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动态
防控能力稳步提升。坚持靠前布防,在秦岭范围组建专业、半专业森林防火队伍212支、配备防火队员6617人。全面推行“防火码”微信小程序,建立“互联网+森林草原防火督查”系统,防火能力持续提升,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逐年下降。以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有害生物防控除治为重点,划定重点预防区和一般预防区,在秦岭建立省级测报点14个、国家中心测报点16个,实现有害生物监测全覆盖,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6‰以内。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预警机制,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迁徙通道等巡护监测,设立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74个,其中国家级监测站35个、省级监测站39个,有效保障了野生动物种群安全。 秦岭地区有害生物国家级、省级测报点汇总表 专项治理成效明显。深入开展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专项整治,持续组织“绿卫”森林草原执法、清山查套、打击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等行动,扎实推进“五乱”治理。2019年,坚持“打防管控”并举,组织开展打击毁林专项行动、打击整治破坏秦岭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2020年,认真贯彻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完成人工繁育禁食野生动物退出处置工作。 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 秦岭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拥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8种,陕西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4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6种,陕西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1种。通过多年努力,秦岭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恢复性增长。 野生动植物种群日益增长。对野生植物采取“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离体保护为补充”的措施,秦岭红豆杉、珙桐、独叶草、华山新麦草、太白红杉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野生蕙兰种群分布扩大到秦岭北麓,陕西羽叶报春时隔多年重新发现。对野生动物采取“野外种群保护和人工繁育放归相结合”的措施,秦岭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109只增加到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时的345只,增幅、密度、DNA调查获取率均为全国第一。1981年,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朱鹮在洋县姚家沟重新发现。据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统计,经过40年保护,朱鹮种群数量由7只发展到全球的7000多只,被国际鸟类保护联盟誉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金丝猴、羚牛种群均突破5000只。 野生动物栖息地不断扩大。2001年,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正式启动,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廊道等途径,野生动物栖息地持续扩大。秦岭大熊猫分布范围不断北扩西移,栖息地面积扩大到3600平方公里。朱鹮栖息地面积由发现时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1.5万平方公里,由最初发现地逐步向历史分布地恢复。今年4月,延安富县葫芦河流域发现朱鹮,栖息地范围向北又扩展了160多公里。羚牛栖息地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金丝猴栖息地面积扩大到4000多平方公里。 人工繁育技术日益成熟。在植物人工扩繁方面,成功繁育老子手植银杏组培苗37株,陕西羽叶报春、秦岭石蝴蝶、长序榆等珍稀濒危极小植物种群人工繁育保护取得新突破。“南竹北移”成功引种保存竹类20属180种,在秦岭北麓建成北方面积最大、品类最多的竹类品种园。在动物人工繁育方面,成功繁殖朱鹮个体10余代,2004年野化放飞试验成功,截至目前已在安康宁陕、汉中洋县、西安周至、铜川耀州、宝鸡千阳等地实施朱鹮野化放飞12次229只,2020年启动秦岭北麓10年连续放飞计划。人工繁育秦岭大熊猫24胎27只,圈养数量达32只。2021年,启动秦岭大熊猫佛坪救护繁育研究基地建设。林麝特种养殖发展迅速,秦岭人工繁育林麝存栏数量超过2.5万只,居全国第一。 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多年来,先后启动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修复等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森林抚育等方式,不断加大秦岭生态修复力度。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显示,目前秦岭范围森林面积达到424.9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2.95%,较1998年提高16.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达2.26亿立方米,较1998年增长22.2%。
|
- 2023-08-28 宝鸡:加强植物新品种权保护促进林业高
- 2023-08-28 渭南市举办湿地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培
- 2023-08-28 咸阳市表彰2022年度林长制先进集体、优
- 2023-08-28 咸阳市林业局组织“青少年走进森林马栏
- 2023-08-28 咸阳全市林业系统积极开展“8.15”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