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动态
天然林保护修复不断深化。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主体和精华,秦岭范围天然林面积占全省57.16%。1998年10月,先后在秦岭宁西、太白、宁东、龙草坪、汉西、长青6个森工采育企业和宝鸡市辛家山、马头滩林业局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2000年全面启动实施,秦岭由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为以生态建设为主。目前已完成天保工程一期、二期建设任务,秦岭范围天然林面积达到355.65万公顷,占乔木林面积的88.11%。2020年,省林业局、发改委、财政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实施意见》,编制《秦岭天然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天然林保护由周期性、区域性工程措施转向长期性、全面性公益事业。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深入实施。1999年,商洛市山阳县启动退耕还林试点。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全面铺开,涉及秦岭6市39县。2014年,国家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涉及秦岭5市31县。截至目前,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84.05万公顷,占秦岭面积的14.44%。其中:退耕地还林39.9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36.38万公顷、封山育林7.77万公顷,在秦岭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湿地保护修复持续加力。2006年,颁布实施《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秦岭范围17处湿地划入省级重要湿地名录。2009年,丹凤丹江、凤县嘉陵江、宁陕旬河源和太白石头河湿地被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成为秦岭范围第一批批准建设的国家湿地公园。截至目前,秦岭范围湿地面积7.49万公顷,占秦岭面积的1.29%,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24.29%。2017年,省政府印发《全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2020年,编制实施《陕西省秦岭湿地保护专项规划》,秦岭湿地进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保护修复的新阶段。 生态产业提速发展 秦岭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是发展生态产业的最佳区域之一。通过实施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秦岭特色经济林、林下种养殖、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发展迅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力支撑。 生态旅游成为新时尚。1982年,在秦岭北麓楼观台建立全省首个森林公园。2012年,颁布实施《陕西省森林公园条例》,确定森林公园的社会公益属性和保护优先理念。截至目前,秦岭范围已建成森林公园49个、湿地公园11个、地质公园7个、风景名胜区15个,年接待游客超850万人次。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入选森林体验国家重点建设基地,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入选森林养生国家重点建设基地。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发布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楼观台国有生态实验林场、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入选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秦岭生态旅游产品不断丰富,生态服务功能更加完备,以森林旅游为主体的生态旅游成为新时尚。 林业特色产业升级换挡。特色经济林是秦岭传统产业。1958年,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得到毛主席肯定。商洛核桃享誉全国,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洛南县柏峪寺镇等4个核桃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2010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截至2020年,围绕“3+X”产业体系,秦岭范围共发展核桃、花椒等特色经济林82.46万公顷,总产值突破652亿元,成为秦岭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新引擎”。 生态富民步伐愈发稳健。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坚持生态建设和生态富民同步推进,倾斜安排扶持资金85亿元,通过精准落实选聘生态护林员、吸纳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建设、兑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发展生态富民产业等措施,带动秦岭范围33.97万户、117.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随着生态空间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融合推进,秦岭生态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生态富民的步伐愈发稳健。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柞水县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时指出,“小木耳,大产业”。 创新驱动深入实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技术理论创新力度,生态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秦岭进入“数字化”“智慧化”治理新阶段。
|
- 2023-08-28 宝鸡:加强植物新品种权保护促进林业高
- 2023-08-28 渭南市举办湿地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培
- 2023-08-28 咸阳市表彰2022年度林长制先进集体、优
- 2023-08-28 咸阳市林业局组织“青少年走进森林马栏
- 2023-08-28 咸阳全市林业系统积极开展“8.15”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