这是中华文明起源较早的生态基础。之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森林资源呈不断消减的历史大趋势。如果说从炎黄时期就开始毁林一点也不为过。大约在3000年前,中国就开启了“农业化”时代,农耕文明兴起,耕地版图扩张,森林版图缩小。由此,出现了长达3000多年的“森林赤字”,中国从一个多森林的国度演变为一个少森林的国家。到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下降到46%。1100多年前的唐代,中国森林覆盖率下降为33%。600年前的明代,中国森林覆盖率下降为26%。1840年的大清帝国,中国森林覆盖率下降为17%。1940年代民国时期,中国森林覆盖率下降为12%。也有资料说,在1949年,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8.6%。我相信,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8.6%是森林覆盖率最低的一个数值。这也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帝国的绿色尴尬。 导致“森林赤字”的四大主因。 导致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很多,但最直接、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口增加导致的结果。中国人口在夏商时期约为1000多万,西周突破2000万人,秦朝突破4000万人,汉代突破6000万人,唐代突破8000万人,宋代突破1亿人,明代突破2亿人,清代分别突破3亿人和4亿人,到民国时期突破了5亿人。人口增加直接导致:(1)食物需要增加。食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础保障。人口增加必然导致食物需要增加,直接导致用于谷物生产的耕地增加供给,人们砍伐森林以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增加食物生产,主要是谷物生产。这是森林减少的最主要原因。(2)能源需要增加。燧人氏“钻燧取火,教人熟食”。人类烧饭、取暖都需要廉价的生物质能源支持。人口增加,能源需要增加,人们砍伐树木以求得薪柴。(3)材料需要增加。建造房屋,打造家居,以及制作生产工具,都需要增加木材供给,人们砍伐树木以求木材原料。(4)用地需要增加。居民住宅、村庄、城镇、工厂作坊等需要增加建设用地供给。这些建设用地,或许并非直接来自森林,但最终都来自森林。当砍伐和占用森林的速度超过森林的再生速度时,必然导致森林面积减少,两个速度之差就是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 世界各国都曾先后面临“森林赤字”问题。 比较而言,森林是先天的、自然的,而耕地则是后天的、人工的。绝大部分耕地是在林地垦殖之后形成的。目前,全球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万公顷,这已成为关系人类前途与命运的大问题。历史上美国的毁林场面和毁林速度都可谓“蔚为壮观”。17、18世纪,大批欧洲人口移民美洲,毁林开荒造田成为时代潮流。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美国的森林覆盖率从60%以上急剧下降到33%。1930年代的美国是“黑风暴”等生态灾难爆发的美国。英国也是破坏森林的大户。1900年代,英国的森林覆盖率只剩下不足5%,经过多年恢复重建,到目前也只有10%多一点。二战前的日本是森林杀手,祸及本土,殃及东南亚。德国、法国都曾严重破坏森林。二战后,西方工业化国家开始了挽救森林的历史进程。俄罗斯、巴西是全球森林大户,现在还在不断上演着过度采伐、增加“森林赤字”的悲壮故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国际分工日益深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森林面积因木材国际贸易而急剧减少。发展中国家生产力落后,可参与国际贸易的制造业产品比较少,大多以农产品、林产品为主,以资源型产业为主。通过木材等资源型贸易换取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产品,以及技术产品和知识服务。在此种机制下,一边是发展中国家的“森林赤字”,一边是发达国家的“森林盈余”。 中国创造了“林业奇迹”。 新中国的建立,在中国林业发展史上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件。1950年代以后,中国人口“大爆炸”。1954年大陆总人口突破6亿,1964年突破7亿,1969年突破8亿,1974年突破9亿,1981年突破10亿,1988年突破11亿,1995年突破12亿,2005年突破13亿。按照以往惯例,60年的人口“大爆炸”,必然对森林资源形成巨大的生态压力。但是,就在这一时期,就在全球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却在一步一步减少“森林赤字”,并逐步转向“森林盈余”,森林覆盖率实现了由降转升、止降回升,实现了森林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毫无疑问,这是新中国创造的“林业奇迹”。这一“林业奇迹”,是同一时期“中国奇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世界第一。中国人工造林速度世界第一。中国人工林占到世界人工林面积的1/3。人工造林是中国“森林帐户”的主要进账,这是中国体制优势的林业表现。1950-1970年代,中国的“森林帐户”基本持平,森林有破坏有建设,建设与破坏比赛,建设赢得些许优势,森林面积微小增长。1980年代之后,中国进入大规模森林建设时期,“森林帐户”进账颇丰,并彻底终结了“森林赤字”,大步走向“森林盈余”时代。中国的森林版图由1992年的1.34亿公顷,扩大到2010年的1.95亿公顷,增加了62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92年的13.92%,提升到2010年的20.36%,提高了6.44个百分点。 从“赤字”到“盈余”的“八大革命性变化”。 或者这样说,有“八大革命”叠加在一起,推动了中国森林“扭亏增盈”,实现了“森林赤字”向“森林盈余”的历史性大跨越。(1)农业革命。也称绿色革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推进新农业科技革命”。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油菜等推动的“种子革命”,化肥、农药、薄膜、大棚以及农业机械大量使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大幅度改善,农业生产效率空前提升,单位耕地面积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加。在大规模退耕还林时期,中国粮食生产成绩更是抢眼,出乎预料地实现了“九连增”。举世瞩目的农业成就,为森林休养生息、恢复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2)能源革命。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消费进入家庭,大量替代薪柴需求。除此之外,在乡村还实行了柴灶改造,推行户用沼气等等,年轻一代农民已经不习惯、不喜欢使用薪柴,这有效减轻了森林压力。(3)材料革命。钢材、水泥、塑料、塑胶、玻璃、化纤等材料,既便宜又轻巧,受到消费者欢迎,大举进入消费领域,再加上多媒体技术革命,建筑、办公、家居的木材需要得到有效抑制。(4)生育革命。1970年代后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多子女家庭消失,有效遏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1960-1970年代,每5年增加1亿人口,到后来的每7-8年增加1亿人口,再到后来每10年增加1亿人口。估计到2025年前后出现14亿的人口峰值,之后将缓慢下降。(5)就业革命。改革开放后,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逐步得以解放。先是本土乡镇企业,然后是东南沿海外资企业,再然后是全域覆盖的民营企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迅速崛起的制造业、服务业吸收利用,非农产业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青壮劳动力、新生劳动力不再山上挖地、土里刨食。(6)城市革命。1950年代初期中国城市化率10%左右,1980年代初期20%左右,2000年超过35%。2011年超过了50%。中国正处在城市急剧扩张、城市吞并乡村的历史时期。今后10年,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每年都在1500万人以上。这是全球范围内最为波澜壮阔的人口迁徙画卷。中国乡村人口,特别是林区人口将呈现出持续快速减少的趋势。(7)林技革命。过去人常讲“树挪死、人挪活”。蓬勃兴起的城市化让我们一再见证了“人挪活”的实例。但是“树挪死”,似乎不够精确、不够鲜活了。我们惊喜地看到,在大量农村人口进城的同时,“森林进城”也成为鲜亮的时代特征。这是林业科技革命的巨大威力。特别是种子苗木技术革命,奠定了中国人工林面积世界第一的技术基础。(8)林政革命。在实行计划经济时期,毛泽东主席“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伟大号召响彻大江南北。改革开放后,林业新政密集出台。1979年设立“植树节”,“三北防护林工程”上马;1982年邓小平倡议下掀起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国务院设立全国绿化委员会;1984年颁布《森林法》;1988年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1989年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上马;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作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批示;1999年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两大工程上马;2000年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上马;2001年颁布《防沙治沙法》;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2008年掀起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9年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承诺,到2020年中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增加13亿立方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升森林质量,着力建设森林城市,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于是乎,在全国范围形成了植树造林、修复生态的竞赛之势。中国已经构筑起建设美丽中国的体制优势。在今后一个时期,以上8个方面的革命性力量仍在持续发挥作用,这是推动中国“森林帐户”持续盈余的基本力量。从这个意义说,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正是加快林业发展最大最现实的机遇。 “森林帐户”持续盈余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生态支撑。 今后一个时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历史时期。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至迟到2050年,中国国际影响力将会全面超过汉唐盛世。这意味着,世界上将史无前例地出现一个十多亿人口过上现代化生活的巨型国家;这意味着,世界上将出现一个人口超过10亿的城市国家;这意味着,中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同步升级,并不断登上新高度。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必然大幅度提升国民收入水平,必然大幅度提升整个国家的物质消费能力,必然要求生态环境具有更强劲、更旺盛的承载能力。同时,高收入的城乡居民必然要求山更青、水更碧、天更蓝,生态环境更美。森林是人类老家,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恢复重建在生态建设中居于首要地位。实现“森林帐户”的持续盈余将成为中国科学发展的生态支撑,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我们要继续保持和发挥好体制优势,通过坚持不懈努力,到2030年,至迟到2040年,中国森林覆盖率有望达到26%以上,相当于恢复到明朝时期水平。在往后更长时间,随着中国人口规模走下巅峰,相信能够腾出更多国土资源用于森林恢复重建。我们一定能够建设一个山青、水碧、天蓝的美丽中国。 恢复重建森林面临“双重战略任务”。 在世界各大国中,中国是森林资源短缺的国家。可以说,森林资本是中国最稀缺的资本,森林服务是中国最紧俏的生态服务。美国森林覆盖率为33%,德国为30%,法国为27%,日本为67%,俄罗斯45.2%,巴西57.2%,印度23%,加拿大为44%。中国人均森林面积不足全球人均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不足全球人均量的1/6。从单位面积看,中国每公顷森林蓄积量为85立方米,仅为欧洲的40%。全球平均每公顷森林蓄积量为110立方米,德国高达268立方米。中国现有森林植被碳储量仅相当于潜在碳储量的44%。中国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均排在世界120位以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是我们面临的“双重压力”。因此,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既面临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又面临提升森林资源质量的“双重任务”。真可谓“任重而道远”。一方面,要扩大绿色版图面积,能栽树的地方都把树栽上,能绿起来的地方先绿起来。努力将森林覆盖率提升到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要科学经营森林,让“浅绿”变“深绿”,使每一森林面积都能够发挥出最大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努力将每公顷森林蓄积量提升到世界平均水平,并进一步向发达国家看齐。完成这“双重战略任务”,我们就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森林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无愧于新时代,要不断创造中国林业新的奇迹,让生态自信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 原作于2012年7月22日,修订于2019年3月6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