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本文所说秦岭,是指《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所规范的秦岭,即“陕西秦岭”中的“法域秦岭”。“陕西秦岭”是大秦岭的一部分,“法域秦岭”是“陕西秦岭”的一部分。 一座山脉,为人与自然皆提供了多维立体生态空间。秦岭,中国中央地带的一座伟大的山脉,自古以来便赢得了无数赞誉。陕西秦岭,集中了秦岭精华。陕西秦岭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西北高、东南低的总态势。宝鸡、西安的秦岭,高于渭南的秦岭,更远高于商洛、安康的秦岭。陕西秦岭的最高海拔是位于宝鸡、西安交界处的秦岭主峰太白山拔仙台——3771.2米,最低海拔是旬阳县鱼窝铺汉江出境水平面——185米,两者垂直高差超过了3500米。于是,秦岭提供了足够多的生态圈层,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抑或是人与动物分层而居,创造了理想的生态空间。这是在人类经略秦岭数千年之后,依然能够保持生机与活力,依然能够保有6000余种动植物,依然能够以生物多样性而著称于世的一个主要原因。 科学认识秦岭复杂多样的生态空间结构,已经是《秦岭学》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提出了“生态圈层”的概念,并由动植物分层分布的规律出发,提出了“分层而居”的概念。由此,不仅可以为秦岭空间结构研究建立起一个新的支点,也为秦岭“分层而治”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秦岭的顶部”即是秦岭“生态圈层”的“顶部”,也可以为秦岭“无人区”。在面积上,秦岭“无人区”是秦岭“生态圈层”中的“少数”,但不是一般的少数,而是“关键少数”。也许,您立即会问:秦岭有“无人区”吗?其实,与您一样,我也曾反复问这一相同的问题。有人回答说“有”,有人回答说“没有”,为此而展开的争论并无休止。由于缺少对“无人区”的标准定义,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也就是一件极为寻常的事情。因此,究竟秦岭有没有“无人区”,就得看怎么定义,怎么一个说法了! 众人皆知,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常年被冰雪覆盖,这该算是“无人区”了吧?然而,20世纪以来,全世界攀登珠峰的人一波接一波,以至无数人将尸骨永远留在了登顶珠峰的路途。中国有四大著名的“无人区”——羌塘、可可西里、阿尔金和罗布泊,人们称之为“生命的禁区”。21世纪以来,一队又一队的人群,向四大无人区挺进,奋勇争先,要在“生命的禁区”留下自我生命的足迹。由此可见,所谓“无人区”,不是没有人到达,不是没有人攀登,也不是没有人穿越,而是不具备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而是不适宜于人类驻足生存的生态空间。 在地球表面,相当一部分地理空间是不适宜于人类驻足生存的生态空间,并一直保持着原始的荒蛮状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使用了wilderness一词,来描述原始荒蛮的生态空间,翻译为中文即对应“荒野”或“荒原”,也可对应“无人区”。一般认为,“荒野”的定义是,大面积自然原貌得到基本保留或只被轻微改变的区域,其中没有永久或明显的人类聚居点。中国的四大无人区被认为是典型的“荒野”或是“荒原”。“保护荒野”已经成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时代潮流。其实,仔细琢磨,“荒野”对应着“文化”,“无人区”对应着“有人区”,两者皆不排斥,甚至是肯定“非人类生命”栖息繁衍的生态空间。“荒野”也好,“无人区”也罢,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具有“原真性”的生态空间。“荒”字的本义是“长满荒草的沼泽”,“荒野”的本义是“荒凉的原野”,是尚未被文明驯化的“化外之地”。因此,“荒野”带有不够文明,等待开发的意味。中国曾有“北大荒”、“荒山荒坡”说法。中国文化力量,似乎是要“灭荒”。然而,秦岭“无人区”是“动物的居所”,充满了“野性的力量”。秦岭“无人区”并不是“荒凉的原野”,,堪称是“繁盛的原野”。秦岭“无人区”不需要“开发”,而且是需要“禁止开发”,以保护其“野性”。因此,本文选择使用秦岭“无人区”一词。 秦岭是横亘于中国心脏地带的中央山脉,被称为“中华脊梁”。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经略秦岭,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并形成“三纵三横”的秦岭古道系统。“三千里大秦岭,五千年中华史”。也因此,秦岭被誉为“中华父亲山”。在历史上,秦岭并不是人类活动的禁区,自然也不乏人类活动的足迹。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秦岭是青藏高原以东中国大陆的最高山脉。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陕西秦岭,属于“秦岭的顶部”。“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连峰去天不盈尺,松柏倒挂倚绝壁”,“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石拥百泉合,云破千峰开”。“秦岭的顶部”重峦叠嶂,崇山峻岭,岭坡陡峭,岭脊凸兀,土壤瘠薄,四季冷寒,并不宜于人类驻足生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黄雀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长期以来,人类围绕秦岭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海拔1000米以下“秦岭的底部”。当翻山越岭时,因借道通行的需要,短暂闯入了“秦岭的顶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少许停留后,旋即又离开“秦岭的顶部”,经过“秦岭的腹部”,重归“秦岭的底部”。21世纪以来,新修建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不再翻越“”秦岭的顶部”,而是直接穿越“秦岭的底部”或是“秦岭的腹部”,笔直的“桥涵隧道”替代了“曲路缠腰”。如此以来,在“秦岭的顶部”,俨然是一个“动物的世界”,“野性的天堂”,较好的保有了秦岭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完整性、原真性。“叠松朝若夜,复柚阙疑全”。与广袤深邃、四望无际的四大无人区相比,在秦岭“无人区”里,“山峰林海”替代了“戈壁荒原”,这里是中国心脏地带的“深山老林”,是中华文明起源地的“活水源头”……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在“秦岭的底部”是中华文明的原生区,可谓举世无双;在“秦岭的顶部”,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完整性、原真性举世无双。所以,秦岭“无人区”是“繁盛的原野”,是秦岭的生态根脉所系,是中国最具生态价值的“无人区”。 根据葛安新研究团队提供的数据,陕西秦岭面积583.3万公顷,其中林地497.1万公顷,占秦岭总面积的85.2%,森林覆盖率72.58%。海拔2000米以上“秦岭的顶部”面积为40.49万公顷,占秦岭总面积的6.9%。其中,海拔2000-2500米生态圈层面积占5.7%,为亚高山针叶林带;海拔2500-3000米生态圈层面积占1.0%,为亚高山草丛草甸带;海拔3000米以上占0.2%,即是高山荒漠,属于“荒凉的世界”,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在2000米以上“秦岭的顶部”,建设用地面积0.0443万公顷,农耕地面积0.0138万公顷,两项占比皆微乎其微,以至于不能用百分比,只能用千分比、万分比来观察。已经设立的秦岭自然保护区,其范围内的农耕地面积占到保护区总面积的2.4%。也就是说,“秦岭的顶部”农耕地面积的占比,要远小于自然保护区农耕地平均占比。“秦岭的顶部”建设用地,主要是属于“穿越借道”性质的道路、电力、通信、测控用地。有资料显示,在康乾盛世之时,玉米、土豆联合进攻秦岭,特别是进攻了秦岭的长江流域,秦岭的缓坡地带,大多被开垦为耕地。之后,玉米、土豆的势力进一步向秦岭的上层发展。但是,在“秦岭的顶部”,开垦农耕地的极限,并没有突破海拔2200米。秦岭的高海拔农耕地,主要分布在太白山周边的太白、周至两县,紫柏山周边的留坝县、勉县和凤县。根据农耕地规模粗算,充其量仅有数十散户人家。在“秦岭的顶部”,相信这数十散户人家,并不影响将“秦岭的顶部”称为“无人区”。况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秦岭高海拔区域农耕地已经撂荒弃耕,山林得以休养生息,荒野的力量日益增加。“秦岭的顶部”重回宁静和谐的世界。 人们熟知,大熊猫、朱鹮、羚牛、金丝猴是“秦岭四宝”。在“秦岭四宝”当中,朱鹮是涉禽,是“秦岭精灵”,生活于稻田湿地,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是森林动物,是“秦岭宝贝”,主要栖息于中高山地。秦岭生态调查资料显示,大熊猫栖息于海拔1000-2500米,羚牛栖息于海拔1200-3200米,金丝猴、林麝、金钱豹栖息于海拔1500-3000米。海拔1000-2500米“秦岭的腹部”是秦岭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牛、林麝、金钱豹、红腹锦鸡等珍稀野生动物“富集区”。在人类力量上升后,海拔2000米以上“秦岭的顶部”,成为秦岭生态系统的最核心区域——秦岭生态核心区,也是“秦岭宝贝”最后的栖息地和最后的避难所。研究和建构秦岭“无人区”的重要使命,也许就是为了更好的安顿“秦岭精灵”、“秦岭宝贝”,更好的提升秦岭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环境价值! 秦岭的不同生态空间,具有不同的生态容量,继而表现为不同的生态圈层。秦岭生态圈层,在南北坡也有不同表现,海拔高差在200米左右。在“秦岭的顶部”以下,以垂直起降500米来划分秦岭生态圈层,我们可以清晰观察到秦岭生态圈层的空间特征。海拔1500-2000米之间的生态圈层,为针叶阔叶混交林带,面积为117.5万公顷,占秦岭总面积的20.2%。其中,建设用地面积0.35万公顷,占该生态圈层面积的0.3%;农耕地面积2.15万公顷,占该生态圈层面积的1.8%。可见,这一生态圈层的建设用地、农耕地占比,要低于秦岭自然保护区内的平均数。据调查,新世纪以来,秦岭内的人类活动,在生态圈层上,表现出进一步下移的总趋势。也就是说,这一生态圈层是“准生态空间”。这一生态圈层,与“秦岭的顶部”毗邻,是“秦岭的顶部”向下的自然延伸,也是秦岭生态核心区的生态缓冲带。然而,太白县是一个特例。太白县建制始于1961年,县治咀头镇,海拔1543米,是唯一坐落于“秦岭的腹部”的县城,也是唯一海拔超过1500米的镇。 在海拔1000-1500米之间的秦岭生态圈层,是阔叶针叶混交林带,面积为229.8万公顷,占秦岭总面积的39.4%。其中,建设用地面积2.17万公顷,占该生态圈层面积的0.9%;农耕地面积21.67万公顷,占该生态圈层面积的9.4%。在以海拔500米为单元的秦岭各生态圈层中,这一生态圈层的面积最大,占比最多。在建设用地、农耕地占比上,这一生态圈层也介于上下两个生态圈层之间,凸显出其生态过度地带性质。不少资料指出,秦岭农业经济活动比较理想的区域在海拔1000米以下。秦岭海拔2000-1500米与海拔1500-1000米的两个生态圈层,人类活动较少,自然生态系统比较稳定,也是秦岭生态系统的重要缓冲区。这两个生态圈层合起来,构成“秦岭的腹部”。总体来说,“秦岭的腹部”是“秦岭的顶部”与“秦岭的底部”的“中间地带”,也即生态过渡地带。 海拔1000米以下是“秦岭的底部”,为落叶阔叶林带,是秦岭鸟类和大鲵、细鳞哇的主要栖息地。因靠近河谷,通联便利,光热充足,而成为较理想的“人类的居所”。除太白县外,其他县城均在“秦岭的底部”。海拔1000米以下“秦岭的底部”,面积为195.6万公顷,占秦岭总面积的33.5%。海拔500-1000米之间的秦岭生态圈层,其面积为175万公顷,占秦岭总面积的30%。其中,建设用地面积6.6万公顷,占该生态圈层面积的3.8%,比上一生态圈层增加了2.9个百分点;农耕地面积44.6万公顷,占该生态圈层面积的25.5%,比上一生态圈层增加了16.1个百分点,这凸显了“秦岭的底部”生态圈层的经济利用特性。秦岭海拔185以上,500米以下的生态圈层,可以称为秦岭最底层,主要分布在汉丹江流域的安康、商洛。秦岭最底层面积为20.6万公顷,占秦岭总面积的3.5%。其中,建设用地面积1.5万公顷,占该生态圈层面积的7.3%;农耕地面积7.0万公顷,占该生态圈层面积的34.1%。从土地资源利用结构观察,在秦岭各生态圈层中,海拔1000米以下“秦岭的底部”,是经济社会相对活跃的圈层。与寂静的秦岭“无人区”相比,这里是嘈杂的秦岭“有人区”。 适应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我们把海拔2000米以上“秦岭的顶部”设定为“核心保护区”,把海拔1500-2000米之间的生态圈层设定为“重点保护区”,海拔1500米以下的生态圈层设定为“一般保护区”。归类合计,海拔2000米以上面积占秦岭总面积的6.9%,海拔1500-2000米之间的面积占秦岭总面积的20.2%,海拔1500米以下的面积占秦岭总面积的72.9%。建设用地面积、农耕地面积的生态分层占比分析结果是,2000米以上的占比微少,1500-2000米之间分别占3.8%和3.2%,而1500米以下分别占96.2%和96.8%。也就是说,秦岭内95%以上的建设用地和农耕地分布在“一般保护区”内。 事实上,秦岭的“无人区”,不仅仅包括海拔2000米以上“秦岭的顶部”,还包括海拔2000-1000米的“秦岭的腹部”和海拔1000米以下“秦岭的底部”的生态核心地带。陕西秦岭是有鲜明“生态核心”的山脉,这个“生态核心”就是秦岭主峰太白山。太白山上的大爷海,是大自然造就的“秦岭天眼”。不仅“秦岭的顶部”以“秦岭天眼”为中心,秦岭的自然保护区群,也以“秦岭天眼”为中心。围绕“秦岭天眼”,分布着34处自然保护区,46处森林公园,38处风景名胜区,7处文化自然遗产,7处湿地公园,4处地质公园。以“秦岭天眼”为中心的自然保护区群非常亮眼:太白山、老县城、周至、观音山、天华山、皇冠山、平和梁、鹰嘴石、佛坪、长青、胥水河、牛尾河、黄柏源、摩天岭、桑园、紫柏山、神沙河……颇具规模的秦岭自然保护区群,从“秦岭的顶部”,经“秦岭的腹部”,直达“秦岭的底部”。其中,太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上达秦岭顶点——海拔3771.2米,下至“秦岭的腹部”——海拔 1120米;佛坪国家自然保护区,上至“秦岭的顶部”——海拔2904米,下达“秦岭的底部”——海拔980米;长青国家自然保护区,上至“秦岭的顶部”——海拔3010米,下至“秦岭的底部”——海拔800米。牛背梁国家自然保护区属于“终南山的顶部”,也属于“终南山的腹部”,从海拔2886米降落至海拔1100米。如果说太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是秦岭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那么朱鹮国家自然保护区就是秦岭海拔最低的自然保护区。朱鹮国家自然保护区最高海拔2200米,最低海拔只有420米,且是唯一兼具高山与盆地类型的国家自然保护区。 秦岭自然保护区群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地体系。秦岭保护区群森林覆盖率83.3%,林草覆盖率95.3%。虽然说不能将自然保护区等同于自然上的“无人区”,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核心区和缓冲区拒绝了人类活动,应该算是法律设定的“野性天堂”,也即法律意义上的“无人区”。由于各个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在时间上有先后,再加上行政区划分割等原因,每一个自然保护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岛屿”。在不同的自然保护区之间,事实上出现了非保护区“空挡”。同时,在“秦岭的顶部”,部分岭脊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下,秦岭“无人区”并没有完整的连结在一起,也呈现“岛屿化”存在。有鉴于此,《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秦岭主脊,也即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两侧各1000米(水平投影距离,下同),主要支流分水岭(1500米以上岭脊)两侧各500米,均设置为“禁止开发区”,也可理解为法律上的秦岭“无人区”。这样以来,就把“岛屿化”的“秦岭的顶部”,“岛屿化”的自然保护区,连结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空间,从而形成一个法律意义上的秦岭“无人区”,在法律意义上构建出秦岭的生态核心区……由此,可以通连“秦岭的顶部”、“秦岭的腹部”、“秦岭的底部”,构建出一个理想的“野性世界”。 秦岭北麓是一个特例,也是一个传奇。秦岭最美关中弯。当秦岭进入关中,山岭就像是战前列阵的士兵一样,齐刷刷的排列在关中盆地的南缘,并摆出了一个大POS——秦岭关中弯。一道道蜿蜒的河流,恰似柔美曼妙的女神,亲吻和滋润着关中大地。在渭河与关中弯之间,形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半月形地带”。秦岭关中弯岭脊突兀,高山深谷,巉岩断崖,不适宜于农耕活动。秦汉以来,果林业就难以立足;明清以来,玉米、土豆亦难有立足之地。“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长期以来,秦岭关中弯是帝都长安的薪柴供应地,也即“能源基地”。在秦岭北麓的底部,曾是皇室离宫别馆、达官贵人别业之所在。目前,秦岭北麓是旅游资源开发强度最大、旅游景区最为密集的区域,部分沟峪呈现全面开发、过度开发的态势。 陕西秦岭南北极不对称,秦岭北麓是“关键少数”。秦岭北麓渭河流域面积约占秦岭总面积24%,其中,海拔2000米以上的面积,约占“秦岭的顶部”面积的40%。如今,秦岭关中弯亦然是关中的生态根脉,也是关中的地理标识和精神标识。森森威严而又塑型独特的秦岭关中弯,造化出无数堪称是世界级的地理、生态、文化传奇。秦岭关中弯造化了关中生态根脉——秦岭七十二峪;造化了以奇险闻名世界的风景名胜区——华山风景名胜区;造化了华夏文明的伊甸园——骊山典藏;造化了中华腹心的地质博物馆——终南山国家地质公园;造化了离国际化大都市最近的国家自然保护区——牛背梁国家自然保护区;造化了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生态标识——太白山。自然,秦岭关中弯最经典最雄伟最传奇的造化,当属是造化了卓越的“天府之国”,造化了周秦汉隋唐的繁盛,造化了享誉世界的中华千年帝都——古长安。秦岭保护,不仅关系生态根脉,而且关系中华文脉。 在秦岭“生态圈层”中,秦岭“无人区”是“关键少数”。秦岭是中国生态命门,秦岭“无人区”蕴藏着“生态命门”的先天之炁。秦岭是中国森林宝岛,秦岭“无人区”是“宝岛中的宝岛”。秦岭是中国生物基因宝库,秦岭“无人区”是“宝库中的宝库”。秦岭是中国腹心绿色水库,秦岭“无人区”是绿色水库的“活水源头”。秦岭隐藏着中国生态密码,秦岭“无人区”是生态密码的富集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秦岭是中国地理标识,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而秦岭诸多生态功能,集中表现在“无人区”。秦岭是中国芯,秦岭“无人区”是中国芯的生态根脉……秦岭“无人区”是秦岭生态核心区,保护好秦岭“无人区”是秦岭保护的首要任务! 在大秦岭中,陕西秦岭是“关键少数”。终南阴岭秀,秦岭陕西美。秦岭是中华地理标识,更是美丽陕西的生态旗帜。秦岭“无人区”就是这面生态旗帜上最耀眼最璀璨的“绿色明珠”。穷破坏,富保护。避世入山,入世进城。乱世开山,盛世兴林。中华民族进入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秦岭,保护中华脊梁,保护中华父亲山,保护中华生态根脉,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早在2001年,陕西秦岭就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2007年1月,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发布《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7年11月,陕西省人大常委会通过《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7年1月,修订通过。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批示,要求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秦岭已经成为“国家中央公园”。 2018年10月2日初稿,10月22日第五次修订于磨香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