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来到了,人们已经沉浸在节日的欢娱之中。本人才疏学浅,以赤诚之心全力收集有关中秋节的营养材料,精心制作这套“爱心月饼”,作为节日礼物送予各位,希望大家喜欢!
中秋节是大中华文化圈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一样,中秋节也带有浓浓的中国气息。中秋节,顾名思义,即每年秋季中间的节日。中秋节也就是农历“八月十五”,公历约在9月中下旬,或者10月上旬。在中国农历里,一年分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月到中秋分外明”。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中秋节又叫做“月夕”,“八月节”。因八月十五是一年之中月亮最为光亮满圆的时刻,便蕴含家庭团圆幸福美满之意,故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从古至今,八月十五夜,万里晴空如洗,一轮皎洁圆月高挂天际,浪漫情怀油然而生。
中秋佳节由来已久。早在《周礼》一书中就已经出现了“中秋”一词。据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之礼制。在中秋时节,王侯贵族、文人雅士,面朝天穹之中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由上而下,流至民间,逐步民俗化。严肃的祭祀逐步演变为轻松的欢娱。在唐代,中秋节已经被大众所接受,并成为全国性节日。《唐书·太宗记》出现“八月十五中秋节”记载。至宋代,中秋节已经非常盛行,至明清发展为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关于中秋节来历,从来就不缺乏美妙动听的传说。其实,中国人从小就熟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相传,在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高温不退,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人,力大无穷。后羿深受酷暑之苦,便登上昆仑山,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此举,受到了百姓无比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与妻相守。一天,后羿到昆仑山巧遇王母娘娘,向王母求得“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即刻升天成仙。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便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不久,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嫦娥不愿使不死药落入歹徒之手,情急之中,吞下了“不死药”,立时飘离地面,向天上飞去,飞落到月亮成仙。后羿回到家,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夜空,呼唤嫦娥。后羿惊奇地发现,此时月亮格外皎洁,其中一身影晃动酷似嫦娥。便摆香案遥祭嫦娥。百姓们也起而效仿,纷纷摆设香案,以祈求美丽善良的嫦娥在月宫吉祥平安。在中秋节,拜月的习俗便由此而来。另一则传说是“吴刚伐桂”的故事。相传,月亮之上广寒宫前,桂花树生长繁茂,高达五百多丈,有一人常在桂树下砍斫,而每次砍斫之后桂树立即合拢。如此延续千年,随砍随合。在月宫砍斫桂树之人便是吴刚。吴刚是汉朝西河人,跟随仙人修道进入天界,由于他犯下大错,被贬谪月宫,日复一日,做徒劳无功苦差使。大家知道,“八月桂花香”。每年八月十五前后,正是桂花飘香的季节。人间的中秋节便与月宫之中的桂花香联系在一起。唐代诗人宋之问“月中有丹桂,自古发天香”,其中的“丹桂”、“天香”,就是指吴刚所砍的桂花树。杨万里“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李商隐“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宋代韩子苍“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
在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之中,最为神奇的莫过于“玄宗漫游月宫”的故事。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中秋望月,在兴致高涨之时,唐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也叫《霓裳羽衣舞》,大唐歌舞集大成之作。白居易称赞此舞之精美:“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中写道:“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筚篥沈平笙。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至今,《霓裳》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安史之乱后,《霓裳羽衣舞》失传。在南唐时期,李煜和大周后将其大部分补齐,但是金陵城破时,被李煜下令烧毁了。到了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断保存在《白石道人歌曲》里。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真实感受当年传神之杰作《霓裳羽衣舞》。现在西安表演的《霓裳羽衣舞》是根据文字记载和诗歌描写意想的再创作。音乐采用古老的《长安鼓乐》素材,舞蹈吸收了陕西和敦煌壁画的某些舞姿造型,采取唐曲结构形式。
在中秋节吃月饼,这是“必须的”。如果没有吃月饼,等于没有过中秋。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也有若干美丽传说。据说唐时,月饼是军队的祝捷食品。唐高祖时,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吐鲁番商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还有一则传说不得不说,相传中原民众不堪忍受元朝残酷统治,朱元璋联合各路反元力量准备起义。因官兵搜查甚严,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派人分头传到各起义军中,起义成功。由此,朱元璋便传下口谕,以“月饼”作为节令糕点。清代之后,月饼记载越来越多,其制作越来越细。有资料介绍,民国年间,南京月饼为广式、苏式和地产“三分天下”。广式馅料以火腿、枣泥、椰蓉等为主,厂商以冠生园为首。苏式有小苏州、太平村、稻香村,爱搞噱头,价格便宜。广式月饼的顾客多是达官贵人、豪商巨贾,苏式月饼的顾客多为小康人家。普通市民则乐趋地产月饼,其馅料多是荤五仁、素椒盐。今日之月饼,品种繁多,风味各异。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为南北各地人们喜食。节日之夜,人们吃月饼,祈祝美满、甜蜜、平安。“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今天,月下游玩习俗,已不及旧时盛行。但盛行设宴赏月,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生活。
关于中秋的诗词佳作不少,给人以无限丰富、无限魅力的想象。其中,尤以唐诗宋词闻名天下。唐代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代李朴《中秋》:“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白居易远放江州时写下《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所作《水调歌头》,更是千古杰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还有一首《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辛弃疾《太常引》也很有意味:“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中秋节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春节在冬春交替之时,处在由万籁俱静向万物复苏转换时节,居家蛰居一个冬季的人们,为此相聚,为此庆祝,为此欢唱。与春季不同,中秋之时夏季高温退却,凉爽宜人的季节来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金色的季节;秋天是果实累累,沉甸甸的季节,也是色彩斑斓,浪漫袭人的季节。秋天的大自然,五颜六色,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夜,人们仰望天际,遥望月宫,品尝月饼,品味瓜果,享受物质丰硕;人们三五成群,谈古论今,追古抚今,吟诗作赋,歌舞相伴,可谓丰盛可口的精神美味。
(责任编辑:admin) |